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也称为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粘膜炎症,尤其在新生儿期尤为常见。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这种真菌通常寄生在人的皮肤、肠道和阴道中。
白色念珠菌的感染来源可能多种多样,比如哺乳时乳头消毒不彻底、乳母奶头不干净、喂奶者的手指污染等。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也可能通过产道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如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中也较为常见。甚至在新生儿室,它还可能引发流行。
患上鹅口疮后,口腔粘膜上会出现白色乳块样病变,这些病变通常出现在颊粘膜、上下唇内侧、舌头、牙龈和上腭等部位。这些白膜是念珠菌形成的,不易被拭去,强行剥落后,局部粘膜会显得潮红、粗糙,并可能出血,但白膜会迅速再次生成。虽然患部没有痛感,也不会导致流口水,但可能会影响患儿的食欲,有时患儿甚至会拒绝喝牛奶。
如果全身抵抗力降低,病变可能会扩散到咽后壁、食管、肠道、喉头、气管和肺部等,这时就会出现呕吐、呛奶、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该菌甚至可能侵入血液,形成败血症或脑膜炎等并发症。
对于治疗,可以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后,局部涂抹1%龙胆液(紫药水),每天两次。如果病变面积较大,可以使用新制霉菌素溶液(10~20万u/ml)涂抹口腔,每天三次。口服制霉素(25万~50万U/d),并可配合服用维生素B2和C。
在家庭护理中,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次哺乳前后,母亲都需要洗手并清洁乳头。如果是人工喂养,使用的奶嘴和奶瓶应该先用4%的苏打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进行清洗和煮沸消毒。
患儿的洗漱用具和食具应单独使用,使用完毕后需要煮沸消毒15分钟。应给患儿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且温凉的食物,避免摄入过酸、过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要密切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轻度发热、焦躁不安等症状,或者口腔粘膜出现乳凝块样病变并向咽下蔓延,应及时就医,以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