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皇帝令妃的名字魏佳氏清高宗孝仪纯皇后 (清乾隆)孝仪纯皇后,乾隆十年入宫,十四年晋为令妃,嘉庆皇帝生母。清高宗孝仪纯皇后魏佳氏(1727-1775年),内管领清泰之女。乾隆十年(1745年)入宫,为贵人。十一月,册封为令嫔。十四年(1749年)晋为令妃。生皇七女、皇十四子永璐及皇九女。二十四年(1759年)又晋为令贵妃。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生皇十五子顒琰(即仁宗),又生皇十六子,夭折。三十年(1765年)晋为令皇贵妃。次年,生皇十七子永璘。乾隆四十年(1775年)卒,年49岁。谥为令懿皇贵妃。葬胜水峪,即裕陵(清东陵)。六十年(1795年)顒琰立为太子,特追封为孝仪皇后。嘉庆四年(1799年)仁宗顒琰亲政,上谥,祔太庙。
清朝后宫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要是想要登上皇后之位,出身必须满足满洲上三旗才可以。清朝却有一个出身在满族社会下阶层的汉皇后,她的身上一直带着传奇的色彩。她,正是我们知道的宠冠后宫的妃子,令妃,也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皇后,孝仪纯皇后。魏氏出生在1727年的九月初九,和乾隆相差了十六岁。她的父亲是属于正黄旗包衣隶属内务府,所以魏氏在刚入宫的时候不像别的妃子从答应算起,而是从宫女做起来。从令皇贵妃去世后,乾隆把她和富察皇后葬在了一起,并且写下了祭奠她的诗句。
我们大概就能知道,富察皇后在的时候,魏氏一直在富察皇后身边伺候,所以魏氏有很多的机会见到皇帝,这也为她后来得宠铺垫了基础。 魏氏是非常聪明的,她知道富察皇后和乾隆情深,所以很快就和富察皇后打成一片,依靠皇后的庇护。乾隆十年的时候,魏氏由宫女变成了魏贵人,直接越过了两个等级。足以看出皇帝对魏氏的宠爱,这场册封也有富察皇后的助力,如果魏氏得宠,对于平衡后宫势力,增强富察皇后的实力很有益处。魏氏没有辜负富察皇后的期望,一年之内就从贵人晋升到了令嫔。“令”字出自《诗经·大雅》。这个字在古代的汉语中是美好和善良的意思,如果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对他人的尊敬的意思,就像令尊,令爱这种。
乾隆给魏氏的赐的字为令,也可以看出令嫔在乾隆心中的美好善良形象,也有对令妃后面富察皇后的尊重。乾隆用这个字表示自己虽然宠幸了令妃心里还是不会忘记对富察皇后的情谊。这时候的魏氏才19岁,已经凭借着乾隆的宠爱还有富察皇后的扶持到了三嫔之首。在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富察皇后有了身孕,乾隆把宠爱转移到了在长春宫照顾富察皇后的令嫔身上,这个地方在历史上也是有一个疑点的,就是在乾隆三十一年之间已经成为令妃的魏氏给乾隆生育了六个孩子,这个生育能力可以说非常旺盛了。
前期因为富察皇后得宠的令嫔却一直都没有子嗣。也也有人推论令嫔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所以在富察皇后还在的时候,她知道皇后长子的离世对皇后打击很大,所以自己如果怀了孩子,会对富察皇后造成伤害,就一直想办法避孕,用这样间接的办法报答富察皇后的恩情。乾隆十三年三月三十一日,富察皇后失去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永琮,伤心欲绝,在东巡路上崩逝。也许是富察皇后在临终前对乾隆有嘱咐,或者是令嫔对富察皇后弟弟用心打动了乾隆。乾隆在富察皇后去世两个月后就晋升成为了令妃。
令妃用了短短三年就从贵人晋升到了妃级,这个速度简直比开挂还要恐怖。在弥补了富察皇后空缺的乌拉那拉氏为乾隆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乾隆也慢慢的从上悲伤的阴霾中慢慢走出来。而在乌拉那拉氏怀孕的时候,令妃接机将皇帝的宠爱全部夺了过来。没有了富察皇后制约的令妃一下子宠冠后宫,先是生下了十四皇子永璐,后来又生下了皇帝的第九个女儿。乾隆二十四年成功晋升成为令贵妃。晋升后又生下了永琰,皇十六子,皇十七子永璘。
