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莲英的死因,正史、野史众说纷纭,都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李莲英的坟墓里只有头颅而没有尸身,这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李莲英,清朝最大的太监,是清朝最有权势的宦官。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经历了四个朝代,成为了慈禧最宠幸的人,慈禧还为他打破了宦官最多只能到四品的祖制,将他升到二品,使他登上了权利的巅峰。
,李莲英死后,他的坟墓一直是一个谜。因为他的坟墓被打开以后,考古人员在里边没有发现他的尸体,只有头颅和一条长长的辫子,除了这些,棺材里空荡荡的。当时的工作人员都被吓了一跳,因为,墓地四周完整,不像是被盗过的,也完全没有盗过的痕迹。
他的棺材是红色的,是由上好的木材制作而成的,除此之外,棺木上还雕刻了很多精美的图案,这一看就是上好的棺木,如果这里曾来过盗墓贼的话,他也一定会把棺木偷走的,这样的棺木一定值很多钱。不仅如此,他的陵墓中还有很多宝贝,个个价值连城,里边的珍珠、翡翠、玛瑙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都没有被盗过的痕迹。所以,就算这里来过盗墓贼,那他也不可能只偷走李莲英的尸体,那李莲英的尸体到底去哪了呢?他的死到现在都是一个谜。
很多人说他是病死的,照现在这种情况来看,他不可能是病死的,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他是被人杀死的。关于他的死,民间有很多说法,总体上来说就这三种。
第一种,他是被革命党人所杀,因为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争斗中,李莲英一直支持太后,所以就有人说他是被支持皇帝的人杀死的。,他虽然是太后的人,但他在两党争斗中,没有明显的支持哪一党,所以,他也不可能得罪皇帝那边的人。最关键的是,他在晚年就已出宫,完全不理政事,那杀他就完全没有意义,谁会去杀一个老人呢?所以,这种说法有很多人怀疑。
第二种说法就是他是被仇人所杀,他是被江朝宗和小德张所杀。李莲英曾经得罪过袁世凯,而江朝宗是袁世凯的亲信,所以,就有人说是江朝宗请李莲英吃完饭以后,就将他杀害了;而小德张是李莲英的后代,他杀人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争夺遗产,毕竟,像李莲英这样的大太监,财产肯定不少,谁不会心动,很有可能会为了钱而杀人。
第三种说法就是他是在路途中被土匪所杀。据说,李莲英还有一个侄女,曾经嫁到了山东,李莲英想念侄女,就去山东看望她,在路上碰到了土匪,就被土匪杀死了,随行的人看到这一情形以后,都吓坏了,急忙抱起了李莲英的头颅就跑了,哪还顾得上身体,所以,在下葬时,棺材里就只能放一个头颅。
不过,这些史料的记载以及民间的传说,没法真正解释李莲英的死法,相反,他告诉我们,李莲英死的太过于蹊跷了,他棺材中尸首异处就是这一观点最好的证明。李莲英到底是怎么死的,也许有一天会被人找到,也许,他将永远尘封下去。
总而言之,历史如雾,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去找更多的证据或者等待后来者,等他们找到更多的资料,用更有力的证据说服我们。因为,对于历史,我们只有靠证据,而不能妄加揣测,也不好下结论。
神秘的十大古陵墓有以下这些
1、唐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49年驾崩,被安葬在西安城郊九峻山的昭陵。昭陵不仅有李世民的墓,还包括了一百多座陪葬墓。但李世民墓的确切墓穴位置一直是一个谜团。
诗人杜甫曾经在《重经昭陵》中写道“灵寝盘空曲,熊黑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阎立德、阎立本两兄弟精心设计的。也有人说,唐昭陵已经被盗过,在美国的博物馆就有被盗的李世民爱马的雕像。
2、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
有人把它誉为汉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其中最为神秘的当数马王堆汉墓千年不腐女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随着地下文物不断面世,马王堆在诸多领域的“独一无二”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3、雍正泰陵
泰陵是雍正的陵墓,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据说泰陵曾被盗掘过。
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在沿盗洞向下发掘2米后,发现下面仍是原来的封土,可见泰陵主体并没有被盗,便停止继续挖掘,将其保护起来。至于雍正死于暴卒且尸体无头,陵墓中是一颗黄金做的头颅,随着发掘工作的停止,这些都成了无法破解的悬念和猜想。
4、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9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目前已经发掘并开放的西夏王陵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小部分,那些尚未发掘的陵墓中,还有许多未知的秘密等待后人去发现。
5、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陵之一。它坐落于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历时25年,到永乐三年才全部建成,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孝陵的神道蜿蜒曲折,跟以往朝代任何一个皇陵的神道笔直大气截然不同。
直到航拍明孝陵后才发现,原来整个皇陵的布局居然是北斗七星。
为什么要把陵墓建成这样呢?据说朱元璋在为明孝陵选址时曾带着精通堪舆术的刘基等人去东郊钟山一带“寻龙点穴”。反复勘察后,大家各自把相中的风水宝地写在纸条上,亮出来时竟然都是“独龙阜”。
朱元璋大手一挥,说“让孙权给我看门吧”,于是独龙阜一带包括大墓小冢在内的名胜古迹全都被挖掉,只留下孙权墓被保留在明孝陵弯弯曲曲的神道门口,皇陵的布局也被建成北斗七星。
