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妇科 >

别让孩子学会以病为乐

  • 妇科
  • 2024-12-18
  • www.shiguanyingerw.cn
  • 试管婴儿网

父母将孩子的身心健康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时常忧虑地告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如何确保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年后少生病、不生病呢?这是父母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

全球的研究普遍认为,疾病是由五种因素导致的,每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程度不同。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自然因素占7%,医疗因素占8%,社会因素占10%,遗传因素占15%,而个人行为方式则占60%。

尽管医疗因素只占8%,这意味着有92%的疾病是医药无法根治的。伟大的科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言:“医生的天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患者的自愈能力。”因为除了创伤、手术、炎症等疾病外,许多疾病都是无法根治的。

实际上,疾病是我们与日常生活的一种调和方式,医生不能替代自然的力量,药物也只是辅助,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自身。

如果一个孩子身心健康,行为方式得当,他的一生就能避免大部分疾病。而孩子健康的基石,首先在于父母。

令人遗憾的是,父母们过于恐惧疾病,过分重视健康,反而适得其反,让孩子们将疾病视为乐趣。

有一种症状被称为可操作性疾病。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平时活泼好动的男孩,一到考试就腹部肌肉痉挛。还有小姑娘一进教室脖子就弯曲,无法挺直;有些孩子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腹泻,急切逃离...这些都是可操作性疾病的症状。

这些症状只有通过心理学原理才能解析。有些孩子学习不好,在班里不受重视,于是躲避上学。无论父母如何催促孩子上学,无论孩子声称在校园内被体罚或受到高年级学生的欺凌,父母都不允许孩子休学。

直到有一天,孩子拉肚子了。母亲心软,写了一张请假条让孩子送去给老师,批准他休息一天。孩子明白了,只要不学习,就能找到理由不生病。于是他们开始寻找生病的“妙计”——在北京有一个孩子每天发高烧,医生和护士都束手无策,只能建议他去看医生。后来追踪发现,孩子放学后跑到北京的小巷子,大冬天脱掉衣服,对着自来水龙头冲腹部...

在西班牙也有一个14岁的女孩每天都发高烧,医生很困惑:一般的孩子吃了药、打了针几天就会好,但她却无论如何都不见好转。后来医护人员发现她每天晚上都会拔掉针管、将药埋在花盆里。被发现后她哭了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原来她的父母平时都很忙,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见到爸爸。

在我国,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会被带到医生面前。医生问:“你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孩子说:“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在听课,我也能听到鸟的叫声、摩托响。”于是医院立刻下了注意力不集中的诊断。

这样很好呀,孩子可以欢欢喜喜地跟着父母到处看病,期末考试成绩不好也有了充分的理由——因为看病耽误了时间。父母甚至帮孩子向老师道歉。许多孩子就是这样依靠疾病来躲避问题。

诸如儿童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失眠等症状,都是孩子的借口;而父母们认为身体最重要则是最荒谬的观点。真正的保障孩子成功的因素是自控力,自控力是治疗可操作性疾病的灵丹妙药。消极悲观的人常常用身体的某种元素作为自己失败的借口,逃避现实。

只要孩子能够说出:“不怕生病,不怕困难。”当他遇到困难时就能坚持住,就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像美国哈佛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的研究表明,在成功的各种要素中智商仅占20%,而真正的保障孩子成功的因素只有坚定的意志力。像爱迪生、史泰龙等世界知名人士都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在面对挫折、失败时从不放弃,始终坚持自我。因此可以说,坚强的意志力才是医治孩子烦恼的良药也是实现一切目标的必要条件。作为父母,面对孩子以生病为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何反应呢?以下是一些情景再现。

场景一:

女儿嘴角微翘,带着一丝不舒服的语气:“妈妈,我发烧了,感觉好难受。我想让小姨来看我啊,可以吗?”

母亲慈爱地回答:“当然可以,因为我知道你最喜欢小姨了。只要你烧退了,小姨就会立刻来看你。”

场景二:

孩子捂着肚子,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爸爸,我拉肚子很难受,我想吃炸薯条,可以吗?”

父亲笑着回应:“好的,爸爸知道你喜欢吃炸薯条。只要你病好了,我带你去吃肯德基。”

场景三:

又一个孩子皱着眉头说:“妈妈,我头疼得厉害,我想玩变形精钢,平时都没时间玩,可以让我玩吗?”

母亲温柔地答应:“当然可以,但你必须明白,只有当你身体健康时,才能享受这些乐趣。”

面对孩子以生病为乐的心态和行为,父母必须明确告诉孩子一个大道理——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体验,但健康才是我们享受这一切的基石。生病绝不是获取欲望的手段,一旦生病,美食、娱乐和想见的人都会消失。只有保持健康,我们才有可能拥有那些我们渴望的东西。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生病意味着暂时放弃一些愿望,这样才能更好地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下一篇:没有了

第三代试管婴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