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产伤:分娩过程中的隐形挑战
新生儿产伤,这一在分娩过程中因机械因素对胎儿或新生儿造成的损伤,近年来虽因产前检查加强和产科技术提升,其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它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基层单位。其中,锁骨骨折是产伤性骨折中最常见的,与分娩方式、胎儿娩出方位及出生体重紧密相关。
那么,新生儿产伤的症状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产伤的各类症状。
一、头皮产伤
头皮产伤主要包括产瘤、头皮血肿和腱膜下出血。产瘤通常发生于头位自然产,是表浅部位的出血性水肿,通常不需要治疗,3天内即可消失。而头皮血肿则可能发生于产钳生产婴儿,它局限于单一骨缝内,不会超越头骨中线,大部分血肿会在几周内自然消失,少部分则可能出现钙化。腱膜下出血则是由于胎头通过骨盆腔时受到外力的压迫和拖拉造成,可能合并大量出血造成休克死亡。
二、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包括线性骨折、凹陷骨折和枕骨分离。线性骨折是最常见的颅骨骨折,大多不需要治疗即可自行愈合。颅骨凹陷性骨折又称为乒乓球骨折,可能因不正常的产道挤压、产钳使用不当或出生后头部外伤造成。枕骨分离则常导致后脑窝硬膜下血肿及颅内产伤。颅内产伤的症状和诊断较为复杂,包括硬脑膜上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蜘蛛膜下腔出血等,需要紧急外科手术并可能伴随后遗症。
三、脊柱伤害
新生儿脊柱伤害通常发生在颈椎,起因于复杂性臀位生产。高位脊柱伤害可能导致死亡、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低位脊柱伤害则可能导致四肢无力、括约肌无力等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磁振摄影等,并发症包括四肢无力、大小便失禁等。脊柱伤害的体征因损害部位不同而异,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治疗。
四、臂神经丛损伤
新生儿产伤中的神经丛损伤较脊柱伤害发生率高,起因于头位生产对肩膀的拉扯或臀位生产对头部的牵引。依受伤部位可分为欧勃氏麻痹、克兰氏麻痹和全臂神经丛受伤。每种类型的神经丛损伤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经过约7至10天的固定不动,并配合被动的运动治疗,绝大多数病人(约80至95%)将逐渐康复,通常会在六个月内完全恢复功能。但针对少数未能恢复的病人,外科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值得考虑。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脑神经及周边神经的受伤情况。
1. 正中神经:主要由产后伤害引起,其典型表现为母、食指抓握动作变得困难。
2. 坐骨神经:同样多在产后受损,其症状表现为髋部外展能力减弱以及膝部以下关节活动困难。
3. 桡神经:通常与肱骨骨折同时发生,典型症状为手腕无力下垂。
4. 咽神经:可能伴随颜面神经发生,其症状包括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以及发声障碍。
5. 横膈神经:约有80至90%的病例合并臂神经丛受伤。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多数情况在6至12个月内会恢复,但对严重者而言,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6. 颜面神经:可能与产钳的使用有关,表现为患侧眼睛无法闭眼,且患侧脸部表情无变化。
我们还需要关注产伤骨折。产伤骨折是小儿在出生过程中发生的骨折,主要原因包括胎儿体重过大、臀位产、剖腹产以及其他难产。产伤骨折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锁骨、肱骨干、股骨干、颅骨等。其中锁骨骨折尤为常见,约占产伤骨折的90%。
除了常见的骨折症状外,患侧的肢体自主动作可能会减少,这种情况容易被误认为是瘫痪,但实际上并非神经损伤所致,我们称之为假性瘫痪。当为小儿换尿布、穿脱衣裤或擦身洗澡时,移动某侧肢体可能会引发不明原因的突然啼哭,这是由于骨折断端移动引起的疼痛。仔细检查患侧肢体,并与另一侧肢体进行对比,可能会发现异常。
对于锁骨骨折,初期可能并无明显症状,一般需要在伤后2至3周,局部骨痂生成隆起后才会被发现。诊断时需要注意与产伤麻痹相鉴别。治疗时,可以采用八字绷带固定,但绷带的松紧度需适宜,过紧可能会压迫腋窝血管和神经,造成严重后果。
长骨骨干骨折中,股骨干骨折和肱骨干骨折较为常见。治疗时可以采用双下肢悬吊滑动牵引,配合使用小夹板固定。对于骨骺分离的情况,由于新生儿的骨骺可能尚未骨化,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较高。一旦发现,应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不同类型的骨骺分离,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