传说朱元璋死后搞了个“迷魂阵”,出殡当天十三个城门出殡,让人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棺椁所在。不久就有朱元璋真身独葬在城西的朝天宫内。之后明清两朝对于朱元璋葬于孝陵的说法一直持怀疑态度。真相如何,恐怕就只有等挖掘那天才能得知了。
6、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皇帝之墓,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园,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享有“露天石刻博物馆”、“历代诸皇陵之冠”、“睡美人”之美誉。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和左右宫殿组成。
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到底在不在乾陵中。
由于目前乾陵地宫尚未打开,一切还是谜团。
7、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经过了70多万工匠和民夫30多年的修建才得以竣工。
相传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但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据《三辅故事》记载,西楚霸王项羽入关中后,曾大肆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有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朝南飞去。
几百年后的三国时,一个叫张善的太守还见到了这只金雁。《史记》和《汉书》中也都留下了“黄金为凫雁”的记载,其神秘之处令人望而却步。
8、黄帝陵
黄帝死后的埋葬之处传说很多,主要有下面四种说法
陕西黄陵县;
河南灵宝荆山;
河北涿鹿;
甘肃正宁。
这四处都有黄帝陵墓。其中陕西黄陵县桥山上的黄帝陵墓被汉武帝以来的历朝历代公认为是黄帝的正宗陵墓,传说里面葬着黄帝生前穿着的衣服。所以桥山黄帝陵也被称为黄帝衣冠冢,是唯一一座被《史记》记载的黄帝陵。
黄帝陵也被称为“桥陵”,是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黄帝陵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9、曹操墓
2009年,“曹操墓”被发现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质疑声也此起彼伏。相传曹操生前曾设七十二疑冢,一座座如山丘布列,其中必有一座真墓。
目前已经发现的“曹操墓”因为缺乏实物佐证而不能断言就是真正的曹操墓,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真正的曹操墓到底在哪里?还将继续被人们所争论。
10、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去世之时,光陪葬人数就达数千,更有大批金银财宝一同埋入陵寝之中。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观。几百年来一直吸引世界各种人来寻找成吉思汗陵墓的原因,正是在成吉思汗陵墓中埋藏的大量宝藏。
那么这座拥有最多宝藏的陵墓到底在哪里呢?
按照主流说法,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实际上这座只是一座衣冠冢,并不是真正的陵墓。因为蒙古族是一个盛行“密葬”的民族,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到底在哪里,迄今仍然是一个谜团。
三国朱然墓博物馆
地处长江南岸的钢铁基地马鞍山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现代工业的文化名城。早在三国时期,它就是东吴国都金陵的西部防藩重镇。市郊采石镇,当时名叫牛渚圻,是孙吴抗击曹魏的军事要地。因地处险要,历代迭有兵事发生,遗存有众多的古战场、古军戍、古建筑、古墓葬等。其中,1984年6月在采石镇 东北5里发现的三国东吴右军师、左大司马朱然墓,更是一次惊人的发现。此墓以其墓室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珍贵文物最多、墓主品佚最高而成为三国时代考古中最重要的发现,并被评为198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朱然墓位于马鞍山市南郊雨山乡安民村的一个微微隆起的小土岗上,北距拔地突兀的雨山1公里,西距宁芜铁路2公里。南临采石至向山公路1里多,西与向山相望。墓地上原有安民 术林场,场部房屋水泥地面即铺在墓的封土上。1984年6月,当沪皖纺织联合公司在此扩建仓库时,发现水泥地面下有一座土坑砖室结构的古墓,基建民工将后室的左券顶毁。马鞍山市文化局闻讯后,遂通知工地停工,并上报省文物主管部门。省、市文物考古人员组成联合发掘队,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和资料。
经发掘得知,该墓在历史上曾被盗掘,后室正顶有一个圆形盗洞。墓室中有许多淤泥,随葬品也有扰乱破坏。该墓是一座有前后两室的大型东吴墓,基结构由封土、墓道、墓坑、砖砌墓室4部分组成。墓上原筑有高大的封土堆。继承两汉大墓的传统做法。封土经过夯实,从残存的夯层观察,每层厚约15厘米,该墓方向正南墓道在墓坑南边,总长9.1米,为阶梯式,有26级,坡度19度。道 上口宽2.15米,下口宽1.8米,最深3.3米,墓道填土经过夯打。墓坑略呈长方形,南北长9.5米,东西宽3.6米,深3.6米,坑壁稍斜。在坑内用砖砌墓室,砖室与坑壁间用土填实、夯打。
墓室位于墓坑中间,外侧总长8.7米,宽3.54米。自南而北分别为甬道、前室、过道、生室。地下有两屋“人字纹”铺地砖,墓壁采用“三顺一丁”的砌法。甬道上有半圆形的拱顶和挡土墙,下砌封门砖。前室平面近方形,2.76×2.78平方米,高2.94米,有“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北部两侧各砌祭台。此室置放一具黑漆木棺,棺长2.92米,宽0.66米,高0.96米。后室平面长方表,内长4.08米,宽2.3米,高2.25米,顶为双层拱形技压群芳顶,顶上两侧各有4个支撑砖垛,北部建有挡土墙,后室也出土黑漆木棺一具,形制较大,编为一号棺。出土时向左翻倒,是过去盗墓人所为。棺长2.93米,宽0.92米,高0.73米,棺、盖之间有凸榫凹槽。棺内外贴麻布,涂漆腻,上漆。外用黑漆,里用朱漆,保存完整,显示出三国时高超的木作技术。