令贵妃不仅有强大的生育能力,而且看人也是非常的精准,在清朝的时候避免后宫干政,有一条规定就是皇子不能让亲生母亲抚养,要由其他妃子或者太妃抚养。聪明的令贵妃把永琰交给庆妃,庆妃是一个默默无闻不争不抢的女子,她知道把孩子交给这样的人抚养是不会改变他的本性,后来永琰能够顺利登上皇位,和这个生长环境也很有关。乾隆三十年的时候,南巡时乌拉那拉氏当着皇帝和太后的面断发,惹得皇帝和太后都很愤怒,彻底失宠幽禁,令贵妃晋升为皇贵妃,代理后宫,成为了后宫中真正的掌权人。
乾隆还给魏氏赐姓魏佳氏,入满洲镶黄旗。与已故的富察皇后为同一旗。这个举动也是乾隆把令皇贵妃当成富察皇后的一种念想。令皇贵妃轰轰烈烈,可惜红颜薄命,在乾隆四十年正月的时候,薨逝,年仅四十九岁。乾隆念旧就把她和富察皇后葬在了一起。并且追谥其为令懿皇贵妃。后来经过考古发现,令懿皇贵妃留下的遗物中拥有东珠朝珠,东珠朝珠在清朝是只有皇后才有资格佩戴的,可见令皇贵妃在乾隆的心中其实已经是皇后一般的存在了。在乾隆六十年,乾隆不顾大臣的反对,正式追赠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纯皇后。
魏佳氏在世时虽然没有当过皇后,却享有了皇后拥有的一些待遇和权力。死后也被乾隆一直怀念,自己的孩子顺利继承皇位,成为后来的嘉庆皇帝。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权力中心的女子是满族社会最下等阶级的正黄旗包衣出身呢?可见一个人的出生并不能决定一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令妃是乾隆四十多个有名有姓的妃嫔当中最走运的一个。
令妃本姓魏,生於雍正五年九月九日,乾隆皇帝即位时入宫为贵人。乾隆十年封令嫔,时年19岁,是深宫中比较年轻的一位。乾隆三十年,令妃晋为皇贵妃,位仅次於皇后那拉氏。而在废黜那拉皇后之后, 乾隆皇帝经常临幸令妃,令她在十年内接连为皇帝生了皇十四子永璐、皇十五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皇十六子(未命名)、皇十七子永璘,以及皇七女和皇九女, 所以令妃也是皇帝后妃中诞育子女最多的一位。
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贵妃魏氏薨逝,年49岁,諡 “令懿皇贵妃“。嘉庆皇帝登位后,即追赠令贵妃为孝仪皇后。令妃真是洪福不浅,生前备受乾隆皇帝宠爱, 死后仍有后福。其实,孝仪皇后的父亲清泰就是内务府下一个管领的包衣的头目。从民族成分上讲,她的先人姓魏,属汉族,但后来归满族了。所以她使得嘉庆皇帝和康熙皇帝一样,都具有汉人血统(康熙的母亲姓佟,祖上也是汉人) 。
令妃以贵人身份入宫,又沾有汉人血统, 本没有任何非分之想,也最恪守家法。她断断不会想到她的大儿子后来会袭乘大统,因为在皇上的十七个儿子中, 他排倒数第三名;更令她想不到的是,她的小儿子(皇十七子)庆王的孙子后来竟会与袁世凯沉瀣一气,将晚清的朝政搞得乌烟瘴气的,竟以200万银元出卖了大清267年的江山。
令妃一般指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初九,魏佳氏出生,她比乾隆帝小十六岁。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二十三日魏贵人诏封为嫔;十一月十七日,行令嫔册封礼。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晋封令嫔为令妃,此时距离她晋封为嫔时隔仅三年;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五日,行令妃册封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令妃随驾南巡。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二十日,晋封令妃为令贵妃;十二月十七日,行令贵妃册封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日,令贵妃于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生下乾隆帝皇十五子永琰。