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内出现的黄疸现象,常让新手家长们担忧不已。究竟为何新生婴儿会出现黄疸,尤其是母乳性黄疸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一)探寻原因
新生婴儿黄疸的出现,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密切相关。而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母乳引起的:
1. 母乳中的孕3α-20β二醇成分,会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这种转移酶在胆红素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这种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时,胆红素代谢就会出现异常。
2. 母乳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也会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影响,干扰胆红素代谢的正常过程。
3. 与牛奶和配方奶相比,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更高。这种酶会使已结合的胆红素重新分解,增加小肠的重吸收,进一步促进了肠-肝循环。其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尤为关键。
(二)发病机制介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母乳性黄疸是由于多种因素作用,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的结果。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其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
1. 新生儿的肠道内含有丰富的β-GD,其主要来源于母乳。这种酶会分解结合胆红素,将其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过小肠再次吸收进入肠-肝循环,导致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发黄疸。
2. 新生儿小肠中的β-GD活性非常高,大约是成人的十倍之多。这一特点也导致了胆红素代谢的异常。
3. 由于新生儿摄入不足、肠道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等因素,使得肠道菌群的建立延迟。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会导致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 母乳中的一些特殊脂肪酸和胆固醇也有助于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出现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继续母乳喂养。可以采取多次少量的喂养方式,以帮助宝宝更好地适应母乳喂养并缓解黄疸症状。这种深入了解黄疸成因的过程不仅让我们更理解新生儿的身体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应对的宝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