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手足口病似乎愈发肆虐,成为威胁婴幼儿生命的隐形杀手,引发了众多父母的忧虑与焦虑。那么,究竟什么是手足口病?为何它愈演愈烈?又该如何预防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间的传染病。它的特点在于发热和手部、足部、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在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手足口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大部分情况下,它的症状较为轻微,因此并未引起大众的足够关注。近年来,手足口病在我国爆发严重,甚至导致一些儿童的死亡。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多样性。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等,多达20余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这些病毒引起的病症表现相似,都有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因此被称为手足口病。不同的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其症状的轻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极大。
在20世纪,我国的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症状较轻,很少导致死亡。自21世纪以来,肠道病毒71型在我国逐渐流行,尤其是近年来,已成为我国手足口病爆发的主要元凶。肠道病毒71型中的一些毒株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较强,常引起无菌性心肌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那么,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呢?关键在于注意孩子的日常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和玩耍后都要给孩子洗手消毒。婴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都需要用沸水消毒清洗。接触孩子的人,如换尿布、处理排泄物后都需要用洗手液洗手消毒。
父母在接触孩子或帮助孩子换尿布、处理排泄物后,也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消毒。对于孩子的物品,如奶嘴和奶瓶,在使用前后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以避免病菌附着。
幼儿园方面也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旦发现病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做好晨检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建议隔离治疗,以避免感染其他小朋友。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要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卫 生和环境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消毒的好习惯。父母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特别是小朋友的抗病毒能力较低,以减少被感染的机率。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和休息 ,避免暴晒和过度疲劳。
夏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因此父母们更要提高警惕。尽量减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 ,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 ,经常开窗通风。有条件的话 ,可以每天对孩子的玩具、生活用品、餐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 ,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