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咏春最初的源流我持有疑问!公认的传承顺序大致为五枚师太—严咏春—黄华宝—梁二娣—梁赞!到了梁赞开始有了知名度,并且事迹也更可考据了!梁赞的主要传人有其子梁壁、陈华顺等!陈华顺传吴仲素!吴仲素传叶问、姚氏兄弟、阮奇山等人!然后最为出名的叶问在佛山传了郭富等七人!在香港传人就数不完了!比较出名的主要有黄淳梁、何金铭、也有李小龙!整个源流顺序大致如此!
就咏春拳来讲,目前主流认识是源于少林,根儿可能在五枚师太,她往下传还算统一,后来传到梁赞,就是佛山赞先生,到这儿劈开了~赞先生有个徒弟着实牛比,谁呢,就是陈华顺,他为啥牛比呢,因为他是叶问的师傅,陈华顺这一路咏春,三分脚七分拳,基本没有高腿动作,把胳膊用到了极致。
话分两路,赞先生还有个儿子,叫梁璧,也是个咏春高手,赞先生这位公子聪明好学,又是自己亲儿子,那必须是尽得真传,可他学了还不行,还要自己改,觉得哪儿不好他就开始捯饬。他就开始问了,为啥咏春没有腿上的大开大合?腿比胳膊有力量啊,两条腿不用那可惜啊!
于是乎他就捯饬捯饬,捯饬完了再练,练到竟然整了一套改良版咏春拳,也是个大师级的人物。咏春到他俩这儿算是初步有了个要分家的雏形。接下来该叶问了。话说叶问师承陈华顺后也算是咏春界的高手了,可是,,,后来机缘巧合叶问遇到了梁璧~按辈分说是他师叔,然后就发生了老套剧情真巧啊,在外头遇到老乡啦!
叶问(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祖籍广东省南海县桑园,是当地大少爷,在香港圣士提反学院读书,学识渊博。咏春师承陈华顺、梁璧,为咏春拳体系的开宗立派人。
叶问于50年代开始在香港教授广东人咏春拳;其封门弟子梁挺将咏春拳传扬国际,更通过其子弟在全球的广泛传扬,形成出一套最权威的中国传统武术实战修习课程《梁挺咏春》(WingTsun),载誉全球,现于咏春时代(Wing Times)传播。
叶问是咏春拳乃至中国武术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师,叶问众弟子当中就有青出于蓝的,其中除了封门弟子梁挺外,还有将中国武术闻名世界的李小龙。
咏春拳又称 永春拳 ,源于永春白鹤拳。作为永春白鹤拳的创办人方七娘,对咏春拳的诞生与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咏春拳的宗师级人物。欢迎阅读!
咏春拳的宗师级人物1、五枚师太
少林五老之一,也就是清朝南少林僧家的五位高手;咏春拳的创始人,严咏春的师傅.后因政见问题与少林决裂. 火烧南少林,杀死方世玉,
咏春拳的宗师级人物2、严咏春
严咏春,清乾隆时期人士,祖籍福建,善南拳,相传为咏春拳开山鼻祖。其父严二,清乾隆(1735-1795)时期人士,广东人,善南拳。
根据咏春拳一代名师叶问所述清康熙年间,广东人严二因事被诬告,面临牢狱之灾。其时严妻已经亡故,遂携女严咏春远徙四川大凉山山底,以卖豆腐为生。咏春年15时,有当地土豪垂涎其姿色,前来逼婚。然咏春自幼即许配福建盐商梁博俦,其父深以为忧。在广东省有一户姓严的人家,户主严二,曾是少林俗家弟子,但渊源不深。严二妻早逝,只遗下一个女儿,取名“咏春”,生得花容月貌,少而聪颖,行动矫健,磊落有丈夫气。 严咏春自幼由父母做主,许于福建泉州盐商梁博俦。但不久严二因事被人诬告,为避官府通缉,唯有携咏春远走他乡 。
咏春拳的宗师级人物
逃至人地生疏的川滇边区大凉山脚,严氏父女才觉松一口气,于是安顿下来,开了一家豆腐店,生活倒也算安定。 严氏父女因豆腐做得好,连居于山上的五枚师太也常常下山来购买,由此,渐渐变得熟稔。 美丽的严咏春,不但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还引起当地一名土豪的注意,他欺负严氏父女一老一弱,派人来强行说亲。并要挟他们说如不定期过门,将会对他们不利!
