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枢纽,中药方剂或中药复方展现了中医辨证与治疗的精髓。尽管现有的中药复方数量庞大,难以计数,但临床实践中,医生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方药,因为每个病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病情千变万化。临床中医医生必须熟悉组方原则、方法和技巧,根据中药的性能和中医组方理论,灵活组合多种药物,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以下是组方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要点:
1. 顺应脏腑特性:治疗内科杂病时,组方首先要顺应脏腑的特性。不同脏腑的阳虚或阴虚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心阳虚需要温通,脾阳虚需要守中,肾阳虚需要潜藏微火。也要注重脏腑间的相互联系,如清心火常辅以泻肝,调脾胃常用调理气机升降等。
2. 阴阳统一: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运用自然药物的特性来调理脏腑阴阳的平衡。组方过程中要紧密把握脏腑阴阳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例如,在疏肝过程中,需要配伍柔肝药;在补肾阳时,要在补阴中稍佐温阳。
3. 动静结合:组方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可以防止阴血(精)的耗散,静中有动则可以激发生机。例如,滋补药可以辅以淡渗药,甘温补气药可以配伍行气药等。
4. 升降相因:气机升降对脏腑气血生化至关重要。不仅脾胃病需要注意气机升降,其他脏腑疾病的治疗也要注重这一点。在组方时,欲升先降,欲降中有升。
5. 敛散(通)相合:不仅在调和营卫时要注意敛散(通)结合,在调理脏腑病变时也要注意这一点。
提高临证组方的能力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为此,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掌握脏腑气血阴阳和病邪的特性;二是深入了解药物的药性,而不仅仅是其功能;三是熟悉药物性味相伍的机理。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经常会在名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但需要注意的是,加减变化必须基于原方的阴阳属性、功能主治进行,慎重调整方剂中的药物及用量,避免喧宾夺主,随意制方。例如生脉散中加黄芪会变成甘温益气的方子而不是益气养阴;桂技汤如果重用白芍则变成温振脾阳的方子等。医生在使用传统方剂治病时,一定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