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俗称口疮点火,是口腔粘膜出现的浅表性溃疡。溃疡的形态各异,从米粒到大豆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周围有明显的充血现象。一旦接触到刺激性食物,疼痛便不可避免。尽管它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多数医生认为与以下因素息息相关:
1. 消化系统疾病和功能障碍:口腔溃疡与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研究指出,大约30%-48%的口腔溃疡患者伴有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其中更有超过9%的患者存在消化道溃疡。
2. 内分泌变化:部分女性患者会在经期出现口腔溃疡,这可能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有些女性在生理期间或前后都会遭受口腔溃疡的困扰,虽然治疗可以暂时缓解,但每到生理期,疼痛又会如期而至,同时伴随口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燥等症状。研究表明,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体内黄体酮水平上升而雌激素水平下降。
3. 精神因素:对于那些经常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质量差的人来说,口腔溃疡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4.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那么他们的孩子约有80-90%的几率会患病。如果仅有一方患病,孩子约有50-60%的患病风险。
5. 其他因素:包括微量元素如锌、铁、叶酸的缺乏,以及维生素B12的不足,都可能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口腔溃疡的患病风险。虽然病毒被认为是口腔溃疡的启动因子之一,但目前尚未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出相关抗体,也没有从口腔溃疡病损组织中分离出病毒的报道。一些与口腔溃疡密切相关的细菌,如血链球菌和幽门螺杆菌也被提出多年。还有超氧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率的不平衡、某些血清元素的缺乏以及牙膏中的某些成分如SLS也可能诱发口腔溃疡。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口腔溃疡的多元成因网络,包括微循环障碍引发的局部缺血、缺氧导致的黏膜膜损伤和溃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