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云 >

宝宝上火的症状有哪些 看中西医护理的方式

  • 健康云
  • 2025-02-18
  • www.shiguanyingerw.cn
  • 健康新闻

洞察】宝宝上火真相介绍:中医与西医的双重解读

或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宝宝的眼屎增多,大便不规律,尿液黄而少。这时,你可能要警觉,宝宝是不是上火了!除了调整作息和饮食习惯,还有许多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护理方法。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中西医对此有何不同的解读。

热性体质与火气大

根据中医观点,外在环境与人体机制交互作用会导致人生病。火热特质在孩童中尤为明显,因为婴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受外邪影响。台湾的谚语“囡仔人尻川三斗火”正是形容小儿火热的特质。火的特性是向上烧、飘忽不定,因此上火的宝宝往往好动、易盗汗,感冒时发烧的比例也比成人高。

上火部位:心肝最常见

中医将火气分为虚火和实火。虚火主要来自体内,实火则多由外邪引发。对于火气大的宝宝,虚火实火往往交织在一起。中医有云“心肝常有余”,上火宝宝中心、肝两个内脏的“火”最为常见。

心火与情绪、睡眠有关。心火旺盛的宝宝容易哭闹、睡眠不安稳。肝火旺盛的宝宝则容易动怒、大吵大闹,也会有口臭、便秘、拉肚子等症状。

接下来,我们从西医角度了解上火的一些症状:

皮肤干燥、红肿

中医认为火会带走身体的水分,导致皮肤干燥、红肿。而西医则指出,有些宝宝出生时皮肤特别红,可能是“红血球增多症”,表现为体内血红素浓度过高。新生儿毒性红斑是宝宝常见的生理症状,通常不须治疗,会在1周内痊愈。对于脂漏性皮肤炎,清洁是关键,可涂抹婴儿油帮助皮屑溶解。

眼屎增多

中医认为上火会导致眼屎干黄,但西医则指出,宝宝眼屎增多大多是因为鼻泪管阻塞。

由于宝宝的鼻泪管较为狭窄,当眼泪流淌时容易遭遇堵塞,于是,清晨醒来时,眼角便会出现黄色的分泌物。这种情况通常在宝宝满一岁前会自然得到缓解。

为了缓解宝宝眼屎增多的症状,妈咪可以尝试在宝宝的内眼角往鼻子的方向轻轻按摩,每天按摩2-3次,每次持续3-5分钟。这样的按摩无需使用眼药膏或抗生素。如果宝宝超过一岁仍然眼屎频繁,那么就需要前往眼科诊所,由眼科医生使用探针帮助疏通鼻泪管。眼屎增多也可能是结膜炎的表现,少数刚出生的宝宝可能因产道感染而罹患结膜炎,需要依赖眼药膏进行治疗。

对于年龄稍大的宝宝,有可能患上病毒型结膜炎。宝宝的眼睛会发红、眼屎增多并产生分泌物。感染腺病毒的幼儿还会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发烧、喉咙发炎和咳嗽。病毒性感染并没有特定的药物可治,孩子需要依赖自身的免疫力来战胜病毒。如果宝宝感到眼睛不适而搓揉,可以适当使用眼药水以缓解不适。

——关于口臭、口舌生疮——

还不会说话的宝宝如果口臭,往往容易烦躁、不安、哭闹,并且拒绝吃饭或喝水。中医建议,针对口臭的宝宝可以尝试使用清胃散或保和丸,而口舌生疮的宝宝则可以服用玉女煎。

西医指出,出生3个月以下的宝宝嘴巴不易散发恶臭,但妈咪可能会发现宝宝口中的奶垢和舌苔较深。这并非表示宝宝有火气,而是因为日常清洁不足。许多妈咪误以为只有在宝宝长乳牙后才有必要清洁口腔,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每次喂完奶后,应用干净的湿纱布为宝宝擦拭口腔。

有些宝宝会在舌头或嘴巴内侧黏膜出现白色疮斑,周围呈现淡淡的红色。这是“鹅口疮”,通常是在通过产道时感染念珠菌所致。早产儿和长期使用抗生素、类固醇的宝宝由于免疫力受影响,特别容易罹患鹅口疮。大多数情况下,此症会自然痊愈;若无法自愈,妈咪可将抗霉菌药粉敷在口疮上。

对于3个月以上的宝宝,口臭可能是消化功能不佳的表现。睡前应避免过饱或过食甜、油腻的食品。另一方面,宝宝口臭也可能是蛀牙或牙龈发炎所致。牙龈发炎的一种常见病症是“疱疹性齿龈炎”,症状是牙龈浮肿和口腔破洞。若影响到宝宝的三叉神经、眼睛和生殖器,就需要使用抗病物进行治疗。中耳炎、鼻窦炎和扁桃腺发炎同样会导致口臭,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关于腹胀、腹痛、腹泻——

中医角度看,宝宝因火气大引发的腹痛、腹泻通常带有酸臭味,且症状急骤,类似急性肠胃炎,治疗时可以考虑使用葛根芩连汤。

西医则认为,“腹胀有可能是常见的新生儿肠绞痛”。约20%的宝宝会出现这种症状,出生10天以上至3个月的宝宝最容易发生,6周大的宝宝达到高峰。虽然大部分宝宝在4-5个月时症状会缓解,但少数会持续到6个月。