朱然墓中出土140多件随葬器物,包括漆木器、瓷器、陶器、铜器等,其中漆木器约占57%,是一次罕见的发现。,墓中还出土了6000多枚汉代与三国铜钱,模印有文字的墓砖等遗物,有些都是最新的发现,对历史研究及许多专门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漆木器遗物,计约80件。品种较多,有案、盘、羽觞、槅、盒、樽、奁、匕、勺、凭几、矶、虎子、屐、扇、梳、刺、谒。多数为木胎,有的漆器上彩绘有人物故事和动植纹图案,殿堂精美。在漆案上绘出宫闱宴乐图,有55个人物,形态不拘,刻画传神,生动活跃。画面中有百戏、杂技场面,四周饰以云气与菱形、草叶纹样。漆盘上绘有季札挂剑图,取材于春秋时期吴国季札挂剑徐君冢的历史故事。有的漆盘上绘百里奚故妻,伯榆悲亲、童子对棍、贵族生活等故事和生活场面,绘画线条流畅、纹样如行云流水,匀称富于变化,是三国时期美术史实物的重要发现,弥补了这一时期的绘画方面的空白。漆木器中,还有两件极其珍贵的犀皮黄口羽觞(耳环),为云斑犀皮胎,椭圆口,在杯耳及口沿处镶鎏金铜扣。表面绘有云气花纹,旋转成涡形,用红、黑、黄三色彩绘,工艺精湛。它的出土,比最早记载犀皮漆器的唐代文献早了600多年,比我国现知最早的犀皮实物早了1300多年!,像漆砂砚、漆尺、木刺、木谒等,也都是极其珍贵的发现。木刺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名片,它对人们了解、研究墓主提供了重要证据。
朱然墓出土的瓷器、铜钱、墓砖也很有特色。瓷器有33件,均为青瓷。有碗、盘、盏、罐、熏、灯、匀、等。卣形壶制作典雅、形体规整,通体印饰联珠、菱形回纹、釉色蟹青,结体牢固。是越窑系青瓷中的精品。还有一些盘、壶、�,为豆青釉,施体不牢,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习见之物,证明为当地的产品。墓中出土的历代钱币6000多枚,绝大多数为东汉五铢,占97.5%。还有西汉半两、五铢、货泉、大泉五十,东汉晚期及三国的“平”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定平一百、大泉当千、大泉五百等。这些遗物为研究东吴与蜀汉的货币经济、判断一些钱币的始铸年代,纠正传统的错误说法,提供了有力的物证。,朱然墓 的墓砖也具有较高的建筑与艺术价值。建筑墓室的80%墓砖是一种文字砖,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5.5厘米,砖一侧模印工整圆润的篆书吉语“富且贵,至万世”或“富且贵”文字。这种文字砖在已发掘的东吴墓中较少见,是个奇特现象。砖青灰色,质坚硬,抗压性强。
据墓中出土名刺所记“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木谒记“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阳朱然再拜”可知,墓主名朱然,字义封,经研究得知此墓主就是《三国志》中列传记载的那个功勋卓著,擒关羽、败刘备的东吴大将朱然。他是目前所知三国墓葬考古中唯一可与《三国志》史书相印证的重要历史人物。朱然出自江东名门朱氏之后,辅佐孙权,屡建奇功。历任余姚长、山阴令、折冲校尉、临川郡太守、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拎关羽,功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后代吕蒙镇江陵,抗御刘备;彝陵大捷,任征北大将军、封永安侯。吴黄武二年抗击曹兵,坚守江陵六月。因功封当阳侯,后拜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吴赤乌九年出征相中,凯旋时拜左大司马右军师。后于赤乌十二年春三月(249年)卒,孙权为之素服举哀。纵观朱然一生,可见其官职、爵禄平步青云,长盛不衰,是东汉末及三国孙吴政权中极有影响、权柄显赫的人物。由于文献记载他的卒年清楚,所以朱然墓及其墓葬形制、规格、随葬品等,为研究东吴最高统治集团成员的葬制、葬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断代标尺。
现在的朱然墓得到妥善保护,又在墓葬原址新建了仿汉建筑的“朱然墓陈列馆”。该馆建成开放以来,已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友人和专家、学者、旅行家,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宋代名臣包公包青天以无私而不贪腐著称。人们常说,包拯有“天上的白月”,代表着包拯对人民公平无私的形象。北宋官员冗多,官员腐败,但包拯从不随波逐流,坚持清廉行政。在任期间,打倒贪官二百余人,为日渐衰落的北宋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包拯墓
包拯墓原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87年迁至包河东南(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它是由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师潘设计建造的。从西到东,主要建筑有照壁、双石阙、墓碑、祁门、王铸、墓前石刻群、香堂、包拯墓、墓及墓葬区等。
1956年,包墓地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省级保护单位被重新批准时被撤销。2004年12月31日,搬迁后的包拯墓被列为合肥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心建筑群简洁庄重,松柏林立,环境十分安静。它和附近的包公寺、福庄一起构成了包拯纪念区。“健康的氛围;两袖清风,古今。”“铁面黄,声远离墓,犹是三宝;心紫,镜垂人,天常记。”游客来到这里,肃然起敬,读对联,想起过去,想起英国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阐明为官的道德标准。
都说开封有个包青天,为何专家却在合肥发现了真正的包拯墓?
