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新闻 >

《黄帝内经》论情志与健康

  • 健康新闻
  • 2023-06-06
  • www.shiguanyingerw.cn
  • 健康新闻

本文导读《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所说的情志,是指七情与五志的合称。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五志,是指喜、怒、思、忧、恐五种志意。中医认为,情志与健康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那么,《黄帝内经》是如何讨论情志与健康的这种关系的呢?

1.情志的作用

《灵枢 本藏》强调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说明正常情况下,七情和五志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4.情志与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重视形神共养。《素问 上古天真论》曰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 宝命全形论》提出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并强调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养神气,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若匿,调节情志,勿使过度,否则伤害五脏,危害健康,发生病变。

2.情志与疾病

《素问 经脉别论》记载 生病起于过用 ,《素问 举痛论》特别指出 怒则气上 、 喜则气缓 、 悲则气消 、 恐则气下 、 惊则气乱 、 思则气结 。也就是说,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损害健康,引发疾病。《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更加明确地说 怒伤肝,悲胜怒 、 喜伤心,恐胜喜 、 思伤脾,怒胜思 、 忧伤肺,喜胜忧 、 恐伤肾,思胜恐 。


3.情志与治疗

《黄帝内经》强调,治病要根据患者的神志状态,决定、选择治疗措施,否则,治之无功。《灵枢 本神》开篇即曰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黄帝内经》多次提示人们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以上旨在告诫人们神气充盛,病易治,大病亦预后良好;若神气萎顿,病虽轻亦难治。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了情志与健康,乃至疾病的密切关系情志调和,则身心健康;情志不调,则引发疾病。,按照《黄帝内经》所提出的情志养生方法,调节情志,勿使过度,则可以永葆健康,益寿延年。

(责任编辑admin)

第三代试管婴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