面有忧色的严氏父女,引起了五枚师太的好奇心,当知悉详情后,五枚见义勇为的侠义心肠油生。但由于自己的秘密身份,不便公然拔刀相助。她只好带走了严咏春,并让严父极力拖延婚事。[
严咏春又出现了,风姿似乎更胜从前,黄姓土豪恨不得一下子就抓过来做小老婆。不想严咏春却提出了一个令人大感诧异的条件,要娶她,除非将她打败!黄姓土豪力大如牛,曾学过三两招式,同乡人都畏惧他的身手,无人敢跟他较量。如今漂亮而体态婀娜的小姑娘竟提出这个“荒.唐”的条件,他真想乐得掩口大笑。
可惜“荒.唐”的并非严咏春的条件,而是比武结果——壮硕如牛的大汉,竟然被娇小玲珑的小姑娘三两下击倒在地。当着众多围观者的面,黄姓土豪无话可说,只得答应从此不再骚扰严氏父女俩人。也算这土豪守信,据说从此再无事发生。严咏春较技后,继续跟随五枚苦练这套“可战胜强敌”的新创拳术,至技成为止。五枚随后云游四方,在临行前交代咏春将这套拳技好好练习,并“严守宗风”,切勿随便外传。后来,咏春做到了这一点,她并没有将这套“武技”外传,只不过传给了自己的丈夫!
咏春拳的宗师级人物3、梁博俦
清乾隆(1735-1795)、嘉庆(1796-1820)时期人士,广东商人。经营福建海盐,将其运往四川,回程在四川南部、接近云南北部山区收集茶叶在广州及佛山出售。在四川大凉山脚(宁南?)学得少数民族之拳术(相信是梅花拳),加入自己故有之南方拳术。根据叶问宗师说先祖留传梁博俦先生在云贵边界娶妻严咏春,得咏春拳。后传拳与族侄梁兰桂。兰桂后传拳与红船黄华宝。
咏春拳的宗师级人物4、梁兰桂
梁兰桂,清嘉庆(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丰(1850-1861)时期人士。经历了太平天国及大成国时期(1843年-1864年),梁博俦之后人或后辈(侄儿或族侄),广东佛山商人, 爱好 粤剧,喜与红船中人结交,秘传咏春拳与武生黄华宝。李文成事件后,恐怕涉嫌在内(或为官府通缉),埋名隐姓,避走他方。据说逃亡到东莞,只教了救命恩人王老佐一点功夫,说是佛掌。“发扬光大,违背祖师”。梁兰桂先生有可能是参加了反清组织三合会,与大成国梁培友(梁赞前辈)有联系。
咏春拳的宗师级人物5、黄华宝
黄华宝,清嘉庆后期出生(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丰(1850-1861)时期人士,粤剧武生。
由于1854年另一佛山粤剧武生李文茂为广东三合会领袖之一,他响应太平天国,率众数千人,大多数为粤剧界中人,于两广反抗满清,最终1858年失败身亡,导至粤剧被禁演长达十五年。佛山琼花会馆解散,红船被破坏。黄华宝曾追随梁兰桂学习秘传之拳术。
从此在佛山授拳。华宝在红船期间,其中一条船上安装有木人桩,刀桩及棍桩等习武器具,甲板上划有梅花桩步法。此时,共同学习的有船工梁二娣,二娣是洪门中人,精通六点半棍法。他们亦师亦友,互相交换心得。后二人尽将所学传与梁赞。梁赞时,正式将此套武学,订名学为咏春拳。
咏春拳的宗师级人物6、梁二娣
梁二娣,清代道光、咸丰时期人。任职红船,长撑船及煲头。是广东洪门(少林)子弟,曾暗中拜少林至善大师为师,学得了著名的六点半棍法,此后将该棍法融入咏春拳器械中。他精钦州洪拳蛇形手,通六点半棍法。
梁二娣学得咏春拳和六点半棍法后,跟随红船到了佛山。后来,梁二娣将咏春拳传给了在佛山开医馆药铺的鹤山古劳人梁赞。到了梁赞,咏春拳的历史传承开始有了明确的记载。
咏春拳的宗师级人物7、梁赞
梁赞是晚清著名 武术 家。清朝年间,鹤山古劳龙溪村有个20的青年,乳名梁德荣,后来,因他行侠仗义,人皆称赞,后称为梁赞。当年他家住在佛山,父亲开药材店。那时风行武术,加上他是个买手,终年穿州过省采购中药,需武术防身,因而他习拳尚武。梁赞(约1851-1918)广东省鹤山市人。
出生于佛山清正堂街家中。其父在佛山筷子大街市场内开设赞生堂药材店,精通岐黄医术。丧父后,开始在店中行医,深得病家称道。人们惯称他为“佛山赞先生”。梁少年时便喜爱习武。父亲生时,曾广聘名师传授武功。继承父业后更求深造,得友人梁佳介绍先后礼聘咏春拳术传人黄华宝及其师弟梁二娣来佛山传技多年。
