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毒性药物——潜伏的听力杀手
当我们身体出现不适,我们会选择服用各种药物来缓解症状。你是否知道,有些药物在治愈疾病的也在悄无声息地损害着我们的听力?这些被称为“耳毒性药物”的药物,正是潜在的听力杀手。专家警告,这些药物可能会缓慢但永久地损害听力,对此我们需要特别警惕。
这类药物的毒性并非立竿见影,不同的人体反应时间差异较大。有些人可能在服药后几天便出现耳鸣等问题,而有些人则可能在几个月后才出现症状。临床上,大部分耳聋在用药后1~2周显现,并逐渐加重,半年左右逐渐稳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对幼儿的伤害尤为严重。成人耳朵早期中毒时,会出现耳鸣等症状,但立即停药后,即可纠正中毒症状。幼儿无法用言语表达,因此当需要使用此类药物时,家长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
孕妇也是这类药物的主要受害者。如果使用了耳毒性抗生素,药物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内耳,造成听神经的损伤,可能导致孩子先天药物性耳聋。
早在1999年,卫生部就发布了《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明确规定了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在内的30种药物为耳毒性药物。按规定,孕妇及6岁以下的婴幼儿严禁使用这些耳毒性抗生素。尽管有这些规定,这类药物被滥用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常见的耳毒性药物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氨基糖甙类抗菌素、非氨基糖甙类抗菌素、水杨酸盐、利尿剂、抗肿瘤药物、中药及重金属盐等。遇到疾病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药物,寻找其他替代药品。如果必须使用这些药物,应该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耳毒性药物是我们听力的一大隐形杀手。在用药时,我们必须谨慎选择,遵循医嘱,避免滥用药物,以保护我们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