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一种因血液中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导致的皮肤和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通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在大多数情况下,新生儿出现的生理性黄疸并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适当护理便会逐渐消失。而对于病理性黄疸,虽然大多数也能治愈,但极少数严重病例可能会留下后遗症。
如何判断婴儿患上的是病理性黄疸呢?以下是几个判断依据:
病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较早。一般新生儿黄疸会在出生后2~3天出现,而病理性黄疸则在婴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就已显现。
病理性黄疸的程度较为严重。通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低于205mm摩尔/L,而病理性黄疸的婴儿血清胆红素则会远高于这一数值,并且每日都在迅速上升。
病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较长。正常生理性黄疸的婴儿在足月出生后的2周内黄疸就会消失,而病理性黄疸的婴儿则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那么,导致婴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可能是新生儿肝炎。大多数患儿在子宫内就已经感染了病毒,其中巨细胞病毒感染最为常见。这种感染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也可以通过生育道感染。当患儿出生后1~3周以上,病情严重时,大便呈灰白色,尿液暗黄,还会出现厌食、呕吐、轻度至中度肝肿大的症状。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母乳性黄疸。这种情况发生在母乳喂养的婴儿身上。当婴儿一般情况良好,黄疸在4~12周后下降时,如果停止母乳喂养3天后黄疸消失,即可确诊为母乳性黄疸。
对于家长们来说,了解这些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在发现孩子出现黄疸时能够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