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辛辛那提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两所州立大学任教。
胡松华老师的歌我从小就喜欢听,以前也在电视上多次看到老师演唱。现在老师出演少多了。有关老师的头发20多年前老师的头发就这样,大卷发那时很时髦,应该没什么问题。您关心老师的头发,说明您非常的关心老师的健康,是个老歌迷。
演唱者杨学进 彭节民 张暴默 刘伟 唐杰忠
刘秉义 刘斌 马玉涛 胡松华 苏红
罗宁娜 陈佩斯 牛群 赵莉 姜昆
杨学进,当代优秀的青年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1998年由她主演/主唱的音乐专题片《家在云之南》荣获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举办的民族音乐电视艺术节“骏马奖”(一等奖)及电视“金鹰奖”;1999年中央台春节晚会上她以一首《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走进千家万户;2001年由她演唱的《新世纪艳阳天》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
杨学进是中国当代颇有成就的青年歌唱家,这位出生于云南的彝族女子天生有一副好歌喉。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并留校任教。杨学进曾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胡靖舫教授,并得到声乐界前辈周小燕等人的指导。杨学进曾获国家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一等奖,并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99年她以一首《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学进成功地与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合作演出,得到乐团高度认可,杨学进曾多次出访国外,在中国、法国、德国等地举办30多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影响广泛。杨学进擅长演唱中国民歌以及中外艺术歌曲,她在演唱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之时,吸收美声唱法的技巧,融汇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歌音色甜美,感情真挚,音域宽广,运腔自如,极富艺术感染力。在3月8日长沙演唱会上,长沙人将欣赏到她演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红豆词》、《孟姜女》、《春江花月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歌曲。
张暴默,1958年2月出生,上海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1974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担任声乐演员,曾师从刘淑芳和郭淑珍学习。1980年11月参加《中国青年报》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新声新秀音乐会》后逐渐被人熟悉。她的演唱安然、淡雅、平静、随和、气息丰满、行腔从容,将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融为一体,风格独特。代表作有《鼓浪屿之波》、《火箭兵的梦》、《敢问路在何方》等。曾获得“神州歌坛十二星”、“80年代杰出艺术家”、“全国听众最喜欢的歌手”等荣誉。1991年登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路》,同年在京举办“丰收的季节”个人独唱音乐会后退伍,去美国。目前主要在国内从事音乐教育,偶尔登台演唱。
刘伟,女,1948年出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河北黄骅人。
唐杰忠
1932年生,山东省黄县人。少年就读沈阳时,即学演相声。1949年参军做部队文工团团员,曾涉猎多种表演艺术,具有多才多艺的全面修养。
吴雁泽1959年7月在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1964年毕业并留学院任教,64年因工作需要,被派赴武汉歌舞剧院工作。历任武汉剧院歌剧团团长,剧院副院长,院艺委会主任、院长、艺术总监、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并兼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会主席、湖北省青联副主席等职。湖北省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8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89年评为国家一级演员,90年被授予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2年初被中央文化部调回北京。