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令贵妃随驾南巡。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十五,令贵妃随驾南巡;五月初十日,晋封为皇贵妃;六月十一日,行皇贵妃册封礼。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皇贵妃所生儿子皇十五子永琰被立为皇储,此时永琰年仅十三岁,乾隆帝按照雍正时定下的规矩,将永琰的名字写在诏书上,密封之后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贵妃薨,年四十九岁;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皇贵妃金棺奉安裕陵。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追封皇太子之母令懿皇贵妃魏佳氏为孝仪皇后。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谥号全称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扩展资料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内管领清泰女。事高宗为贵人。封令嫔,累进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仁宗生。三十年,进令皇贵妃。四十年正月丁丑,薨,年四十九。谥曰令懿皇贵妃,葬胜水峪。六十年,仁宗立为皇太子,命册赠孝仪皇后。嘉庆、道光累加谥,曰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恰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后家魏佳氏,本汉军,抬入满洲旗。子四永璐,殇;仁宗;永璘;其一殇,未命名。女二,下嫁拉旺多尔济、札兰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孝仪纯皇后
令妃原为孝仪纯皇后。
孝仪纯皇后(1727-1775),魏佳氏,乾隆帝妃嫔,嘉庆帝生母,内管领、追封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
乾隆十年封魏贵人,同年由魏贵人晋封为令嫔;乾隆十三年,晋封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晋封为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
乾隆三十年晋封为皇贵妃;乾隆三十八年冬,皇贵妃之子皇十五子永琰被乾隆帝秘密立储;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贵妃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入葬裕陵。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追封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魏佳氏于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同日乾隆帝便为皇贵妃上谥号为“令懿皇贵妃”。
令妃魏佳氏,是内管领魏清泰的女儿,原属正黄旗满洲包衣,后被乾隆帝抬入镶黄旗满洲,即“抬旗”。魏佳氏生于雍正五年九月初九,因其隶属内务府,所以应是通过内务府选秀入宫,后来脱颖而出,成为了皇帝的嫔妃。史料中用了个“充”字,因为在后宫中,贵人、常在、答应均属低品级。
令妃魏佳氏容颜秀美,心地善良,很得乾隆帝的喜爱。她在乾隆十年的正月便受封为嫔,此时魏佳氏仅十九岁,便位列三嫔之一(当时乾隆帝嫔位上共有三人,即舒嫔叶赫那拉氏,怡嫔柏氏与令嫔魏佳氏),乾隆帝封其为“令嫔”。
乾隆十三年,令妃魏佳氏被晋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魏佳氏又被晋为令贵妃,乾隆三十年更是一跃成为皇贵妃。此时孝贤皇后已故,皇后那拉氏也因失宠“不废而废”,乾隆帝至此再未立过皇后,魏佳氏从此以皇贵妃之尊统摄六宫之事,代行皇后之责,成为后宫之主达十年之久。