包公包青天是宋代著名的大臣,他以无私和从不腐败的行为而闻名。人们常说,包拯有“天上的白月”,代表着包拯对人民公平无私的形象。北宋官员冗多,官员腐败,但包拯从不随波逐流,坚持清廉行政。在任期间,打倒贪官二百余人,为日渐衰落的北宋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虽然大家都很记得他,也有很多人因为包拯独特的工作方式而讨厌他。
包拯死后,据说为了防止恨他的达官贵人破坏陵墓,他们决定模仿一些先王获得皇陵的方式,为自己制作了几座不同的陵墓,以扰乱他人的视线。在葬礼之前,大厅里放置了二十具棺材,其中只有一具装有包拯的真身,没有向公众公布。之后送葬队伍把所有的棺材一起拉出来,从七个城门运到不同的城市,下葬。
,上面的说法显然不太靠谱。据史书记载,包拯是那么的干净睿智,不会花很多钱为自己准备坟墓。如果需要得到20多个假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上传闻可能来自民间口碑,可信度不高。包拯墓是在合肥发现的,因为包拯家在合肥。据《宋史包拯传》,“包拯,字袭人,也是合肥人,泸州人。”
《开封有阿宝青田》的出处来自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里面唱的是“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从歌词里很容易看出作者写它是为了押韵,好记,朗朗上口。其实大部分人都能背出这句歌词的两句话。除了这个原因,合肥的知名度远低于开封。其实宋代的包拯只是自称泸州的包拯,并不是合肥的包拯。
包拯真正成为的是开封府,也就是代理开封府尹,也就是代理都城市长,因为开封府是北宋的都城。而且包拯在这个岗位呆的时间不长,只有几个月,破案的故事也不多。他以县长的身份决定此案。,包拯清廉的名声是一致的,这也是他以天著称的原因。后世亦gav
古人也有强烈的乡土情结。他们老了,就注意落叶。即使死在外地,百姓也要扶棺回乡。所以包拯的墓在他们的家乡合肥是很正常的。
安徽合肥是包拯的老家。起初大家一直以为河南开封是包拯的真正的墓地,直到1973年,在合钢二厂扩建时,才发掘到真正的包拯墓,这场纷争才停止。原来包拯去世后是被家人送往安徽老家安葬了。包公墓的发掘从1973年3月开始,同年8月发掘工作结束,历时4个多月,共发掘墓葬12座,出土包公和夫人董氏、大媳妇崔氏、小儿子包绶、小儿媳文氏、大孙子包永年等墓志六方,共一万多字,特别是包公墓志洋洋洒洒3000多字。
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河南巩义市),北宋9帝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客死异乡外,其余7帝均葬于此。北宋灭亡以后,河南地区为金朝控制,宋帝不能继续葬在奉先。绍兴元年(1131),哲宗皇后孟氏去世,遗命先择地“攒殡”,待恢复中原以后,再归葬河南。后葬于绍兴府会稽县宝山泰宁寺。后来此地就成为南宋的皇家陵园,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宫均葬在这里。
宋朝灭亡不久,在元朝政府的默许之下,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盗墓行动。这次盗墓的首要人物是西藏僧人杨琏真加。杨琏真加是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弟子,元世祖忽必烈崇尚佛教,尊八思巴为帝师,杨琏真加遂凭借老师的关系被任命为江南诸路释教总摄,总管江南地区佛教事务。
最先被盗的宋陵是魏王赵恺的坟墓。赵恺是孝宗的次子,葬在会稽县山阴法华山天长寺。至元二十二年(1285),会稽县泰宁寺僧人宗允、宗恺为讨好杨琏真加,勾结天长寺僧人福闻发掘了魏王赵恺的陵墓,获得不少珠宝,献给了杨琏真加。魏王陵的发掘极大地刺激了杨琏真加等人的贪欲,他们招来河西僧人及其凶党,开始大规模地挖掘宋陵。宁宗及皇后杨氏、理宗、度宗的陵寝成为首批被盗的宋帝陵。宋陵护陵使罗铣(xiǎn)拼死保护,遭到痛打,被人用刀架着赶出了陵园,罗铣趴在地上号啕大哭。
不久,杨琏真加一伙又对宋陵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五帝及孟氏、韦氏、吴氏、谢氏四位皇后的陵寝在这次发掘中无一幸免。徽、钦二帝皆死于金朝,金朝虽曾归还遗骨,但高宗并未开棺检验。杨琏真加等人打开二帝的陵墓,但一无所获,徽宗棺中只有朽木一段,钦宗棺中有木灯檠(qínɡ)一枚。高宗、孝宗二帝的遗骨由于年岁已久,已经“骨发尽化,略无寸骸”。高宗墓内只有锡器数件、端砚一只,孝宗陵只有玉瓶炉一幅、古铜鬲一只。光宗吴后、宁宗杨后的尸体尚“俨然如生”,罗铣后来把二后的尸体重新装进棺材,然后火化了。陵墓内有数以万计的金钱,为尸气所蚀,如铜钱一般,诸僧弃而不取,多为附近村民拾得。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之际,多对前代帝王陵寝采取保护政策。虽然中国历史上帝王陵寝被盗的记录史不绝书,但多属个人所为,与政府没有多大关系。宋陵被盗则与此性质截然不同。杨琏真加等人的盗墓行动得到了元朝政府的鼎力支持,曾有元朝官员和赵宋宗室请求元世祖保护宋陵,但忽必烈均置之不理。盗墓所得的宝物很多都献给了元政府,忽必烈曾用这些宝物装修天衣寺。元世祖对盗墓的支持态度当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宋朝虽亡,但仍不断有人打着复兴宋室的旗号起义反元,杨琏真加借机上“压胜”之说,提出建造佛塔、佛寺,将宋帝遗骸置于其下,以压服宋人。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忽必烈稳定统治的想法,忽必烈也想借发掘宋陵的机会,断绝百姓对赵宋的留恋与怀念,对杨琏真加的盗墓举动采取了支持态度。
