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征兆、原因与应对
早产,即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的分娩。此时的早产儿体重介于1000~2499g之间。在中国,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约15%的早产儿在婴儿期夭折。随着早产儿医疗和监测手段的进步,其存活率显著提高,伤残率也有所下降。有些海外专家甚至提议将早产的界定时间提前至妊娠20周。
子宫收拢是早产的重要预兆。在孕期29周至36周时,如果准妈妈出现有规律的子宫收拢,且频率较高,就可能意味着早产的风险。这种收拢可能使胎儿的头部压迫准妈妈的直肠,引发强烈的便感。当阴道出现异常分泌物或出血时,应立即就医。孕期中后期,准妈妈在体位变化或行走时可能会出现子宫收拢,但通常没有规律,收拢频率也不高,这种情况被称为假宫缩,无需过度担忧。
除了子宫收拢,宫颈扩大、腰部肌肉肿胀、阴道粉红色分泌物或羊水破裂等也是早产的可能征兆。如果在孕期出现这些症状,准妈妈应立即就医。
早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母亲的子宫畸形、妊娠并发症、胎儿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都可能导致早产。例如,先天子宫发育不良、后天子宫损伤、宫颈内口松弛等都可能导致早产。妊娠阶段的急性传染病、内分泌问题、营养不良、胎盘异常等也可能导致早产。
对于早产儿,他们生活在胎盘功能不足和子宫环境较弱的条件下,容易出现宫内生长迟缓和缺氧情况。对于早产的预防与应对至关重要。准妈妈们应定期进行产检,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营养摄入。一旦出现早产的征兆,应立即就医,以确保母婴安全。环境和其他因素对早产风险的影响
除了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和噪声可能增加早产风险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对孕妈妈的早产率有显著影响。
在年龄方面,未满20岁或超过35岁的孕妈妈早产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年龄低于20岁的女性。个子矮小的孕妈妈等也存在较高的早产风险。
如果孕妈妈有流产史,尤其是晚期流产史、连续流产、人流手术、引产手术或人流后不足一年又再次怀孕的情况,早产的概率会更大。因为流产对子宫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可能导致子宫功能不全,从而提高早产率。
个人生活方式也会对妊娠产生影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挑食等,以及妊娠中后期频繁、激烈的性生活,都可能导致早产。其中,不良生活方式容易导致胎盘早剥,这也是导致早产较为普遍的原因之一。
除了环境因素外,年龄、流产史和个人生活方式等也是影响早产风险的重要因素。孕妈妈们应该重视这些风险因素,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以降低早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