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孩子,是选择“圈养”还是“散养”,似乎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近日,《大河健康报》妈咪沙龙聚集了几位妈妈,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在这场讨论中,开封基础教育教研室的刘振民教师和郑大教育学院心理系的耿耀国博士也给出了他们的专业意见。他们鼓励家长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充分接触自然,尝试散养的方式。
豆母分享了自己和女儿小伙伴点的不同养育方式。点家是绝对的散养,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而豆子则是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成长,结果却出现了自我保护能力的缺失。鸥鸥妈认为,过度的保护反而可能让孩子失去一些本能的能力。豆豆妈则主张在幼儿园阶段,应以孩子的身体健康为主,更多地放开孩子的手,让他在相对安全的环境里自由探索。她赞同卢梭的观点,小时候让孩子在自然中成长,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喜悦。
顺子母亲也分享了将女儿送回老家的经历。之前由保姆照顾的女儿很少与外界交流,变得沉默寡言。在散养状态下,女儿表现出了性格中的优势。耿耀国博士指出,父母过度的照顾只会让孩子失去应对危险的能力。如果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少的干涉,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探索性和自我激励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培养。
动态母亲分享了自己散养孩子的经历后却表示后悔。孩子由于缺乏规范意识和自律性,在上学后显得没有教养。这时,她意识到在孩子会说话、走路的时候,就应该教他了解规则。刘振民老师则强调,散养不等于放任,孩子需要从小培养规则意识。圈养型儿童的一大优点是适应集体规则,集体生活能力强。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需要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规则。
这场讨论提醒我们,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学习。无论是圈养还是散养,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孩子成长的方式,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下自由探索,同时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