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你我,但却可以做到不平凡的事!人活着就要有一颗向上的心,努力拼搏着,生活才有意义。下面介绍的是《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仅供参考。
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而书中最引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路遥1949年12月3日出生,7岁时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过继给了伯父。他中学是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的,20岁他就回家做农活了,务农期间,做过一年级的老师。
1973年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1980年路遥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激起了他极大的斗志。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
1984年开始准备创作《平凡的世界》,为了写这本书,他曾到铜川的陈家山煤矿为创作寻找素材,四年后,《平凡的世界》诞生,该书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在中央电视台电台广播。
1992年,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歌名《只要平凡》
填词格格
谱曲黄超
歌曲原唱张杰,张碧晨
也许很远或是昨天 在这里或在对岸
长路辗转离合悲欢 人聚又人散
放过对错才知答案 活着的勇敢
没有神的光环 你我生而平凡
在心碎中认清遗憾 生命漫长也短暂
跳动心脏长出藤蔓 愿为险而战
跌入灰暗坠入深渊 沾满泥土的脸
没有神的光环 握紧手中的平凡
此心此生无憾 生命的火已点燃
有一天也许会走远 也许还能再相见
无论在人群在天边 让我再看清你的脸
任泪水铺满了双眼 虽无言泪满面
不要神的光环 只要你的平凡
在心碎中认清遗憾 生命漫长也短暂
跳动心脏长出藤蔓 愿为险而战
跌入灰暗坠入深渊 沾满泥土的脸
没有神的光环 握紧手中的平凡
有一天也许会走远 也许还能再相见
无论在人群在天边 让我再看清你的脸
任泪水铺满了双眼 虽无言泪满面
不要神的光环 只要你的平凡
此心此生无憾 生命的火已点燃
创作背景
《只要平凡》由张杰、张碧晨倾情献唱,格格作词,黄超作曲。《只要平凡》剥下了嬉笑怒骂的诙谐外壳,直指柔软而慈悲的内心世界。小人物的困顿、勇气、蜕变亦流转于哀婉的歌词之中,似一出致敬命运的动人自白。
长路辗转离合悲欢是张杰、张碧晨原唱的歌曲《只要平凡》,完整歌词
也许很远或是昨天
在这里或在对岸
长路辗转离合悲欢
人聚又人散
放过对错才知答案
活着的勇敢
没有神的光环
你我生而平凡
在心碎中认清遗憾
生命漫长也短暂
跳动心脏长出藤蔓
愿为险而战
跌入灰暗坠入深渊
沾满泥土的脸
没有神的光环
握紧手中的平凡
此心此生无憾
生命的火已点燃
有一天也许会走远
也许还能再相见
无论在人群在天边
让我再看清你的脸
任泪水铺满了双眼
虽无言泪满面
不要神的光环
只要你的平凡
在心碎中认清遗憾
生命漫长也短暂
跳动心脏长出藤蔓
愿为险而战
跌入灰暗坠入深渊
沾满泥土的脸
没有神的光环
握紧手中的平凡
有一天也许会走远
也许还能再相见
无论在人群在天边
让我再看清你的脸
任泪水铺满了双眼
虽无言泪满面
不要神的光环
只要你的平凡
此心此生无憾
生命的火已点燃
《只要平凡》创作背景
《只要平凡》由张杰、张碧晨两位歌手合唱,这是两位歌手第一次合唱歌曲。张杰、张碧晨两位歌手被歌曲传达的情感所触动,所以在在录制时都全情投入。在该歌曲中,张杰、张碧晨用歌声演绎各色小人物的生存艰难和为生活付出的努力,在致敬小人物的,也将对深刻的生命主题的理解放入了歌曲中。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是一部虚构的家族史。作者高度概括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其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尤其是主人公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当代大学生。它是一部描写当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全景小说。这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在过去的十年里,作者通过复杂的冲突和纠葛,描绘了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伟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
小说《平凡的世界》写于1975年,完成于1988年5月25日。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新文学思潮的主要色彩,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创新势不可挡。相反,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受到了“冷落”。一些评论家甚至认为路遥对另一部小说《生活》的写实手法已经过时,路遥仍然完成了它。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它描绘了当时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的形象,以孙少安和孙少平通过复杂的冲突和纠葛,劳动和爱情,挫折和追求,痛苦和欢乐,日常生活和巨大的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作者认为“只有在极其繁重的劳动中,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充实。”.他总是用故乡情结的深深纠缠和生命的沉重感觉去感受生活,把陕北大地当作一个永恒的诗意象征,漂浮在他的心中,他是一个独自回到陕北故乡的“我们的沙地”,在那里他看到了自己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