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家庭教育中,时常可以听到年轻父母们的抱怨:“孩子越来越不懂事,有时竟公然顶撞我们。”这样的言论,仔细琢磨,确实反映了当前一些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父母在孩子面前缺乏威信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树立一定的威信是不可或缺的。父母的威信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促使孩子主动接受教育的前提。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孩子就可能不会对父母有适当的尊重、信任和服从,那么教育就无法有效实施。
那么,何为威信?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这样描述:“威信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不需要任何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置疑的长者的自尊、力量和价值。”父母的威信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对父母的拥戴。它不同于封建专制式的“威信”,也不同于为了背后议论的地位而人为塑造的虚假权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帮助,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与信任,可以引发孩子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激,进而促使孩子对父母提出的合理要求能积极、主动地接受。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亲密无间的联系,父母也就自然拥有了建立在声望基础上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父母的威信具有至少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威信如同家风家训,是无形的精神物品,无法量化分析;但在家庭中,它无处不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隐约渗透着威信。其二,从父母的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声望和信誉;从孩子的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尊重和信从。二者相互影响,使尊重和喜爱成为连接父母与孩子的桥梁。
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无法塑造真正的父母威信。威信是父母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建立在与儿女相互尊重喜爱的基础上,不经意间产生的。一些父母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试图人为地塑造自己的威信,这样往往适得其反,无法赢得孩子的真正尊重,也无法长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1.高压教育法:父母严厉而无慈爱,经常发脾气、吓唬、责备孩子,甚至动辄惩罚孩子。这种教育方法使孩子整日战战兢兢,无法放松。
2.生疏教育法:父母不主动接近孩子,试图与孩子保持距离。他们很少与孩子沟通情感,导致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孩子也不了解父母的喜好和兴趣,双方存在明显的隔阂。
3.宠溺教育法:父母对孩子溺爱纵容,对其任性姑息迁就。不给他们明确的方向和要求,一味满足他们的需求,导致孩子任性妄为,形成偏执的性格。
4.自大的教育方法:父母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都是正确的,是家庭法规的化身。他们的话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即使说错了话,也要强迫孩子服从。这种自大的教育方法往往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影响良好性格的形成。
5.批评的教育方法: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在任何场合下都毫无顾忌地批评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对批评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对正确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6.诱惑的教育方法:父母用物质奖励等手段来赢得孩子的喜爱和尊重。然而这种做法一旦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或期望落空时会引起孩子的愤怒和反抗情绪导致孩子变得任性、蛮横不讲理。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单一或复合出现在家庭教育中的希望家长们能够引起重视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建立真正有威信的亲子关系。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的父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过于溺爱,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无条件满足,放任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出现个人行为上的问题或者性格上的明显缺陷,比如过于自我中心、放纵、骄纵等情况时,他们可能会立即采取严厉的斥责、责怪甚至体罚的方式来惩罚孩子,过度限制孩子的自由。而当责罚过重或限制过于严格时,父母又可能会变得心软,再次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孩子的诸多不合理要求也无法拒绝。
这种教育方法无法树立起父母的威信,同时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父母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既要给予关爱和支持,也要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在孩子犯错时,父母应以理解和耐心的态度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而不是采取过度的惩罚或放任的态度。父母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自由,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这种平衡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摒弃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采取更加合理和平衡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