三十年来从事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研究工作。79年起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福州、西安、厦门、武汉、桂林、成都、哈尔滨等城市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唱会。近年来在国家大的庆典活动及重要的文艺演出中皆担任独唱节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及音乐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
吴雁泽曾代表国家出访过意大利、德国、奥地利、英国、北欧四国,日本、朝鲜、新加坡、越南、前苏联、委内瑞拉、苏丹、特里尼达和多巴歌、圭亚那、台北、香港、澳门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均受到高度评价。在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一曲《啊!我的太阳》震惊了意大利歌坛,报刊评价是来自东方的第一位男高音成功者。91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独唱会,轰动新国,新国音乐家在报上撰文称赞《中国美声唱法震撼狮城》,我国《参考消息》报特将此文于91年10月12、13两日连续转载,为祖国的声乐艺术事业争了光。89年、94年两次在港举办音乐会均受到香港听众的热烈欢迎,报纸一再评论是“真正中国民族特色的高水平演唱”。93年9月底赴香港大学参加中国声乐研讨会,发表了《继承传统,借鉴西洋,为祖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作出贡献》的论文。与会者一致认为该文对中国声乐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相当高的价值,突出的体现了吴雁泽在继承中国民族、民间演唱,发展中国美声唱法的重要作用。93年12月赴台北演唱,轰动台北,台北声乐家协会理事长刘塞云女士称赞此次演唱解除了多年来存在于声乐界的争论难题。台北的《中国时报》、《民生报》、《联合报》都刊登了吴雁泽的大幅照片,并称是邀自大陆的贵宾,“吴雁泽的歌唱技巧是独有的歌唱艺术”!94年9月15-18日期间应澳门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琪先生的邀请,随广东省民族文化促进会访问演出,马万琪先生称赞吴雁泽唱出了“最纯正的中国歌曲,令澳门听众大饱耳福”。并邀吴雁泽赴澳门演唱。
先后随中国艺术团等团体访问十多个国家,深得国内外观众好评。演唱的中国曲目有《一湾湾流水》、《乌苏里船歌》、《杨白劳》、《银色的浪花》、《草原之夜》、《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人之恋》、《清江放排》、《手捧红枣想念周总理》等等;外国曲目有意大利歌曲《啊,我的太阳》、印尼民歌《星星索》、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日本民歌《拉网小调》、舒伯特的《小夜曲》及拉赫玛尼诺夫的《春潮》等。 1964年,吴雁泽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当时他响应中央的号召,与著名演员谢芳对调,被分配到武汉歌舞剧院,从此也开始了历经三十年命运的辗转。
到了武汉之后,武汉歌剧院让吴雁泽进京学习《东方红》,重点学赞歌,跟胡松华老师学。之后从65年初演到65年底《东方红》演了整整一年,“这一年对我极大的帮助,松花江没人唱,有人病了我也唱,有时候井冈山,长征没有唱了,我也唱,从头唱到尾,这一年对我帮助特别大,从娇嫩的嗓子变成铁嗓子,在这个当中有非常戏剧性的,也就是我终生难忘的恩人出现了。”1965年,最热的八月,总理穿着短袖衬衫,陈毅拿了一把蒲扇,专门来湖北看了《东方红》。“北有北京,南有武汉”,当时武汉的《东方红》在周总理早有耳闻,“周总理关心演出效果,特地赶到武汉看《东方红》,看我们演出《东方红》的时候,当我唱赞歌,其他人也赞赏过,唱赞歌的时候,后来听领导说,周总理问这个年轻歌手叫什么名字,就说他叫吴雁泽,讲得很详细,说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刚刚到湖北来,说这个小伙子不错,总理说我看他很有前途,他唱得很好,这个赞歌他唱得很有味道,而且还跟松华同志还不太一样,不太一样,人家是老师,我是学生,当时我初生之犊不畏虎,我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只要不违背长调风格,就说跟胡松华唱得不一样,明天上午还要听一次,这可是最高的褒奖。” 1940年3月的某个凌晨,一户人家的奶奶在梦中见到一只大雁落在她家的屋顶。当天,一个男娃儿呱呱坠地,吴雁泽就这样降生在了山东淄博博山的一个医生世家。
