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一种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日常接触如接吻,其传染概率相对较低。这一发现引发了南大教授吴幼伟的深思:我们的口腔中是否含有抗病毒成分?经过十多年深入研究,吴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口腔唾液中发现了一种名为GP340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具有抵抗艾滋病病毒的特性。
走进吴教授的实验室,你会看到操作台下摆放着各种大小不同的瓶罐。实验室里,两位穿着白大褂、戴着橡胶手套的博士正在分装血清样品和其他实验材料。这些血液均来自艾滋病患者。楚鹰博士指着手中的小试管介绍,这里收集了40名艾滋病患者的血清,其中包括尚未发病和已发病的患者的血清。尽管听起来有些可怕,但楚鹰笑着解释说,这些血清已经经过灭活处理,去除了病毒,只留下抗体,因此在普通环境下操作并无危险。他们的任务是从这些血清中找出具有强烈抑制病毒作用的抗体,并加以识别。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病学分析就发现,艾滋病通过口腔唾液传播的概率极低,甚至几乎没有。吴幼伟教授和其他一些艾滋病专家因此猜测,口腔中一定含有某种抗病毒成分。在吴教授于纽约大学工作期间,他开始研究人体口腔下腭唾液。结果发现,唾液中含有一种名为GP340的活性蛋白质,它具有抵抗HIV感染的作用。这种蛋白质能够去除口腔中的细菌,对预防龋齿和保护牙齿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吴教授等人意识到GP340蛋白质的基因可能具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与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有关,二是与人的天然免疫有关。这一发现与GP340蛋白质阻止艾滋病毒感染细胞的活性密切相关。最近,吴教授和他的团队已经成功缩小了包围圈,将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区域缩小到原有蛋白的十分之一。他们在锁定的107个氨基酸中发现了16个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氨基酸。
目前,他们正在继续确定这个区段涉及的“最少、必须的氨基酸数目”以及可能的三维立体结构,为合成药物做好关键性的准备。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少必需的氨基酸数量,以降低成本并更容易合成。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能在大约三年内将这种药物投入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