杨琏真加的盗墓行动及元朝政府的支持带来极坏的影响。史称自此之后,“江南掘坟大起,天下无不发之墓矣”。此前遗留下来的坟墓普遍被盗,这种行为对中国古代文物的破坏性影响不言而喻。忽必烈本欲通过杨琏真加等人的行动来压服百姓,稳定统治,没想到却适得其反,这种掘人陵墓的行为引起了宋朝遗民的极端仇恨,百姓反抗情绪愈加高涨。直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事的时候还在借“宋陵事件”鼓动百姓反元,这是当初蒙古统治者万万没有料想到的。
从1984年开始,佟洵展开了对李莲英死因的调查。她发现,据现存史料记载,李莲英是因病而终,但这无疑与李莲英棺木中的景象是矛盾的。
偶然的一次,佟洵发现了史料中的一个疑点,随后她又相继发现了一些可疑的地方。终于,佟洵做出了一个令社会哗然的推断,李莲英是被人害死的。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论声不绝于耳……
史料记载,李莲英的死因不明
1984年7月的一天,一名中年女性来到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借阅档案。这位女士名叫佟洵,她正着手准备毕业论文,选择的人物是清朝太监李莲英。
对于李莲英离开皇宫之后的生活状况,种种史料都有着几乎雷同的记载。那就是李莲英因病而终,并没有任何意外发生。但问题却在于,假
如李莲英果真是寿终正寝,又该如何解释其墓中身首异处的现实呢?
一天,当佟洵又一次读到李莲英的墓志铭时,发现其中一处模棱两可的表述他的墓志铭用了一个陨字,陨就是死了的意思,但没有病死的含义。,佟洵还发现,虽然相关史料中都提到李莲英是因病而终,但对他的病因却只字未提。
1985年,佟洵发表文章《李莲英死因之谜》。文章中,不仅披露了1966年挖掘李莲英之墓的全过程,以及李莲英身首异处的真相,更提出了李莲英死于非命的观点。但在学界,却有不同的声音。唐益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这些年来,他几乎翻阅了全部的清代太监档案。对于李莲英究竟是否死于非命,他并没有给出肯定或否定的评断,但他认为,在那些流传于民间的种种说法中,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在唐益年眼中,机警圆滑的李莲英绝不可能是被宫中仇敌所杀。唐益年认为,在清朝开国之初,顺治皇帝就立了一个铁牌,规定了太监不许干预朝政,所以李莲英根本不可能参与朝廷内的党派之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得罪了革命党人,等他临死出宫时,对于政事更没影响了,所以杀他没任何意义。唐益年还认为,李莲英被悍匪杀死于讨债路上的故事更是杜撰。无论是李莲英的财富地位,还是他离宫后岁过甲子的年龄,都不可能亲自出门讨要债务。
研究员称,李莲英被杀于后海
争论没有结果,新的声音却出现。1990年,《纵横》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李莲英身首异处之谜》的文章。这篇文章出自北京文史研究馆已故研究员颜仪民。他在文中不仅肯定了李莲英被人杀害,而且详细描述了李莲英被杀的细节李莲英在出宫后,一直住在护国寺棉花胡同的一所自家宅院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天,李莲英突然接到一张请帖,发帖之人是清末第一号实权人物,袁世凯的红人,九门提督———江朝宗。请帖中说,要请李莲英在什刹海会贤堂吃饭。面对这张非同一般的请帖,李莲英犹豫不定。权衡半天,李莲英决定准时赴宴。不过,他万万没料到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暗算。事后,其家人在后海找到了李莲英的头颅,身躯却不知下落。
文中,作者字里行间中提到的两个人难逃干系,一位是请客人———江朝宗,一位则是太监小德张。小德张,清末又一位名噪一时的太监。因为得到隆裕皇太后宠爱,成为二品太监总管。颜仪民文中多次强调小德张是李莲英的死敌。
文章刊登后,李莲英被杀于后海的说法开始流行。但更大的争论也应声而起。有专家认为故事的细节不合逻辑,因为按古代来说,行刺都是提着脑袋走,没有留下脑袋扛着身子走的,而且唐益年以史料为据,排除了江朝宗的嫌疑。“江朝宗是在宣统二年(1910年)任陕西汉中镇总兵,一直到民国二年(1912年)才从陕西回到北京,担任北洋政府的北京卫戍司令,李莲英死在宣统三年(1911年),这时江朝宗还远在几千里之外当总兵,怎么去杀李莲英呢?”