两位前辈深喜梁英年勤奋,认为是可造之材,尽将咏春拳术奥秘及少林六点半棍法悉心教授。黄华宝辞别之日告知梁赞,谓他本是少林门下弟子,一向遵师遗命少林弟子应以反清复明为己任。
嘱梁既已技成,可在佛山设馆授徒,从中物色人才,为反清复明积聚力量。梁赞遂于清光绪初在赞生堂内收徒传技,除其子梁璧外,得衣钵真传的有陈华顺、陈桂、梁奇、雷汝济等。
咏春拳的宗师级人物8、陈华顺
外号“找钱华”(“爪钱华”),是清朝末年咏春宗师梁赞先生之入室弟子,在佛山公开教授咏春拳术。他生于顺德,年轻的时候在佛山的米店做工,曾在钱庄做帐房先生,故人称“找钱华”。39岁开始拜梁赞为师,由李华教授他咏春拳,1889年李华去世后又由梁赞亲自教授。他在练武的还学习医术、诊治病人。一生收徒不多,共十六弟子。除其子陈汝棉之外,还有雷汝济、陈锡侯、黎厚培、黄露茵、何汉侣、及大师兄、二师兄吴小鲁、吴仲素两兄弟、与封门弟子叶问先生。
咏春拳的宗师级人物9、叶问
叶问(1893年—1972年),本名叶继问,曾经改名叶溢,祖籍广东南海罗村镇联星谭头村。出生于广东佛山桑园,是当地大少爷,学识渊博。为咏春拳发扬人,师承陈华顺、梁赞。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香港教授广东人咏春拳,封门弟子是梁挺,被赞誉为“一代宗师”。 1972年在家与世长辞
积极发扬咏春拳,在短短二十二年(五零至七二)之时间,不但在港澳台地区把咏春发扬光大,封门弟子梁挺更将咏春种籽散落到世界每一角落,使咏春之果实牢牢散播于世界各大国家。
叶问生前培养出之人才如梁相、叶步青、招允、李小龙、骆耀、徐尚田、梁挺、黄惇梁、何金铭……等一班出色之弟子,分别都能继承宗师遗志,把咏春拳进一步发展,故宗师逝世后,咏春门人,一致推崇他为咏春派一代宗师。一直以来,咏春拳都只有少数传人。而叶问在港传技20余年,这情况才有所改变。
上世纪60年代,李小龙赴美国发展,创办“振藩国术馆”逐步成名,通过电影将咏春拳传播至世界各国;其“封门弟子”梁挺,更是凭着咏春真传,成传扬咏春拳的一代宗师,通过国际咏春总会对“梁挺咏春”拳系WingTsun的推广传播,发展遍及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子弟门人近200万,蜚声国际,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武术组织。
咏春拳的宗师级人物10、香港传人梁挺
梁挺(1947年2月28日-)是著名的武术人物,国际咏春总会倡办人、咏春梁挺拳术馆馆长,曾经历任咏春体育会早期之执行董事。梁挺师从梁相,为叶问徒孙,于1967年开始全职教授咏春拳术,并于1970年-1980年代间,将咏春拳发展至欧洲及美国各国,成为世界知名拳术。
梁挺致力于咏春拳研究、教授和传扬发展,创立了《梁挺咏春》Wing Tsun拳系,建立了教练与学员晋级体制,将“秘而不传”的技击术,发展至全球,得到包括全球军警、武术及影视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追捧,蜚声国际、载誉全球。他创立的国际咏春总会是目前全球较大的中国武术组织,为中国武术 文化 传扬做出巨大贡献。
梁赞在佛山所授拳法是以小平马三角身为主,有转身不转马和日字平拳等。套路有小念头、寻桥、标指,器械有六点牛棍、双刀等。由于梁赞少年时已习洪、刘等多家拳术,故也把它们纳入“少林咏春”体系,其早期弟子也习有较全面的长短桥拳术。陈华顺的后人出赞先生嫡传的咏春功夫如下
拳有十二栏小练头、四门、寻桥、标指、红砂手、花拳一路二路、伏虎拳、佛掌、桩拳、镜影拳。棍有六合行者棒、十三太保、十八枪、六点半钓鱼棍等。
刀有三才入林刀、出林刀等。长短兵器匕首、咏春剑、一字梅花锁喉枪、九环大刀、打虎耙等。打拆套路拆拳、拆棍、双刀拆缨枪等。梁赞嫡传佛山咏春拳师承简表
