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知识分子的家庭、高级干部的家庭,乃至那些金碧辉煌的家庭里,她们拥有广博的见识和深厚的修养,对子孙后代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她们的孩子却往往不明白她们的修养标准,使得她们无法真正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现实告诉我们,即便是高知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父母与他们的平等交流,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观念误区之一:忙于工作,让孩子自由发展。
主角:思涵的妈妈,两位都是高校心理系的教授,孩子即将步入高三。
叙述:在思涵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因为工作繁忙,缺乏足够的教导。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在家,导致他性格内向。思涵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障碍,对听和写特别不敏感,尽管我们尝试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显著。如今,我们不再期望他能考入一流大学,只要他能进入专科学校,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感悟:高知父母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孩子的相处时光。从孕期开始,就要学习如何做一个理解孩子心理需求的父母。特别是在孩子三岁之前,妈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孩子在一起。对于忙碌的工薪族来说,每周至少要抽出半天的时间陪孩子,把自己完全交给孩子。父母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孩子交往,每个礼拜至少抽两个小时来陪伴孩子。期间,父母应该围绕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孩子一起玩耍、游戏,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沟通。同龄伙伴间的交往也很重要,父母应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玩耍,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与伙伴分享快乐。
观念误区之二:学得越多等于越全面越优秀。
主角:美伊的妈妈,一位上班族研究生,孩子三岁。
叙述:我的朋友在培训机构工作,她告诉我越来越多的父母不惜重金让孩子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电子琴、绘画、舞蹈、围棋……为了全面发展而学习许多专业技能。大多数让孩子学习培训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深知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希望孩子通过学习各种艺术课程在将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其实孩子也学不了多少,只是父母觉得花钱学习了就会很开心。
感悟: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应该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来决定孩子是否要学习这么多课程。例如,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赶上进度,两岁、三岁就开始让他们学习电子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体骨骼肌肉发展都不完善,情绪也不稳定。亲子教育学家指出,孩子适合学习传统乐器的年龄是五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自律能力都有很大提升,手指条件也适合逐渐学琴,对音乐的辨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更强,更容易培养他们的兴趣,发掘他们的潜力。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