作为新妈妈,你是否曾思考过如何在孩子人生最初的三年里正确引导他?你是否关心他的探索欲望、专注力、学习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也许有些家长更关注孩子能背多少首唐诗、数到多大的数字或认识多少汉字,但真正的教育并非如此。
作为一位早教育者,我曾盲目追求过各种神童教育法,但后来我明白了,真正的神童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普通的孩子。我们不应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培养孩子的情商同样重要,因为现代社会的孩子智商普遍不差,缺乏的是情感的同步培育。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培养出人格健全、智商情商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公民。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误区。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这一阶段的表现往往会被家长误认为是不乖的行为而遭到斥责,这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可能会给他们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许多敏感期,如口腔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物权意识敏感期等。在口腔敏感期,孩子会喜欢把任何东西放进嘴巴里,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家长应保证孩子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并提供不同的物品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物权意识的敏感期也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会表现出强烈的“我的”意识,不愿意分享。家长应理解这是孩子对物品归属的认知过程,而不是自私的表现。家长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孩子逐渐学会分享。例如,当孩子表现出不愿意分享时,家长可以顺着他,等到他愿意分享的时候再给予正面的反馈和奖励。同时也要注意不要逗引孩子强抢东西或拒绝接受孩子的分享,这会给孩子带来失望和负面情绪。
在各个敏感期,孩子们会展现出不同的表现。例如,在五至六岁的年纪,他们会进入一个崇拜与被崇拜的敏感期,同时也会迎来婚姻敏感期。唯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度过这些阶段,他们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关于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度过这些敏感期,家长们可以阅读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书中对此有详尽的论述,此书是每个家庭的必备读物。
有些家长误将知识灌输当作早教,常常用“教”的方式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并非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核心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在这个时期,过度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忽视他们的内心感受而只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会培养出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我们不应该通过教导孩子来引导他们,而是通过示范。对于某些不理解这一点的人,我深有体会。我经历了长达两年的观察和实践才深刻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比如,当客人和孩子打招呼时,如果他们没有回应,家长通常会出于礼貌和面子催促孩子回应。这种做法就是教导,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我们只需要用孩子的口吻回应即可。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导。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岁半左右时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鞋子,我们只需告诉他们:“两只鞋换一下。”而不是告诉他们左右错了。当我们面对孩子操作玩具时,也只需示范给他们看,“宝宝,看妈妈做”,之后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自我调整、自我操作。如果我们总是在他们犯错时喋喋不休地指出错误,反而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我们应该耐心等待他们自我调整,给予爱和尊重。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并无益处。学走路需要克服心理障碍并掌握技巧来保持身体平衡,而学步车则轻松滑行,让孩子难以真正克服心理障碍去适应自己学走路的过程。使用学步车的孩子学会走路的速度会更慢。更重要的是,使用学步车会让孩子错过爬行的重要阶段。没有爬行的孩子会影响身体协调性和未来阅读、写作及语言发展。
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也是建立良好性格的起点。喜怒哀乐和恐惧等都是人类正常的情绪表现。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告诉他们“不要哭”。哭泣是他们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我们应接受并理解他们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共情、安慰和深呼吸等方法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果我们能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他们的性格将会更加健康、积极。这些方法在养育男孩时同样适用,因为许多家长在男孩释放悲伤情绪时常常阻止他们,导致他们长大后不知道如何释放悲伤和表达喜爱之情。学会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至关重要。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让我们一起深思一下。当我们面对孩子哭泣时,是否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他们的悲伤?当我们看到他们成年后进入婚姻后可能因沟通问题而遭遇困境时,我们是否还会无视孩子的情感表达?请记住,男孩的哭泣并不是丢面子的事。
想象一下,几个月大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如热锅上的蚂蚁般匆忙应和。过度关注孩子的哭闹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可以用哭闹来控制大人,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回应他们,用温暖的语言告诉他们:“妈妈(爸爸)来了,你是饿了吗?”当他们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时,我们应该用理解和接纳的声音说:“好的,我们稍后再做。”而不是强化他们的哭闹行为。
当我们面对两至三岁的孩子打人行为时,要知道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很多时候,孩子的攻击行为源于他们处于口、手、脚的敏感期,他们正在用这些方式探索世界。当他们的语言还未成熟到能正确表达思维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用肢体动作来替代。对此,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强化他们的攻击行为,及时道歉并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感。
我们应避免把孩子当作马戏团演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内在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让他们专注于取悦他人。当我们面对孩子不愿意回答“你叫什么名字”这一问题时,我们应该蹲下身子,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流,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我们也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嘲笑他们,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一、呵护孩子心灵,拒绝乱开玩笑
家庭应当成为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而非戏弄之地。面对家人对孩子的玩笑,我们应审慎对待。有些玩笑,如询问孩子是否穿着衣服洗澡,可能会搅乱孩子的思维。面对此类情况,我们应坚决拒绝,保护孩子的心灵不受伤害。面对他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因为,孩子的心灵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
二、言传身教,传递正能量
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无意中传递消极的信息给孩子。比如,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他们的缺点,因为这会在无形中给他们贴上标签。相反,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暗示来鼓励他们,让他们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成长。比如,偷偷赞美孩子的勇敢和进步,这会在他们心中种下积极的种子。
三、避免恐吓,用爱化解孩子的恐惧
恐吓孩子,如“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恐惧。这种语言冷暴力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相反,我们应该用爱和耐心来对待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们:“请安静,妈妈爱你。”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爱,从而更加健康自信地成长。
四、杜绝不良语言,守护孩子成长环境
不良的语言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们要坚决杜绝说一些消极的、恐吓的语言,如“警察来了”“医生来打针了”等。这种威胁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焦虑。也要避免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如“你妈妈不要你了”,这种玩笑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五、注重语言教育,培养孩子良好表达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我们要避免使用奶话和不标准的发音,用正确的语法和发音与孩子交流。这样有助于孩子形成清晰的口齿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还要注重教孩子使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意识。
六、遵守规则,让孩子内化信念
规则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我们要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秩序中,我们要以身作则,遵守各种行为规范。我们还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发的探索行为,让他们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自发地遵守规则。当孩子遵守规则时,我们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律意识。
七、智慧处理玩具争夺,尊重孩子选择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玩具争夺的情况。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不强行把自己的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孩子。如果是公共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先玩就有权决定继续还是离开。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等待或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并学会分享。当孩子们拒绝分享时,成人应该保持理解与耐心,避免给他们贴上“小气鬼”、“小气包”的标签。这样的标签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阻碍他们学会分享。孩子们首先明确自己对物品的所有权,之后才能谈及分享。如果我们作为成人,出于面子或其他原因,强迫自己的孩子将玩具分享给别的孩子,那么我们实际上是在教导孩子去抢夺他人的玩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维护统一的规则。通常,孩子在三岁时会明白,玩具分享给他人玩耍后,他们仍然有能力将其收回。在这个阶段之后,孩子们会更乐于分享。而在三岁之前,我们不应该过于急切地培养孩子的无私品质。让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节奏中逐渐理解分享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乐于分享的好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性,也引导他们逐渐学会社交的礼仪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