梁赞六十多岁后,五个儿子梁壁、梁枝、梁春、梁元、梁高皆不愿接替父亲赞生堂的生意,各奔前程。长子梁壁(大哥壁)到香港与朋友经营绸缎店,后传技于叶问。二子梁枝与其几个弟弟则到安南(今越南)。数年后,又与梁赞及王华三师徒传下之弟子林伯长(林长)在越南广东会馆传授咏春拳。
梁赞将赞生堂转让给人。接手的老板依旧是经营中草药,并且专卖凉茶,只是把招牌改成“杏济堂”,意在杏林济世。因而,不少咏春门人还以为当年赞先生的医馆招牌是“杏济堂”。
赞先生晚年回到古劳乡间,把原来的佛山咏春拳小念头、寻桥、标指的手法浓缩成一套“108点”的正身拳,又把跟随咏春师祖学习的侧身咏春和南少林的一些技击精华改进成一套偏身拳,形成现今流传广东鹤山古劳的一偏一正两套咏春拳术。严咏春师祖在传授侧身拳时,说明这是一套秘传的看家拳,故此咏春同门一向不知有这么—套隐秘的拳术。梁赞传授古劳咏春时,以二字钳羊马、偏马不偏身、出手则转马偏身、羌子拳及小三角马、两头进退手法等为主。侧身拳以“二指”、“二桥”、三拳”、“三掌”、“三膀”、“三肘”、“三脚”著称,共计72点,除了“来留去送、高接低攀”、“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即上失下取,下来上攻)”外,拳、桥、膀、掌、指均有对应的口诀。在器械中,他主张少而精,精而通。根据咏春白鹤礼叔之诀“拳为艺中之本源、棍为艺中之魁首”,定出古劳咏春举的拳械是“拳为主,棍为师,双刀为父母”。他改进了六点半棍、南少林十三枪棍,吸收了在广西所学的梅花锁喉枪法,独创出三点半棍。根据八卦原理,采取了“标指”中的近身刑·法和斗凳技法,创出以横劲为主、重在两端而用在全部的“秘传双头棍”,一长一短,互相辉映。,他在师传双刀的基础上,采用了侧身咏春的阴手刀法,定名为“阴阳夺命刀”,并且结合气功十段锦、红砂掌功、时辰打穴法、皱纱带等功夫,传授给占劳弟子,弟子有梁大妹、梁照(肥仔照)、王华三、易英、梁志杨(鬼眼杨)、梁婵、梁显、梁英、梁广光等人(注梁志杨是梁赞亲侄,与梁赞之子梁壁、梁枝、梁春等自幼随梁赞习武,学有正身和侧身两种拳术,得到系统传授。据乡中老人所传,其习艺二十多套)。王华三传艺于冯应绵、冯朝振等,二冯又传艺于冯根珠(绰号“猪头皮”,现香港仍传此派手法)。知道占劳咏春拳的人并不多,此拳本寂寂无闻,至1966年,冯根珠曾到各地与人比试,多次获胜,此拳才得传名。近年,冯朝振老先牛之公子冯炎强在香港开创了古劳咏春国术研究会,广收门徒,使市劳咏春得以发扬光大。
笔者在《古劳咏春拳阐宗》中说过,梁婵去世前,曾烧毁家传武学秘笈多本,所幸还有几本尚存人间,如《咏春妙手》、《梁德荣咏春拳》、《咏春派跌打点穴秘笈》、《咏春派红砂掌精图》(吕树后来传古湛四)。
,构成梁赞嫡传的古劳咏春派功夫体系有
拳正身拳、侧身拳、十字四门拳等。
棍单头棍三点半棍、双头棍(秘传双头棍)。
掌功红砂掌(吕树、梁大妹等人)。
铁指功十二时辰点穴法(梁大妹习得)。
气功十段锦(梁婵传下)。
其它兵器皱纱带(梁婵传下)、单刀(林兵传下)、轻功(林兵习得)、双刀(阴阳夺命刀)。
还有跌打正骨医术。
梁赞嫡传古劳咏春拳师承表
都是师承梁赞,陈华顺也教过叶问咏春,但叶问的后期有和梁壁学过改良过的咏春(梁壁,梁赞的次子。因私自改良咏春被赶出师门)。
所以他的师傅可能不止一个。
咏春拳的渊源
总论
咏春拳已超过200年的历史,与其他武术门派的存在方式有很大区别。咏春拳一直没有掌门之类的职位。咏春拳学亦没有其他门派般的严密管理制度,从不招摇,亦没有舞狮舞龙;更从不以门派身份出席参与任何中国传统喜庆活动。以往只有少数富家子弟才能有机会学习这套武学。严格来说,以往咏春拳并不算是一个门派,而是一门流传民间少数人士手中的宝贵武学。
传说
