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价值在于选择。”身为父母,他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他们禁止孩子去做出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策行事。这种窒息感会随着父母决策的恰当性而增强。一方面,孩子得到的资源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生命热情却在急剧下降。
孩子们开始感受到这种束缚,想要对父母说不,然而他们被教育得聪明伶俐,连说不的能力也丧失了,只能用被动的方式去叛逆。这是因为孩子们拥有自主意识,不再想什么都听父母的,开始有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会被抑制,信心会受到打击,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观念,这一点可能会深植于他们的内心。
长大后,孩子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一切依赖他人,缺乏主见。到那时候,父母再想训练孩子自主决策就已经难了。
要改善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父母应该给孩子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错事,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只在非常必要的情况下才帮助孩子。
以马小俊的故事为例,他的姥姥过于保护他,事事替他考虑周全,从不让他自己做事、思考、表达意见。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一切自己做事、思考、说话的机会,对孩子的各种行为横加干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束缚其思想和行动。这样做可能会把孩子变成没有主见、胆小怕事、依赖感很强的人。这样原本应该茁壮成长的信心和自主性就被扼杀了。然而苗苗妈妈的做法更有利于苗苗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教育孩子时应该倡导的方式:
首先父母需要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家庭生活中给孩子一定的支配权和职责。孩子有权不同意父母的建议;在重要的决策上,他们应该有话语权。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识确立起来后父母就应该放开手脚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
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或者存在风险的事情父母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且给予真正的自主选择权而不是过度干预孩子的选择。同时父母也需要给孩子独立思考学习娱乐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 尊重孩子的意愿:父母应该把孩子当作家庭中的平等一员重视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尊重他们的决定即使不同意也要以商量的语气表达对孩子的尊重。 给孩子自己的小天地:无论居住条件如何都应该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让他们自由支配时间邀请小伙伴玩耍自主选择玩具进行有意义的活动等。当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明显要求独立时父母应该重视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这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