吴雁泽的父母一生行医,父亲是外科医生,在方圆几百里地都小有名气。幼年的吴雁泽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小资情怀的家庭中,当时中国的文化正处于活跃时期,流行歌曲和进步歌曲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医生经常要接触生老病死和伤痛病残等人间疾苦,于是唱歌便成了吴家人自我安慰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寄托喜怒、抒发哀乐。家庭的环境和社会的氛围给幼小的吴雁泽奠定了艺术的基础,从小他就喜欢唱歌,12岁时便在村里的戏台上上演自己编曲的“歌剧”《啼笑因缘》;中学时代更是学校中的文艺骨干,是当时淄博一中唯一的“男高音”;1956年吴雁泽更是在电影歌剧《天仙配》中以董永的形象第一次亮相荧屏……中学时代的王鸣老师从这些点点滴滴中发现了吴雁泽的演唱特长,经常从当时的《收音机节目报》中划下预告,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让他来老师宿舍听广播,训练演唱能力,希望他将来有机会能够走上专业演唱艺术家的道路。 对于生长在医生世家的吴雁泽似乎成为医生是一件不容质疑的事情,父亲临终前特别交待希望吴雁泽能够“子承父业”,于是中学时代的吴雁泽便顺理成章将医生作为了自己的志愿,并且顺利地考上了当时山东省内的一所医学院。当一切的一切已经按照预设的轨迹顺理成章地发展时,一张不起眼的张贴在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却突然颠覆了所有的一切,让本该握手术刀的吴雁泽踏上了音乐的道路。
拿到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吴雁泽在大明湖畔闲逛,回来的路上在一根电线杆上看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招生简章。一张贴在电线杆的“小广告”点燃了吴雁泽内心向往北京的火焰,就这样,在同学的鼓动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吴雁泽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在济南的考试,他说“我就玩一把,过把瘾,还真过上了,当时到济南招生的是喻宜萱先生和姜家祥先生,他们两个一听我唱,当时济南考区大概就是他了,我听喻先生和姜先生悄悄说了一句,看来济南考区也就这个孩子,我听见了,听见归听见,心里也没底,心里挺高兴,乐滋滋的,说下午你来考考,下午我就去了,实际上没有现在这么难,在钢琴上敲击两下,姜先生在钢琴上,中间有一个切分,我在中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教过我,经常打打节奏什么,结果我还打出来了。用了一个简谱让我唱一唱,我基本上也都唱出来了,唱完之后于先生特高兴,说挺好,行了,回家等通知吧。”最终,无心插柳的结果是“成了”。
一个月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会专业录取了考生吴雁泽。村里几十户上百户人欢呼着传诵“老吴家出了一个状元!”想到要进北京,吴雁泽自然也是欢欣鼓舞。从山东老家走的那天下着瓢泼大雨,身着白色对襟小褂、脚穿“千层底”山岗鞋的吴雁泽就这样跌跌撞撞进了北京,进京的第一个难题便是要分辨“无轨电车”和“五轨电车”的区别,节目中吴雁泽为我们讲述了第一次进京闹出的笑话,这个故事到今天说起,依然让他记忆犹新…… 能从山东考到北京是一份荣耀,但更伴随着艰难。作为一个从村里来的孩子,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后的吴雁泽对洋派的环境一时难以适应。虽然凭着当时“音乐感觉好,声音味道好、有潜力”的优势被姜先生顺利录取。但从小吴雁泽根本就没有接触过钢琴,而身边的同学大多从大城市来,入校时的吴雁泽带着一口山东腔,在音乐上他不懂五线谱、不会钢琴,几乎就像是一张白纸,自然也成了班级中相对平庸的普通一员,“鲤鱼跃龙门”的幸福感觉一下子从他的心中灰飞烟灭。
和同学间巨大的差距让吴雁泽考入中音的幸福感荡然无存,这也激发了他不服输的心态。学校的琴房紧张,他就趁着吃饭没人用钢琴的时候,跑去琴房打开琴盖来练,很多挨饿受累的时光就这样默默过去,吴雁泽便暗下决心,哪怕是吃不上饭,也一定要弄懂钢琴。正是抓住了每天这些一点点的时间,让他的内心倍感幸福和充实。“加倍学习”是一招,“偷学”又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吴雁泽回忆说,“那时同学们练声,我就悄悄听,悄悄地‘偷学’;有时候一些好同学在唱,我就躲在教室外面听,琢磨他是怎么唱的,自己找感觉、找时间模仿练。有时候,人家忽然在走廊里喊了一嗓子,也会吸引我的注意。”吴雁泽说,“不做到‘用心’,就会被淘汰。”
不会说普通话是吴雁泽大学时代面临的又一大考验。当时带着浓重山东乡音的他,为了跟上大家,天天跟着收音机里夏青等年轻广播艺术家学标准普通话。老师给他下了硬命令一年半之内必须改掉山东腔。如果做不到,就面临“被请出校门”的结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普通话就这样被“逼”出来了…… 喻宜萱和姜家祥两位老师可以说是吴雁泽的伯乐,在他人生的道路上指引了最重要的第一步。进入中音后,第一位老师便是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教授,吴雁泽回忆蒋教授给他的最大收获就是培养音乐感,“蒋教授到现在我还记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她跟我说的,也是针对我来的,就是说吴雁泽,我告诉你一个感觉,你要特别记得,歌唱发声当你的声音面对观众给观众送过去的时候,一定要像天鹅绒一样那样柔美,这句话应该说是受用终身,到现在我才真正地体会到了所谓的天鹅绒是怎么回事儿。”蒋英教授“发音要像天鹅绒那样柔美”这样的诠释在之后很多年来都是吴雁泽为之追求的最高点。这一“声乐开门时的高点”最终也成为了吴雁泽终身受用的教导。
一位让吴雁泽终生不会忘记的老师便是姜家祥教授,吴雁泽说“如果没有姜家祥从大三把我带出去,没有打开声音之门,恐怕就没有今天的吴雁泽,我非常感激我的先生。”当年姜老师“因材施教、因人而宜”的教学方法,煞费苦心为吴雁泽量身定做的教案现在说来真是他的音乐之路上非常关键的一块点金石。正是在姜老师的教导下,他完成了从G到High C的飞跃,如今面对重病缠身的昔日老师,吴雁泽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也道出了他对老师无尽的感激和祝愿…… 在湖北工作期间,吴雁泽走遍了全省72个县市,深入民间汲取文化精华、体验生活的丰富、积累音乐素材。许多他的歌曲依然传唱至今,依然带有浓郁的湖北地域文化特色。
