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遵循其发展规律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英国当代教育学家罗伯特·杜威所言,只有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孩子才会情绪愉悦,接受知识更快,未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让我们通过朋朋的故事来深入理解这一点。朋朋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成绩在班级中上游。他的父母对他有着更高的期望,希望他能更上一层楼。为了迅速提高朋朋的学习成绩,他们制定了一个紧密的学习计划,没有考虑到他九岁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由于这个年龄段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朋朋虽然看似在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成绩反而有所下滑。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既不能因为溺爱而过度保护孩子,限制他们的课余活动,导致他们失去基本的生活能力,养成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不听教诲的习惯;也不能忽视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像朋朋的父母那样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强行拔苗助长。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感到挫败,还会因为经常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天生好奇,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喜欢玩耍、好动、喜欢摆弄物品。但由于经验不足、智力、心理发展不成熟等原因,他们常常会遭受挫折,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此时的父母,应该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设定合理的期望值。在引导孩子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知识,在不经意间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教育呢?父母应该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例如小丽的父母根据她的年龄特性设定了有效的期待值,让她在轻松实现目标的同时提升自信心。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循序渐进。像张小云的母亲那样,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要耐心解释和示范,让孩子逐渐理解和接受正确的知识和方法。
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方式的选择。不要像朋朋的父母那样忽视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给他们过多的限制和过高的要求那样只会得到不如意的结果。父母应该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知识培养好习惯在游戏里快乐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母亲了解到小云种植豇豆的方式可能有误,但她并未直接指责或强迫小云改变。相反,她以一种引导的方式,建议小云尝试种植不同间距的豇豆,通过实际结果的对比,让小云自己认识到哪种方法更为有效。小云欣然接受了母亲的提议,并在豇豆成熟后,亲眼见证了适当间距种植的豇豆长得更为茂盛,结出的果实也更多。这使小云对母亲的做法赞不绝口。
教育提示:
对于孩子,即便是小小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父母在面对孩子理解偏差时,不应以强硬的态度处理,因为这样不但不会使孩子改变观点,反而会增强孩子的叛逆心理。父母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发展特点,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接受正确的观点。
方式三:避免“拔苗助长”
以东西为例,他的父母为了让东西提前接触外语,同时请了英语和日语老师进行教学。这种不顾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拔苗助长”方式,导致东西虽然学会了一些外语,但中文成绩却大幅度下滑。意识到这种方法的弊端后,父母决定调整策略,让东西按照正常的教育轨迹学习。一段时间后,东西的中文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教育提示:
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然后采取适合孩子特点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成长。避免对孩子提出超出其年龄特征的要求,避免“拔苗助长”。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方式四:不强迫孩子上“兴趣培训班”
范阳旭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父母看到同龄的孩子都在上各种兴趣培训班,也想给范阳旭报音乐或舞蹈兴趣班。在征询孩子的意见时,范阳旭表示他并不想上任何兴趣培训班,他担心自己什么都学不好。范阳旭的父母尊重了孩子的意见,没有强迫他去上兴趣培训班。
教育提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能力和压力承受范围。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特点,盲目跟随其他家长让孩子上各种兴趣培训班,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不要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