百度百科-孝仪纯皇后
孝仪纯皇后,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令妃,魏氏,死后母家被抬旗入满洲镶黄旗,为魏佳氏。
从多方资料显示,魏氏由包衣身份入宫后,在富察皇后身边学规矩,也有富察的引荐将魏氏推到乾隆面前。
而魏氏从乾隆六年左右入宫,从贵人比较低等的品阶开始晋升,三年时间成为令妃,且未有所出。乾隆二十一年起,魏氏像兔子一样开始持续生娃阶段,十年里七次怀孕,六个孩子,最终长大成人的为二子二女。从生育数量来说,应该是乾隆后妃中第一人。
乾隆三十年南巡时期发生了继后那拉氏断发事件,此事之后三个月令贵妃晋封为皇贵妃。之后开始长达十年的以“皇贵妃”身份执掌后宫的岁月。其实在这里说明一点,当时孝圣宪太后还在,从乾隆对令皇贵妃的一些待遇中可以推断,其实乾隆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弥补魏氏出身对她的影响。
从乾隆的角度来说,他是为国君王,才是为人夫君;在清廷中期虽然有帝王崇尚满汉一家,地位仍有差别,在“皇后”这个不仅仅是国君妻子,更多是一国之母具有政治意味身份的选择上,还是倾向于满洲旗人。
所以,从资料上看出乾隆在特意给魏氏权利,这当中不仅仅是对她的宠爱,对她出身的弥补,还有对未来继承人扶持的考虑。
在乾隆三十八年,他已秘密立储皇十五子永琰为后继之人。
在后庭,只能说魏氏虽位同副后,但有孝圣宪太后的存在,说是一人执掌后庭,不算准确。
曾传乾隆有意立皇贵妃为后,被太后阻挠
在继后断发之后,第二年入宫了一位出身世家,弘毅公府钮钴禄氏的女子,是为顺贵人。她出身满洲镶黄旗,世族大家的女子,与孝圣宪太后有一些亲属关系。其入宫的时间加上她的出身,入宫意图耐人寻味。
有朝鲜使臣曾记录资料,说乾隆曾有意扶持魏氏为第三任皇后,但受到了太后的反对。太后对魏氏出身汉军旗包衣这个身份不满,不能接受其为继任皇后,作为满清帝国的一国之母。
而是举荐出身世家的钮钴禄氏顺贵人为后,顺贵人比乾隆小37岁。
有关令妃的记录,历史上留下的不多,《清史稿-后妃传》之中只留下了寥寥几笔。他对令妃的感情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也许比不上对富察皇后,和其他嫔妃比较,还是恩宠有加的。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内管领清泰女。事高宗为贵人。封令嫔,累进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仁宗生。三十年,进令皇贵妃。四十年正月丁丑,薨,年四十九。谥曰令懿皇贵妃,葬胜水峪。六十年,仁宗立为皇太子,命册赠孝仪皇后。嘉庆、道光累加谥,曰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后家魏氏,本汉军,抬入满洲旗,改魏佳氏。 ”
对于这位令妃的记录,基本没有什么生平的记载,这也符合《清史稿》对后妃的记录风格。有一点是值得玩味的,那就是令妃是在乾隆登基以后入的宫,却在生前就被封为皇贵妃,这是极大的恩宠。乾隆活着的妃子里面,只有纯妃、慧妃被封为皇贵妃,还都是临死之前冲喜给的。像令妃这样做了十年皇贵妃的,唯此一例。
乾隆一生只有两位皇后,除了富察皇后,就是辉发那拉氏皇后,乾隆三十一年死后还被褫夺了皇后的封号,也没有赐给她皇贵妃的谥号。而此后的九年,令妃就是宫中唯一的一名皇贵妃,距离皇后也就只有一步之遥。
而在乾隆四十年,令妃去世以后,此后的二十年里面,乾隆没有册立一位皇贵妃。而在乾隆退位、嘉庆登基以前,乾隆又追封令妃为皇后,算是对这位未来皇帝的生母的最大隆遇。
令妃去世后,乾隆皇帝仍然恋恋不忘,为其作诗,上谥号“令懿皇贵妃”,来表彰令妃母仪天下的仪表和殷勤、孝纯、懿美的品行。
历史上没有关于她名字的记载,只知道姓氏是魏佳氏,生前位至皇贵妃,死后被儿子嘉庆帝追封为皇后,谥号是“孝仪纯皇后”。那个时代都是那样,即便是名留青史的女人,也少有记录名字的。不过有很多小说和影视剧里,给她取的名字。比如:《如懿传》里她叫卫嬿婉,《延禧攻略》里叫魏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