,唐益年也对文中所讲的,小德张是李莲英死敌的说法,表示不敢苟同。“小德张比李莲英小很多,他是在李莲英出宫后,隆裕皇后当上太后时才慢慢得势,而且小德张从入宫一直到他出宫,从来没在慈禧太后身边当过差,所以两人之间根本没有利害冲突。”
争论不休,李莲英之死谜底未解
王道成,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他对颜仪民的讲述也表示了异议。依照档案记载,江朝宗当时并不在京,那么李莲英是与江朝宗吃饭之后被杀的说法,就有了明显疑点。,颜仪民却为自己的说法,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证明这一切他是亲耳听江朝宗之子江宝仓讲述的。
颜仪民满姓叶赫颜扎,他在文中称,其家族也曾是清王朝时期的大户人家,其叔父毓贤曾为山东巡抚,而父亲毓泰曾经就是江朝宗的机要秘书。颜仪民说,正是两家这样的渊源,他和江朝宗的儿子江宝仓成为了忘年交。而江宝仓对李莲英被害一事毫无顾忌,不仅向颜仪民讲述了后海的事发经过,甚至泄露了其中隐情“李莲英被杀后,次日一大早,李莲英的弟弟就跑到江府来禀报,江朝宗当时还故作镇静。”
颜仪民认为,江朝宗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完全说明了他与李莲英在后海被杀有关。,这个证据也遇到了质疑。为了说明小德张和李莲英素有嫌怨,颜仪民在文中说,小德张曾奏请隆裕太后下令查办李莲英的财产。
但王道成认为,“李莲英已经退休了,退休后他为什么还把300万两银子放在宫里?据《老太监的回忆》记载,慈禧太后去世后,李莲英就把他收藏在宫里的80万两金条抬到了住处,的亲属有100多人,他把财产按亲疏关系都分给他们,那么那些太监们怎么可能再来打他的主意?”
这处例证也许有失严谨,那么是否影响整篇文章的真实性?由于颜仪民先生已于2003年时故去,所以已经无法听到他亲口讲述曾经的所见所闻,而94年前,发生在后海那惊险一幕的真实性,也只能等待继续考证。
从1985年佟洵发表《李莲英死因之谜》至今,整整20年间,关于李莲英死因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多年后,李莲英之死的谜底或许有全部揭开的一天。
另类说法
李莲英死因的种种传说
在民间,关于李莲英之死有多种说法。有传说,他死于革命党之手。因为李莲英正好死在辛亥革命时期。,有传言说李莲英被宫中的仇敌所害,也有人说他被杀死在去山东讨债的路上。
但李莲英的过继孙女李乐正说,祖父死于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但有专家怀疑了这种解释,因为按1911年3月4日来讲,正是初春季节,这个季节得痢疾让人费解。
对于这些不同版本的传言,虽然都没有找到李莲英被杀的直接证据,但专家认为,那些史料中模糊的记载,以及散布于民间的传闻,以至李莲英后人言语中的破绽,都已经暗示了李莲英之死的种种蹊跷。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90001.html?si=1
1、桥陵。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是唯一一座建于唐开元盛世的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唐睿宗李旦唐朝第五代皇帝,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曾两次登上皇帝宝座,但时间不长,无甚建树,因能洞察形式,选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并及时禅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宫廷政变,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
2、景陵。景陵是唐宪宗李纯和孝明皇后郑氏的合葬陵墓。李纯是唐朝第十二个皇帝,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21 年)春正月,暴崩于大明宫中和殿,终年四十三岁。宪宗李纯在位期间,以裴度、李降为相,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并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刘辟、李锜、吴元济等藩镇叛乱,朝政始有复兴之势。但其晚年,宠信奸臣皇甫鎛、程异,荒于政事。他在后官里多内劈,至死没有立皇后。晚年迷信炼丹术,企图长生不老,求取“长生药”。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宪宗因服用金丹中毒,身体不适,病危之际被宦官王守澄、陈弘志等人杀害,死年43岁,葬于景陵。
3、光陵。唐穆宗光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尧山之上,是唐穆宗的陵墓。唐穆宗,李恒(795-824),是唐宪宗李纯的第三个儿子,继李纯为唐代第十三位皇帝,820-824年在位。唐德宗贞元十一年七月六日(795年7月26日),懿安皇后郭氏生于长安大明宫之别殿。初名李宥。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封为建安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不久,遥领彰义军节度大使元和六年十二月,惠昭太子李宁死后,于次年(811)十月被册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李恒。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李纯在寝殿暴卒。同年闰正月丙午(初三日,820年2月20日)宦官陈弘志、王守澄和中尉梁守谦等拥李恒即帝位于太极殿,时年26岁。第二年改年号为“长庆”。群臣上尊号曰“文武孝德皇帝”。