宝宝肠绞痛的表现通常为下午4点至6点哭闹一次,半夜12点再次哭闹,且哭闹时间长。若宝宝一次哭闹超过3小时,每周超过3天,连续超过3个星期,即可确诊为新生儿肠绞痛。肠绞痛的成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乳糖不耐受、肠蠕动异常、过敏等因素有关。纯母乳喂养可降低宝宝肠绞痛的几率。无法母乳的妈咪可选择高度水解或低乳糖的奶粉喂养。某些奶粉中的半乳寡糖或不含棕榈油配方可减少粪便中的皂钙,使粪便不过硬,减轻腹胀情况。

在护理方面,家长应避免在宝宝肚子上涂抹含有薄荷脑的胀气膏,因为薄荷脑会抑制宝宝体内神经传导,让宝宝停止哭闹并非意味着胀气消除。过量喂食并不助于缓解肠绞痛,反而可能撑大宝宝的胃。家长可以通过袋鼠式环抱、顺时针按摩、温水擦拭身体等方式护理宝宝。让宝宝坐在家长大腿上并轻拍其背部也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大便干结与护理之道

中医视角:

对于容易上火的宝宝的粪便,通常呈现又干又硬的状态,不仅难以排出,而且解出来的量也不多,像一颗颗羊屎一样。医师除了给予父母相关的卫生教育,还会推荐滋阴清热、清火的药材如麻子仁丸和增液汤来缓解这一状况。

西医观点:

许多长辈可能仅凭宝宝粪便的颜色如酸酸黄黄就判断宝宝上火,但这并不准确。尤其是喝母奶的宝宝,因为母奶易于吸收且富含益生菌,有助于肠道蠕动,所以其粪便本就会呈现酸黄或绿色。此时如果让宝宝服用中药而不喝奶,可能会因热量摄取不足而影响排便,甚至增加患黄疸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母奶好吸收,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出生三个礼拜后粪便会越来越少,可能一两个礼拜都不排便,但只要宝宝生长状况良好,活动力和饮食都正常,妈妈们就不需要过于担心。

深入了解:

宝宝是否便秘可以从几个方面判断。当宝宝有便意却难以排出、排便时感到疼痛、粪便呈现干硬状态甚至带血时,就可以确定为便秘。便秘的原因包括摄取的奶量不足、奶粉冲泡过浓或过稀、副食品中添加过量的钙、铁等。

为解决宝宝的大便干结和便秘问题,首先要确保宝宝的饮食时间和份量固定,奶粉的冲泡比例要适当。对于已经添加副食品的宝宝,可以多吃富含纤维质的食物如苹果泥、香蕉泥和蔬菜泥等。如果宝宝的饮食没有问题但仍持续便秘,医师可能会建议使用软便剂或益生菌来改善。

饮食护理:

上火的宝宝要少吃火热性质的瓜果如芒果、龙眼和荔枝等。同时避免油炸烧烤类食品和高热量的精致食品。辛辣刺激的火锅料也最好避免。清除实火可以选择西瓜、莲雾、梨子、橘子等寒凉类蔬果。对于喝牛奶上火的宝宝,可能是因为对乳蛋白消化不良而引发过敏,建议妈咪为宝宝制作副食品时避开虾子、螃蟹等容易引发过敏反应的食物。关于牛奶中的乳蛋白是否含有过敏原虽有争议,但国际文献有相关论述。有些宝宝不容易消化牛奶中的蛋白质,一旦积存体内便会引起发炎症状即为「火」。对此情况妈咪可以多给宝宝摄取米浆等易消化食物并逐步降低奶粉的比例。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关于护理的常见误区和问题:只给宝宝喝凉茶或吃水果降火;自行拿成人降火的药给宝宝吃;自行到中药房抓药;认为只有夏秋两季才会火气大;将宝宝腹泻认为是着凉而非上火;将皮肤发黄认为是火气大的征兆等。因此建议妈咪们咨询专业医师后再做选择确保宝宝的健康与安全。黄疸宝宝护理需谨慎,警惕不当饮水

在宝宝面临黄疸问题时,有些家长可能会看到宝宝脸上黄黄的,就以为是火气大,于是给宝宝喝大量的水。这种做法对于黄疸宝宝来说是不恰当的。针对黄疸指数超过15,每小时增加速度大于0.5,或者宝宝出生24小时内就出现明显黄疸的情况,我们称之为病理性黄疸。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持续1~2周,早产儿则可能持续2~3周。病理性黄疸的背后原因包括胆红素过多、胆红素排泄不良以及新生儿感染等。当妈咪发现宝宝伴随腹胀、腹泻、发烧、呕吐、活力下降以及小便颜色变深等症状时,应立即带宝宝就医。

尽管喝水对于降火有一定帮助,但黄胆宝宝却不宜过量饮水。针对如何预防宝宝上火这一问题,妈咪需要从基本的饮食、生活习惯做起,避免给宝宝食用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当宝宝出现上火症状时,人体自有一套排毒机制会启动,通过呕吐或拉肚子将细菌、病毒排出体外。宝宝体内的火与热会藉由小便排出,因此喝水也是排除体内“邪”气的一种方法。但张东廸主任提醒妈咪们,为了去除宝宝的胎火而自行抓取黄连、五宝等药材熬煮的做法并不妥当,这些药材过于苦寒,不一定适合婴幼儿。当妈咪发现宝宝有上火的征兆时,应该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让宝宝得到最妥善的护理。在护理黄疸宝宝的过程中,妈咪们需要特别谨慎,避免因不当的护理方式而加重宝宝的病情。

第三代试管婴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