1992年,吴雁泽被文化部调回北京,担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繁忙之余的吴雁泽始终没有离开过歌唱,他每天坚持练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未间断。节目现场吴雁泽十年的邻居和著名歌唱家郭颂为我们讲述了令他们难忘的见证66岁吴雁泽刻苦练声的生活状态,并透露了他夫人对他的支持。
吴雁泽一直说在刻苦练习的背后离不开夫人林西琳的支持。林西琳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钢琴演奏家,精通声乐并有极高造诣,90年,林西琳为吴雁泽伴奏时俩人相识。在长达数十年共同生活的岁月了,林西琳一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夫人、秘书、伴奏、保姆和保健医。吴雁泽说“夫人是一面镜子。多年来,她是我的第一个听众,也是第一个判定者。她为了我默默奉献,给我极大的支持。夫人承担一切家务,她监督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岁月不饶人,年龄大后由于生理规律导致自然条件“倒仓”——唱歌时可能偶尔出现小破音,这一点男高音比男中音更脆弱。夫人林西琳对此特别地敏感,经常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有时半夜想起点什么,就会爬起来作记录。长时间练声的确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有时候难免会暴躁,对体力和心力都是一种折磨和考验。这个时候林西琳就会说,“你在台上受到欢迎,掌声、鲜花、闪光灯,是你流汗受累得来的,你没有懈怠的权力,必须成功。”
吴雁泽说“我有三大法宝,一条就是清心寡欲,不吸烟、不喝酒、按时作息;就是淡泊名利,如果说我为了赚钱,很快就完了;第三条就是要艰苦奋斗,天天练,现在我每天都在练,每天一个半到两个小时,踏踏实实地练。”
影片《阿诗玛》中男主角全部唱段应该是由胡松华演唱的。
胡松华,出生于1930年12月13日,男高音歌唱家。北京人。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任华北大学第三文工团演员。1952年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1962~1965年任该团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兼合唱队长。1964年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任独唱,任音乐影片《阿诗玛》中男主角全部唱段。
扩展资料
胡松华那雄奇美妙的歌声征服了所有挑剔的听众。他先后于1963年为中国首部音乐故事影片《阿诗玛》中男主角阿黑录制了全部唱段。
主创人员在云南搜集民歌时,撒尼人聚居的地区十分偏远,当地没有电,剧组也没有干电池,只好请当地的四个大力士抬着一架上百公斤的苏式发电机和一架老式钢丝录音机,一路跟着他们翻山越岭,录制撒尼民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阿诗玛》
《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的原唱是胡松华。
歌手介绍
胡松华(1931年2月~ )男高音歌唱家。北京人。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任华北大学第三文工团演员。1952年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1962~1965年任该团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兼合唱队长。1964年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任独唱,任音乐影片《阿诗玛》中男主角全部唱段。1965年任歌剧《阿依古丽》男主角。1972年任中央乐团独唱演员。他擅长的曲目有《赞歌》、《塔吉克牧人之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歌曲介绍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节录于《雷锋日记》,是雷锋从报上摘记的一首诗,作者为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职工姚晓舟(笔名蕉萍)。作曲家朱践耳将其谱成山歌风味的独唱曲,作为故事片《雷锋》的插曲,由胡松华首唱。
歌词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
母亲只会泪淋淋;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抽敌人。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夺过鞭子揍敌人!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党的光辉照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