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千古流传的清官,铁面无私包青天的美名天下皆知。鲜有人知的是包拯一生一共有三个女人,为他延续子嗣的却是一个陪嫁丫鬟。
包拯的第一任原配夫人姓张,嫁给包拯一年后就因病去世了,并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第二任妻子,也就是继室董氏。她也是出身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是难得的贤妻良母。包拯为官清正廉洁,不畏强权,三座铡刀不分皇亲国戚还是贫民百姓,只斩有罪之人。这样的官员自然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作为他的妻子,无疑就要独自承受很多压力。董氏不在乎这些,她十分支持包拯的工作,一个人为他打理家务,生儿育女。
董氏一共有三个孩子,一子二女。长子在19岁的时候娶妻生子,在21岁的时候就不幸离世了,留下的孩子也在几年后夭折。包拯虽然是一个好官清官,毕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男人,他不可免俗的把子嗣传承看得十分重要。在他心里,已经嫁人的两个女儿和外孙不算是他的后代,不能继承包家。所以包拯的晚年时常为了没有子嗣而苦恼,认为自己没有后人对不起祖先。
包拯不知道的是,曾经被自己赶回娘家的丫鬟,在离开之前就有了身孕,并且已经为自己生下了儿子。一直以来,都是守寡的儿媳在偷偷照顾母子二人,直到包拯六十大寿,儿媳才把这个孩子带回包家,告知了包拯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包拯大喜,为这个孩子取名为包綖,不过很可惜,在这个孩子五岁的时候,包拯就去世了,并没有亲眼看到他长大成人。
包綖后来由嫡母董氏和长嫂崔氏一起抚养长大,为包拯延续了香火。
关于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她传宗接代的女人却是给丫鬟这件事其实只能说是一个巧合,只能说包拯的运气太差和太好了。
包拯一生有两位夫人还有一个滕妻。
包拯的原配张氏在与包拯结婚一年多久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子嗣。
然后,包拯又娶了一个妻子董氏,这个还好,董氏一个生下了一子和两女。长子叫做包繶,包繶娶了妻子叫做崔氏,崔氏又生下一个儿子叫做包文辅。
不幸的就是,长子包繶在和董氏结婚没多久,也就一两年过后酒病逝了,包繶的儿子包文辅也在五岁的时候就夭折了,也就是卓,他的儿子这一脉也就没有后代。
他还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倒是没有什么事,而且也嫁得很好,儿孙这些也还有。在古代,女儿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是已经不能算在包拯家了,也就是不能认为是包家后代。
包拯还有一个滕妾,滕妾也就是陪嫁的丫鬟做了妾。而包家的后代也都是这个妾所生的后代。都是这一脉的=所繁衍来的。
包拯的滕妾这个人叫做孙氏,脾气不好,经常与包拯吵架,包拯也就将孙氏赶回了娘家。在这时,这个孙氏有了身孕,回娘家没多久就生了一个儿子。而且因为孙氏与包拯的关系不好,娘家人也没告诉包拯。
后来包拯年事已高,以为自己没有子孙,每天都是郁郁寡欢,在包拯60岁生日的时候,儿媳崔氏给包拯带来了这个有孙氏所生的儿子,告诉包拯他还有后代。也让包拯高兴了一回,可谓是老来得子。所以说在来说,包拯是幸运的,在60岁以为自己断后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有个儿子。
包拯有两个夫人
1、李氏,包拯原配,早卒。
2、董氏,包拯继室,后封永康郡夫人。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扩展资料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的夫人董氏是一位有名的贤内助。包公清廉的一生离不开她的默默支持,“包青天”的荣誉中有董氏一半的功劳。
董氏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读书识字,知书达理。她与包拯成婚后,对包拯说:“大丈夫当为君上效力,家里自有我来照料双亲,我会像对亲生父母一样侍奉他们,你放心去应试吧”。
于是,包拯留下贤惠的妻子照料父母,赶赴京城参加考试。后来,包拯考中进士,被派去做知县。由于父母年迈不愿远行,包拯毅然辞官回家侍奉双亲。