咏春拳的传授特点,就是必须个别独立的教授,单对单的练习。故师父往往要花大量心血及时间在个别徒弟身上,以栽培成材,传授上是不能多产。一直以来,咏春拳都只传少数人,并没大量招收门徒,直到香港设馆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由于是每代传授的历史关系,总会出现误差。咏春拳之源处就有超过十个版本故事,如五枚师太某日看蛇鹤相争而悟出一套如此精深博大的拳术,又说咏春拳是少林寺内最高武僧所创用以对付叛变少林的门徒及清理门户之用;或由五枚徒弟严咏春所创,是专门予女性练习的武术,甚至是由一尘庵主所创,直接传授梁家,否定严咏春之传说法,不同师承就有不同版本,当中之真实性已无从考证。最具可信性及最合逻辑的说法是经过一代一代的改进随时代脚步而不断改良的长期集体智慧的成果。今日练习咏春拳者练习它实用、智慧、内涵,无须必要细究过往的传说故事,过往的传说只应作为练习之余的一个话题。
史料
张五(1736-1805),名筱,字清扬,展转广东后由于对粤剧贡献突出,被捧为粤剧第五位祖师,还为庵人耳目,时称张五。粤剧的前四位祖师分别是华光、谭公爷及田、窦二师,这四位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只有第五位是真实存在的教戏师傅。张五原是清雍正年间北京的昆曲名伶。身高1.77米,手臂天生少力,似痪有残疾。身怀戏曲、武功两大绝技。出手时常常手心向上做恭敬请手势,而其手在一瞬间可以变化成为伏、膀、枕等多种手法,渐渐以该手势闻名遐迩,人送绰号“摊手五”。
张五为家族顺序谱中,第八代较杰出的人物。至张五这一代,其家族分支已几经展转至湖北。张五自幼庭训良好,秉赋极高。自幼手臂少力,掌心向下时手臂上举不能。其父遍读少林易筋洗髓等绝学以期治愈病儿残疾未果。却由典籍中整理出一套出手要诀,共计十八个字,授儿昆曲之时常常带儿练习。该谱有成文传世,包括六个章节,即十八字诀、十八字理诀、出手总诀、七言歌诀、擒拿解法、空练二十则。为方便叙述,暂将这些称为“无名拳”。张五以昆曲成名后,由于不满清廷对汉人的歧视,每在登台演戏的时候,在唱词中抨击清廷的专制。时间长了,引起清廷的注意,将要加以逮捕。张五得到风声,南逃广东,寄居在佛山镇的大基尾。张五的很多弟子获得张五言传身教并留在北京历代传承,昆曲京剧相互融合影响,至19世纪初,京师顺天府出现一位传奇人物,即一代京剧大师于占元(七小福之师)。张五的直系亲属几乎皆在北京,后来为避免牵连,也相续迁徙,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张姓分支又被迫挟技艺闯荡关东,后来遗数支定于中国东北各部地区。当年张五逃往广东时,广东的粤剧正处于发展时期,张五因为是戏剧的行家,很自然地和佛山的粤剧艺人结交朋友,并且以京戏昆曲传授给粤剧红船子弟。在他的帮助下,粤剧的班子改变了组织,,在佛山创建了琼花会馆,成为戏行的共同组织。而此时张五的“无名拳”更加精练。这便是南咏春拳的萌芽。
近史
咏春拳到黄华宝(《咏春拳学》教材中印成了黄宝华,应属笔误),梁二娣一代才开始有文字记载。二人是红船戏班中的人,晚年退休后先后传授咏春拳于梁赞,绰号佛山赞先生。在广东一带极有名气,每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有名的中医,很富有,更是一名高手,至于他所学是什么武功不便知,他一生只传授四名徒弟,其中一名是他的独生子,四人之中只有陈华顺有传后人,由陈华顺开始,咏春拳便进入一个半公开教授的状态。在这时期学咏春拳的代价是相当于要抬着黄金去拜师的,费用往往等于数条街房地产的高昂代价,所以当时有机会学咏春拳的只有富家子弟。叶问就是当时佛山的名门望族之一,叶问从小跟随陈华顺学习咏春拳,后期到香港圣士提反中学读书,巧遇在香港从商的梁赞之子梁璧,后随梁璧再学拳数载后返回佛山,40年代末到香港逃避战乱,后来在香港落地生根,以授拳为生。咏春拳就是由此时开始广泛流传,叶问传授咏春拳的第一代传人中出了不少杰出人才。如黄淳梁,李小龙等。黄淳梁当年四处与各派高手讲手比武,得讲手王之称号,将咏春拳的名气及拳理推至更高层次,李小龙更将咏春拳的武学智慧及技术体现至世界各国,将中国功夫荣耀于国际,为中华武术史写下光辉一页。咏春拳亦受西方武术界的极力推崇,短短数十年间,咏春拳已是国际上最多外国人学习的中国武术。
