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们之间的纷争,特别是常见的抢玩具、打人等情况,如何处理是每位家长都会面临的问题。在共学团里,我的看法是,当孩子们可能发生肢体冲突时,我会选择出手阻止。但在其他情况下,我更倾向于让家长们在旁边陪伴和观察,根据实际情境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以孩子们之间的肢体纠纷为例,当这种事发生时,如果家长不急着介入,选择在旁边观察,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处理自己内心的情绪波动:如何面对自己孩子打人或被打的情境?
例如,当自己的孩子被推、打或咬时,家长们可能会经历一系列的情感:心疼、愤怒、对对方家长的不满、对自己未能保护孩子的自责。而当自己的孩子打人时,家长们可能会感到愧疚、生气、想立刻带孩子离开现场,或者想方设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在处理这些纷争时,我认为大人们的心情同样需要被关注和照顾。即使采用不急着介入的方法,如果大人们的心情无法得到平衡,长期下来也会引发问题。表面上大家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不急着出手干预,但私下里可能会积累许多委屈和愤怒。
以共学团中小华为例,他经常动手打人,许多孩子都被他打过。家长们有时能阻止,有时无法及时介入。而面对这种情况时,团体中的普遍看法是“打人只是成长的过渡阶段”、“道歉不重要”。但持续一段时间后,被打的孩子们的家长心中难免有委屈和抱怨。小华在团体中的人际关系也变得微妙,其他孩子开始躲避他,一些家长甚至选择离开这个团体。
这个例子说明,“不急着介入”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失效。共学团是否是在“放任”孩子们的行为呢?或者那些有“委屈和抱怨”的家长是太过紧张了吗?
我认为都不是。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
1. 成员的真实心情没有被群体接纳。在“不急着介入”的大旗下,这些情绪无法公开讨论,只能在私下里流传,导致暗潮汹涌。
2. 每个人的情绪承受力不同。家长们的任何情绪都需要被理解和接纳。家长越能处理(而不是忽略、压抑)自己的情绪,越能准确地掌握自己的承受力。每个家长的承受力都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能会有差异。
在处理孩子间的纷争时,尊重并理解每个人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可接受的范围。比如:认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自己情绪难以控制,选择直接介入;希望纷争发生后能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希望当事人在纷争后能致意等。每种理解方式都值得尊重,因为这是处理纷争的起点。
大人们应该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可接受剂量”,并愿意让身边的人了解。这样在处理孩子间的纷争时,才能在方法和心情上取得平衡。真正的开明家长是允许自己犯错、愿意不断调整、面对自己心情甚至心态的人。当你照料好自己的心情后,面对孩子间的纷争时,自然会有相应的方法。走进亲子共学团的家长们,都怀揣着对更美好亲子互动方式的渴望。他们愿意摒弃那些虽方便却带有打骂威胁恐吓利诱的方式,这种愿望背后是他们对爱的执着追求。与多数家长相比,这样的你,已然开明许多,更显珍贵。
有些家长仍秉持威权心态,依赖体罚来管教孩子,似乎任何情境下都可以以此回应。他们甚至会用放任来批评那些主张不体罚的家长。
但你不打不骂,追求的是更民主、更亲密的亲子关系。你希望能在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心情的基础上,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沟通。面对困难时,你努力在心态、情绪与方法间取得平衡。在处理孩子间的纷争时,你注重关注并接纳自己的心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你的这些努力并不容易,需要回顾自己的心态,面对那些特别在意或无法忍受的事情,甚至需要艰难地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与情绪互动模式。你的这些付出,是那些仍持威权心态而不自知的人所无法理解的。他们只想着如何管教和改变孩子的行为,却忽视了自己的心情和内心的价值观。
在共学现场,没有固定的规则告诉你必须如何做。当孩子们发生纷争时,是否现场处理或是否道歉,没有固定的答案。真正的共学,不是简单地提供方法,而是尊重每个成员的心情和价值观。方法必须根据情境和每个人的心情来谈,接纳每个人的“可接受剂量”,然后形成每个人自己的方法。
在亲子共学团里,我认为处理心情是处理事情的前提。大人自己的心情也需要被关注和照顾。当你的孩子被其他孩子推了一把或抢玩具时,你可以如实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困扰,这无疑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你愿意如实面对和表达自己的心情,并通过练习让孩子看在眼里。我相信,这是处理孩子纷争最好的方法。
这只是我的看法。当下一次孩子间发生纷争时,你仍需要根据自己的“可接受剂量”出发,选择你觉得最适合当下的方法。但无论如何,你的努力、你的尝试、你的接纳和表达,都是值得赞赏和尊重的。因为你已经走在成为更好的家长的路上,你的努力和付出,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