4、泰陵。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献皇后杨氏合葬墓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唐泰陵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气势磅礴,典型的大唐皇陵风格。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5、惠陵。唐惠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宪的墓地,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中国古代对太子(未来皇帝)的册立有 “立长不立幼”的传统,李宪身为长子本当被立为太子,但他后来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了有能力有才学的三弟李隆基(即唐玄宗)。玄宗感他的恩德,在大哥去世之后,追谥他为“让皇帝”,并陪葬父亲睿宗的唐桥陵之旁,称墓为惠陵。老百姓则因他主动让位,感其诚而称他的墓为“让冢”。
大雁塔 (玄奘的舍利) 大兴善寺 青龙寺(俩寺均有著名僧人的墓地)
秦始皇陵 西安半坡遗址 (半坡人的坟墓也在当地)
昭陵博物馆 乾陵 杨贵妃墓
黄帝陵 革命圣地 (烈士墓地)
蓝田猿人遗址 (猿人墓地)张良庙 武侯祠
重阳宫 (王重阳墓地) 秦二世胡亥墓 柳公墓
茂陵博物馆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
·甘泉宫遗址
·钩弋夫人墓
·咸阳周陵
·汉阳陵
唐穆宗光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尧山之上,海拔1091米。
唐玄宗李隆基墓泰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峦起伏,逶迤蜿蜒。
陕西长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东北16公里处渭城区窑店乡汉陵村。汉高祖刘邦墓。墓为覆斗形,底部周长600米,高31.94米。东边不远处有皇后吕雉墓,与高祖同陵园不同穴位。阙东有功臣贵戚陪葬墓63座,名臣萧何、曹参、周勃等葬于此。
李日丙兴宁陵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东20公里处渭城区正阳乡后排村。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日丙之墓。
安陵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东18公里处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汉惠帝刘盈墓
陕西昭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40公里处礼泉县烟霞乡九山上。唐太宗李世民(597~649)墓。陵园面积2万公顷,周长60公里,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
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墓。
桥陵位于陕西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为751米,
献陵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陵寝,位于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功臣贵戚陪葬冢,共有67墓。史载有楚国太妃万氏、馆陶公主、河间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诞、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道王元庆,、郑王元懿、虢王元风、邦王元亨、徐王元礼、腾王元婴、邓王元裕、鲁王元夔、霍王元轨、江王元密、江王元祥、密王元晓、并州总管张纶、荣国公樊兴、平原郡公张楷、谭国公丘和、巢国公钱九陇、刑部尚书刘德茂,刑部尚书沈叔安。 已发掘或有墓碑者,计有李凤、李神通、李孝同、臧怀恪、樊兴等30多座。这些陪葬陵,把献陵衬托得异常壮观。献陵2000年被国家宣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陵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礼泉县五将山上。唐肃宗李亨(711~762)墓。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乾县阳峪镇南陵村,与乾陵连谷相接。唐僖宗李儇墓
唐定陵
唐中宗定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富平县凤凰山的狮子窝村北,南距县城约十三公里。李显曾改名哲,又复名显,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公元710十一月安葬定陵,谥为孝和皇帝,庙号中宗。
康陵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汉平帝刘?墓。刘?(前9~5)为汉中山孝王刘兴之子
杜陵
中国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在陕西省西安市曲江乡三兆村南
霍去病墓
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平陵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6公里处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汉昭帝刘弗之陵。
东有上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现存23座。主要有窦婴墓、夏侯胜墓、朱云墓、张禹墓、韦贤墓等。