传承
问手轩咏春拳总教练应物于1994年在哈尔滨因教校友太极拳遇到咏春拳民间高手黄黛华,学练咏春拳小念头、寻桥及木人桩影,黄黛华之友即叶问宗师弟子。1996年经黄黛华老师推荐于北京参加黄淳梁咏春拳短训班,学练咏春拳基本功小念头及寻桥,黄淳梁即叶问宗师高徒。1999年于吉林通化遇北脉咏春拳高手张书桐,学练咏春拳标指及过手。
有两种说法。
1、是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咏春拳”者。
2、是据《咏春白鹤拳谱》记载,白鹤拳是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2年)由福建福宁州(现霞浦县)北门外少林举师方种的独生女方七娘所创。
咏春拳之木人桩法方七娘-日在白练(莲)寺内织布时,见一只白鹤飞落在梁间,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衔毛,做伸颈觅食之状,后又缠膀歇息,姿态奇妙。
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鹤闪跳避过;又以纬尺击之,复被白鹤展翼弹出。俄而白鹤展翅凌空,冲人霄汉。
于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辍,乃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经数年揣摩衍化,创出别具一格的拳法。
扩展资料
优势特点
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实战性强的拳术,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咏春拳用“寸劲”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中线理论的中线是指由人体头顶至尾闾一线,在进攻时,咏春拳要求拳手沿着自身中线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之间的最短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较快击中。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也很难卸力,而且受力也较重。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小龙常常在一英尺处将对手击倒在地。这种技术与咏春拳的中线理论有关,是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国武术体系中拳理论的一部分。
百度百科——咏春
叶问的十大弟子分别是粱相、张学健、何金铬、招允、卢文锦、黄淳梁、王乔、伦佳、梁挺、李小龙、徐尚田。
李小龙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的了。李小龙在咏春拳的基础上吸取世界流行的各种武术精华发展成新的武术截拳道。
梁挺李小龙师弟,现居住海外,曾担任过多个国家特种部队武术教练,负责过美国海军陆战队、FBI、印度反恐特警队等培训;梁挺博士出版过一些咏春拳的书籍,国内有号称截拳道专家的某某曾抄袭梁挺博士的咏春拳专注而被告上法庭。
黄淳梁在香港有“讲手王”之称,李小龙的授业大师兄。他是叶问众弟子中最喜欢跟人比武的一个,听说从未败过。他曾代师授艺,教过李小龙咏春拳。黄淳梁于01年逝世。
其他弟子分居世界各地,致力于咏春拳的传播于发展。 现在全世界练咏春拳的人有二百多万人.