为尽孝心而抛弃官位,包拯此举不仅没有惹恼妻子,反而赢得了妻子的敬重。董氏理解丈夫“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心甘情愿地陪伴丈夫奉养双亲。
11年后,包拯的双亲都过世了,包拯才出任知县,踏上仕途。这期间,董氏无怨无悔地伴其左右。 在包拯从政的岁月里,董氏不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包拯,在政治上也常常扶助、支持他。
包拯经常当面向宋仁宗秉直谏言,一次在朝堂上,包拯因为一件事说话太激动,唾沫星子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虽然宋仁宗没有当面责怪他,但包拯退朝后想起朝堂上的事,不免闷闷不乐。
善解人意的董氏了解到原因后,回后堂穿上诰命夫人的服饰,庄重地对包拯说:“你是为国家说话,就是皇上怪罪下来,我也愿和你一起受罚。只希望你今后在朝堂上继续为国家、为百姓直言面谏”。
一席话,董氏深明大义、外柔内刚的性格展现无遗。 可以说,包拯清廉一生、誉满朝野的背后,有着董氏不可忽视的功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包拯有两任妻子
1、李氏,包拯原配,早卒。
2、董氏,包拯继室,后封永康郡夫人。
另有记载,包拯还有一个小妾媵孙氏。媵在古代有侍妾及陪嫁丫鬟的意思,就是男主人的女人。
公元1058年,孙氏为包拯生下一个儿子,包拯替他取名包綖,后改名为包绶。孙氏原先是跟在包拯身边的,怀孕之后,包拯便将他遣送回家,由长媳崔氏代为照料。
扩展资料
包拯有“两儿两女”。
长子“包繶”,娶崔氏为妻,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但先于包拯去世。
幼子“包绶”,出生在媵妾家中,后被崔氏迎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是包拯的继承者。
另有两个女儿,一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嫁国子监主簿文效。
根据出土的包公墓的记载,包拯先后有三位妻子,分别是董氏、张氏和媵孙氏。对包拯最有帮助的应该算是董氏了,她是众所皆知的包拯的贤内助,包拯的一生离不开董氏的默默支持,他的事业其实有一半是董氏的功劳。
董氏出生于官僚的家庭,为人温和善良,知书达理。包拯与董氏结婚后,董氏跟包拯说“大丈夫应该为国效力,家中的事情我会来料理,我会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去侍奉你的父母,你就放心去应对考试吧!”于是,包拯留下妻子在家中照料,自己去京城参加了考试。
后来,包拯中了进士,要被派去做知县。由于年迈的父母亲不愿意远行,包拯选择了辞去知县的官职回家侍奉父母。为了照顾父母而放弃了官位,包拯的举动并没有使得妻子不高兴,反而得到了妻子的赞赏和尊重。董氏明白“先尽孝后尽忠”的道理,跟着丈夫一起侍奉双亲。过了十年后,包拯的父母都离世了,包拯才出任知县的官职,在这期间,他的妻子董氏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在包拯从政的日子里,董氏不但在生活起居上进行悉心照料,在政治上也常常支持和辅助包拯。
在包拯30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就去世了,也没有给保证留下个一儿半女。后来包拯又娶了董氏,为包拯生了个儿子,名为包繶,长大成人和名门之后崔氏结婚后没留下一儿半女竟染病身亡。包拯到了花甲之年,也没有后人,以为包家要断了香火,就在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原来包拯还有一位妻子,名为孙氏。当初孙氏说她怀了包拯的孩子,包拯并没承认这个孩子,并且把孙氏及孩子送回娘家,不知道是因为孙氏是陪嫁婢女,还是包拯不认为孩子是他的。孙氏感觉很是委屈,这个时候包拯的大儿媳妇暗中派人给她送钱送东西让她把孩子生下来,没想到还是个男孩。
因为后继无人,并不开心。这个时候大儿媳妇抱回来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说是当初孙氏生下的包拯的孩子。包拯看到孩子跟他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肯定是自己的孩子,这才认下了当初被自己抛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