义陵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6.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汉哀帝刘欣墓
延陵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汉成帝刘骜墓
渭陵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汉元帝刘奭墓
元陵 陕西富平 代宗李豫 762--779
崇陵 陕西泾阳 德宗李适 780--805
丰陵 陕西富平 顺宗李诵 805
景陵 陕西蒲城 宪宗李纯 806--820
光陵 陕西蒲城 穆宗李恒 821--824
庄陵 陕西三原 敬宗李湛 825--827
章陵 陕西富平 文宗李昂 827--840
端陵 陕西三原 武宗李炎 841--846
贞陵 陕西泾阳 宣宗李忱 847--859
简陵 陕西富平 懿宗李漼 860--874
靖陵 陕西乾县 僖宗李儇 874--888
温陵 河南洛阳 昭宗李晔 889--904
和陵 山东菏泽 哀帝李柷 905--907
苏武墓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47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
秦庄襄王陵
西安市韩森寨大冢
秦公一号大墓
暂时找到这么多,嗯,有些是咸阳的,不过古代的时候咸阳和西安就都是长安么,所以一块贴出来了。
江朝宗被黎元洪轰走,他只当了不到一分钟的民国的总理,被轰走后他又跑去抱张勋的大腿,张勋当时正好要复辟,急需人手,自然接纳江朝宗,张勋的复辟比袁世凯还要惨,不到两个星期就烟消云散,江朝宗又沦为丧家之犬。
江朝宗后悔不迭,又怪自己押错宝了,不该去投奔张勋的,无奈之下他又去投靠段祺瑞,大谈自己当初是如何劝张勋不要复辟,可老头子不听,还厚颜无耻的说自己忍辱负重,跟张勋虚与委蛇,硬是把自己说成大英雄,段祺瑞微笑着听完,直接把他赶出去。
江朝宗终于被赶出北平的官场,当时他56岁,放到现代这样的年纪也可也退休了,可江朝宗不干,权势对他来说就像鸦片一样,没了权势生命也就没了意义,时局动荡,他也真没有办法,在政坛他已经臭名昭著,没人愿意理睬他,他只能在家赋闲,这一闲就闲了20年。
20年后,也就是1931年,当时江朝宗已经76岁了,恰逢“九一八事变“,对于日本来说,这是入侵中国的第一步,对于东北的中国百姓来说,这是灾难噩梦的开始,但对于江朝宗来说,这是他东山再起的机会,尽管已经76岁了,可他毅然选择当了汉奸。
江朝宗判断形势,他觉得北平迟早会在日军的攻击下陷落了,他也看清了日本占领北平后,肯定需要当地“人才“来稳定人心,于是成立了一个汉奸组织,叫做北平治安维持会,江朝宗任自任会长,果然日本人很赏识他,让他担任伪北平市市长。
对于一个76岁的人,可以说是半截身子都入土了,如何高龄的年纪,竟然还甘心沦为汉奸走狗,江朝宗当真是丧心病狂,为了权势什么都不要了,他不顾尊严,没有羞耻心,完全没把自己当人,甚至连一条狗都不如,江朝宗也称为历史上年纪最高的汉奸,终究要受到万世唾骂。
沦为汉奸之后的江朝宗,忠实的执行日本人下达的命令,对日本侵略者敬若神明,而对中国老百姓却视之为牛马,大肆镇压,还帮助日寇宣传各种政策,给老百姓洗脑,号召大家一起当亡国奴,江朝宗手上沾满爱国人士的鲜血。
退一步来说,江朝宗追求权力并没有错,就算他76岁还在追求权力也没有错,但他不应抛弃国家大义,置民族存亡于不顾,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屠杀众多无辜百姓,实在是可耻可恨,江朝宗前后担任六年伪北平市市长,做下无数断子绝孙之事,直到1943年病死。
非常可惜的是,江朝宗竟然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去世了,这样的汉奸没有得到惩罚,实在令人气愤,虽然他暂时逃过了法律的制裁,但死后他也没得安宁,六十年代期间,江朝宗的坟墓被炸开,尸体被拖出来挫骨扬灰,江朝宗的名字也将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南宋的皇陵位于县绍兴东南10公里处的宝山,现有六座陵墓,我们称之为南宋六陵。南宋偏安于江南,一直以河南巩县为其祖宗坟墓所在地,所说绍兴的六座陵墓被称之为“攒陵”,意思是临时的陵墓。从北宋的陵墓开始,皇帝生前就不再修建自己的陵墓,直到死后开始修筑陵墓,并且是7个月之内必须完工,所以从北宋之后的陵墓的规模以及奢侈程度远远不如前朝,南宋偏安于江南,其规模还不如北宋皇帝的陵墓。
而南宋皇帝的陵墓又惨遭几次浩劫,尸骨遍野,一片狼藉,也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南宋被蒙古人灭亡之后,在忽必烈统治时期,江南的蒙古统治者杨连真伽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之下,把南宋所有皇帝的陵墓全部盗掘了一遍,这是南宋六陵所遭遇的最大的一次浩劫。杨连真伽先后挖开了101座属于南宋帝陵的古墓,包括皇帝的墓葬,后妃的墓葬,公主的墓葬,王族的墓葬以及埋入帝陵的功臣的墓葬。由于南宋陵墓挖埋葬比较浅,挖掘难度不大,被挖出来的尸骨洒满山沟,尸骨遍野,惨不忍睹。
就这还不过瘾,杨连真伽又把南宋理宗的头颅骨弄出来做成了酒器,又把皇帝的遗骸跟牛马的遗骸混杂在一起,专门在临安的故宫修建了一座13丈高的石塔,把皇帝的遗骨和牛马的遗骨都放进了这座石塔,称之为“镇本塔”,用来镇压江南人民的反抗意志。南宋皇陵被毁灭一事传到了南宋遗民的耳中,悲痛万分,绍兴的有一个叫唐玉的人典当了所有的家财,发动绍兴男女老少潜入陵园,把南宋皇帝的遗骨全部收藏起来埋葬于天章寺前面,种上了冬青树以示标志。
后朱元璋修复了南宋六陵。直到1940年,汪伪政权的士兵又对南宋六陵进行一次系统的盗掘,进一步破坏了南宋六陵,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任何地表上的建筑遗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