咏春泰斗阮奇山(1887-1956),生于佛山富裕之家,自小爱武成癖,阮父得知其爱子好武如命,遂以重金礼聘咏春门第二代传人郭保全(师承梁博涛)到阮家,后为求艺精,后又师事大花面锦高足冯少青,仅二载,少青病逝。阮奇山在研习拳术中懂得科学地融会贯通,将咏春门的拳、桩、刀、棍等功技挟于一身,与叶问、姚才被门人誉称为“咏春三雄”。阮奇山为近代咏春的奠基人之一,其传人不但遍布佛山、广州等广东地区,且海外亦众多其门人。阮奇山研习咏春数十年,集保全、少青两师祖之大成,练就一身惊人之武功。其黏桥黏打、借力顺势、四两拨千斤之内家功夫,已达至炉火纯青、常人难及的地步。其“阮老揸”之绰号乃与人过招时善于揸(抓)、缉、跌、放及控制对手,使其难施其技而称臣,有着莫大之关系。家师岑能提及,揸公曾当众演示,将一铜钱放于装有几十斤米的米袋底下,以掌迅速插入米袋把铜钱拿出,令观者瞠目。这对内力的持续传递要求很高,可见阮老揸内功之深厚。揸公除熟习咏春门的刀、棍、拳路、木人桩外,其竹桩、钉镖造艺更是一时之绝响。下面,以阮公其中一则传颂多年的咏春门掌故,与同好一起缅怀先祖。民国初期,一北方拳师余洛广夹技南来,在佛山镇设馆,广为授徒。其人身长力大,功力深厚,一脚弹腿功夫,能将一袋200斤重的蓝线米踢出一丈开外。其于禅城会以武友,挫败多名成名拳师,风头一时无两。一日,余洛广正在授徒,一弟子上前曰“阮老揸(奇山)功夫了得,实为佛山武林中的殿堂级人物;拳、掌密不透风,其四两拨千斤,揸、缉、跌、放功夫更是一绝,师傅武功比之阮公不知谁个更高?”余洛广听罢,气不打一处出,“那个阮老揸,带我去会会,我也想见识见识岭南高人。”在弟子的引领下,进入一间旧式带躺拢的大屋内。此时,阮老揸正躺在厅中炕床闭目养神,余洛广大声叫到“那个是阮老揸?”,阮公道“在下正是,有何见教?”余说“找你比武!”阮公正要起身答话,余抢前进马,左手一个平直拳向阮老揸上路插去,阮公眼明手脚更快,左手顺势搭住敌攻来之外桥,右脚成勾扣住敌前脚跟,右手以指直向余之咽喉插去,以一招咏春门闻名瑕尔的“白鹤沉湖”消打,化被动为主动。好个余师傅,猛龙过江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在阮公掌指快到位之前,前腿迅速后拔,右掌穿中斜铲阮公之颈项,桥来桥上过、以掌击敌颈,亦为连消带打的高招。阮公的右手在与余师傅铲来的桥手接触瞬间,凭知觉导向第一时间化铲为捺,左脚勾向敌前腿、左桥压着敌右大臂,手指虚向余某眼睛插去,又是一招“白鹤沉湖”,但比之此前,双方的攻击距离以拉近了许多,阮公的掌力、压迫力以使余师傅重心有所失。这乃是咏春“逼而打之,黏而打之”不二之心法。余师傅感到身体、桥手被一股无形的强大压力罩着,急忙故技重施,以退步左铲掌劣中求胜。但此一时彼一时,抢得优势的阮公,左掌下槎来桥之腕,右腿前踏、右前锋手向敌来桥之大臂沉去;只见余师傅整个高大的身驱如断线风筝向门外飞出,飞至门口脚跟刚好被门坎一碰,人仰面劈叉地跌至门外数米之遥。半天,余洛广才爬起来,对阮老揸抱拳为礼道“先生果然技高,在下穿州过府、行走江湖多年实为谨见,想不到岭南一偶、佛山古镇,竟有如此高人,在下佩服。”阮公拱手还礼道“承让、承让,不必太谦;佛山虽小实卧虎藏龙,在下对咏春拳只是初窥堂奥也,兄弟的武功底子甚好,假以时日,前途定不可限量。”此事轰动一时,为当时佛山镇家喻户晓及茶余饭后助兴之美谈。该文余洛广为化名,是为照顾武林同道的感情。相信老一辈好武的佛山人,亦曾听闻此传奇式的武林掌故。【注】阮济云技成后传下佛山镇姚才,后被越南华侨礼聘,于当地教授咏春拳,成为越南及其邻近广西一带咏春拳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