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新闻 >

养生三大戒 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 健康新闻
  • 2023-06-06
  • www.shiguanyingerw.cn
  • 健康新闻

本文导读养生有三大戒,分别为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这三者都要注意,有一戒存在的话就会损伤元气,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介绍。


养生三大戒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欲大怒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养生有三戒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三者只要还有一个,就会损真元气,损坏生命的根本。

大怒

人不可不怒,那种正气凛然之怒是肝的生发之气的象征,是血性的标志,故 武王一怒而安天下 。但即使是这种怒,也要发而中节,不能过分。还有一种怒,是自私顽愚之怒,这种怒发起来,尤其没有止境,怒不可遏。

怒,可以有,但大了就会动肝气。怒则气上,气上则血上,气血都不得平和,而且牵动了气血就牵动了五脏。所以很多老年人往往因为发怒,血压升高,甚至中风。

大欲

大欲就是欲望,包括物欲、性欲。二者也可以有,但不可以大。太大了,它就会耗伤我们的精神气血。只要有欲望,你就会想得到,就会挖空心思,从而耗费精神。即使得到了,也是得不偿失。

大醉

人是可以饮酒的,喝到微醺也无妨,但千万不要大醉。大醉会动五脏六腑,会伤神,而且酒能乱性。

佛家有五戒杀、盗、淫、妄、酒。佛家主张把这五者完全戒断,所以叫五戒。五戒是良师,在五戒过程中,会有很多很深刻的体会、感悟。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临终之前,告诉大家以戒为师,提醒在持戒中体会佛法的意义。

儒家则是另一法门,并不把这五者完全戒断,只不过是戒其 大 。你可以怒,可以醉,可以有各种欲望,但不要太大。到底何为大何为小,只能靠个人把握。

儒家养生以心为本


儒家在论及养生时,多取 修身 之说,儒家 以心为本 。儒家养生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孔子提出了 知者乐,仁者寿 的养生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 仁 字。孔子将仁学说成是一种善行、善举,并以此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出 知者乐,仁者寿 ,意为只有成为一个仁者,才能长寿,《黄帝内经》接受了孔孟的上述养生观点,认为那些能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的长寿者,多为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即所谓 德全而不危 。其后中国的养生家基本上依循这一思路,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孔子认为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以清除心理上的障碍,取得心理的平衡,即 有大德者必得其寿 。孔子并指出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贪求无厌)。 这种 三戒 的养生之道,儒家承认性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合理性,并认为要恰到好处,不要纵欲过头,从而伐性伤生;孔子还认为,一个人的心情要 申申如也 ,对任何事物都抱乐观的态度。

中庸 是儒家的思想行为准绳

所谓 中庸 ,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和处事不偏不倚, 允执其中 而礼则是衡量太过或不及的标准,此即 以礼节之 的意思。《孔子家语 五仪解》所谓 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 ,便是中庸观念在养生方面的具体体现。其影响所及,养生学中几乎无不循为法式。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之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淮南子,诠言训》之 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 ,《抱朴子 释滞》之 人复不可绝阴阳(指房事) 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乃至于明万全《养生四要》之 人食必兼昧者,相因欲其和也。无放饭、无流歠(音辍chu 。饮;啜)者,节之礼,谨防其过也 苟不知节,必餍足而后止,则气味之偏,其中和之气传化之迟,斯成菀病之积 等等,莫不从其 允中 之道。

(责任编辑林小萍)

第三代试管婴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