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学时,一个年仅八岁的小学生购买了价值156元的新书包。尽管他的母亲并不赞同这一消费,但他哭闹着坚持要买,甚至以退学作为威胁。其实,这个少年已经是家里文具堆积如山的二年级学生了,每次开学都会购入新文具,花费不菲。这次,他看到同学买了一个时尚的新书包后,便迫不及待想要超越对方,非要妈妈给他买一个更贵的书包。
小学生们总是喜欢比较各种物品的价值,从零花钱到家庭背景,再到学习用品。这种比较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种心理状态。面对这种不健康的比较心理和行为,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有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季丹,家里的电脑是亲戚淘汰的旧货,虽然使用起来有些困难,但季丹却渴望拥有一台新电脑。当班上许多同学都已经拥有快速运转的电脑时,他感到十分不舒服。一次与母亲的交流过程中,母亲巧妙地引导他关注自己拥有的东西和特长,让他明白比较并非只有向上看,也可以向下看,这种反攀比的方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儿童往往倾向于在生活享受方面向上比较,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常常受到情绪的驱使而缺乏理性。对此,家长和老师们应该教会他们调整比较的方向,采用反攀比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满足需求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在这个过程中,软着陆和慢调度是关键,不能简单地批评或压制孩子的想法。
一位母亲在电话中诉苦,她的女儿总是喜欢比较各种物品,从漂亮的连衣裙到迷人的发饰。这让她感到很伤心,担心孩子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老师建议这位母亲改变孩子的兴奋点,让孩子明白攀比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在学校中,老师们也不以容貌和衣着为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通过选拔、表扬、活动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追求学习、道德和进步。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对于纠正不健康的比较风至关重要。
还有一个四年级的张虎同学,他经常和同学进行四轮车比赛。当他发现自己的车不如别人时,便向父亲要求买新车。这位父亲并没有直接拒绝他,而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将注意力从攀比转移到科技兴趣上。他通过与孩子一起拆解车辆、查阅资料并鼓励孩子自己组装新车等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这位父亲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正确引导孩子的比较行为需要找到好的结合点,让孩子将比较行为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过高的要求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和自信。对于拥有比较心理的孩子,只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就能有效地解决比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