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让我们肃然起敬的民族英雄,也出现过不少让我们深恶痛绝的汉奸败类,所谓汉奸败类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从而不惜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被人们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就是这么一类人,却被敌对国当做英雄一般,大肆的宣扬歌颂,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中国的败类汪直。
虽然中国的学者按照他的母姓称为汪直,日本的民间史料都称 他为王直,日本人为了纪念他,甚至在长崎市为他修了一座雕像,雕像中的王直身着中华服饰,一手扶着佩剑,一只手抬起,像是向人们招手。这还不算。2000年日本长崎的十几名日本人,跑到王直的老家黄山市歙县捐资修建了汪直墓,这种行为遭到了两名大学历史老师的强烈反对,直接砸毁了墓碑,这件事在当时的历史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于汪直的是非功过,引发了激烈的讨论,那么在中国人眼里的败类,为何受到日本人如此的尊敬呢?
大家都知道,在明朝年间,日本倭寇就不断侵袭我国沿海地区,虽然都是小规模的小打小闹,真正让日本倭寇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却和中国人的败类汪直有直接关系,我们先来说说王直其人,王直从小就聪明过人,不过他对科举没什么兴趣,家人只好送他去学习经商,王直这个人喜欢做一些铤而走险的事情,来获取丰厚的利润。他所做的事情相当于现代的走私,当时的明朝为了掐断海上的贸易,直接实现禁海政策,于是王直纠结一些地痞流氓和日本浪人,组成了一个走私团队,这个走私团队全部配备了火枪,靠着走私王直的势力越来越大,后来被明朝官府发现,直接派军队去围剿他,王直不得已只好败走日本,在日本领海的一个岛屿上自立为王,对外称为徽王,建立了宋国。

当时的日本倭寇并没有多大势力,何况王直还拥有火枪,日本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很多日本诸藩甚至以王直马首是瞻。史料上记载的“三十六岛只之夷皆其指使”,说的就是王直的当时的实力,王直也让火枪传入了日本,从此日本结束了冷兵器的时代。逐渐具备了能抗衡大明朝的利器。
后来利用强大的火枪装备,日本开始侵略朝鲜,朝鲜不得意只好向大明朝求救,后来相继发生了援朝战争和日本倭寇入侵,对当时的大明朝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日本对当时的火枪做了不少的改进,也为日本的军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一直到近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可以说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这一切的起因,跟王直有脱不开的关系,此人为了一己私利,不管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苦难。在明知日本倭寇不断侵袭明朝领土的时候,王直还不断给日本提供大量的军火,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卖国贼,相当于是把一把匕首借给敌人,然后让敌人来捅伤自己人,实在是可恶至极。就这么一个人人痛恨的无耻败类,结果是被斩首示众,确实大快人心。
小时候的汪直很聪明,而他的聪明体现在了他的行为上。作为封建时代的人,要想有出路唯一的选择就是读书。汪直的脑袋灵,读书应该还是有前途的。可惜汪直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因为他觉得做生意更有意思。不过他做的这个生意却很特殊。他对一般的货物流通不感兴趣,因为他发现了更赚钱的行道,那就是走私。我们知道明朝虽然没有海关收税,却有“片板不准下海”的禁海令。汪直的行为其实就是杀头大罪。不过中国自古就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格言,此时在汪直的眼睛里装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杀头?恐怕还没有想过呢!
汪直的走私经历最早应该是在东南亚开始的,因为那些地方太穷了,汪直的商品都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汪直领略到了走私带来的利润。从这以后,汪直也开始了自己的不归路。在东南亚尝到甜头的汪直并不满意现有的成就,他发现远在离大陆千里之外的日本才是他真正的舞台。于是,汪直放弃了苦心经营的东南亚市场,转而进军日本市场。事实证明汪直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日本他赚到了更多的钱。
史料描写汪直的赫赫威仪“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其建造的巨舰可容纳两千人,甲板上可以驰马往来,而“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就是这样一个海上帝王般的汪直,在明廷却视为“东南祸本”,名列通缉令榜首。
汪直作乱期间,在日本平户定居,从西班牙人手中倒卖枪支,促使正处在战国时期的日本,由冷兵器时代向着热武器过渡,当时日本各个家族兵力大概也就3000左右,而汪直则有多达5000多人的装备精良的武装,对于一个外来者,堪属奇迹。
2000年,日本长崎县福江市的12名日本人在王直原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捐资修建了汪直墓。汪直墓引起了网络和舆论对汪直的功过是非的激烈争论。据报道2005年1月31日晚,两位认为汪直是汉奸的大学教师郭泉、邬伟民砸毁了汪直墓碑。其中的郭泉后因罪而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