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很多港片,发现有这么几个地方经常那个被黑
1.山东 基本上港片里只要是北方悍匪都是山东人,甚至还有一部电影叫《山东狂人》,山东悍匪一般都叫“山东豹”或“山东汉”,徐锦江经常演这种角色
2.黑龙江 基本上港片里只要是发配就是用去黑龙江吓人,香港人可能认为黑龙江是一个极其偏远艰苦的地方······
3.湖南 一般演大陆黑社会南方的都是湖南帮
4.潮州 黑社会大部分是潮州人
香港早期电影是以国语为主,七十年代就转为粤语直到现在,香港居民百分之九十的祖籍都是珠三角人,都是以粤语为主,香港电影一直都是粤语电影,从来没有什么山东话或其它语言的电影,在国内上影的香港电影全都是配音的,也可以配山东话,所以有些人误会了,以为香港电影除了粤语还有其它语言电影。庚子年间,驻守威海卫英租界的英军招募当地华人组建华勇营。华勇营随英军北上,参与解围东交民巷战斗,后来满清老佛爷服帖,战事中止,华勇营作为作战部队面临解散。由于华勇士卒忠勇,军纪严明,斗志昂扬,颇得雇主赏识,故解散之日遣返一小部分老弱,大部健男被英国当局保留,南下进入香港,成为最早的水陆警务人员。警务人员与底层民众打交道时有蛮横,口碑较差,后期香港电影出现山东口音者,以丑化见多。
天津的城门就是威海人代表大英帝国打下来的,英女王还授勋了,由于威海人老实忠实,所以排到香港从事警察等工作,经常老港片中还能看到有香港警察说威海话!山东人到处攀亲戚,只要是名人富裕就认祖宗,好的都和自己有关,不好的都和自己无关,满嘴仁义道德,实际上一肚子男盗女娼,山东电视台《我是大明星》生动地展示了山东人的光辉行像。
“山东出响马”,响马意思的确是土匪,为什么山东以外的地方土匪就叫土匪?是因为山东土匪骑的马,马脖子上面都挂着铃铛,只要土匪骑马出去打劫,马脖子上的铃铛就会响起来,以此来提醒无关的老百姓赶紧回避,以免误伤。所以响马也是义匪的意思。这也体现了当时山东人的仁义,就算当了土匪也要义字当头。《最佳拍档》里的光头佬原版说的是台山话,配音版变成了山东话,以此类推。香港电影中最多出现的方言包括潮州话、客家话、台山话、上海话、福建话(特指闽南语)。粤语原版几乎不存在山东话。
倒是台湾那边有大部分来自山东的渡台老兵后代,所以很多台湾明星是会山东话的,比如大小S。当时山东人高马大,当时在港的山东藉的警察最多。当时山东人在香港名气很大。所以很多电影都有山东人的口音。包括香港好多巨星祖籍也是山东人。我们看的大部分香港电影按年代算都是香港新浪潮之后的作品,都是香港本土出生的新锐导演,都是台湾配音的版本,台湾很多山东人的,所以里面出现山东口音是很正常的事。而只有6,70年代片子里面出现的北方口音那才是港片自带的,那是因为老一批电影人基本上都是北人南下的,李翰祥,胡金铨是北京出生,张彻是浙江人,就连王晶他老爸王天林也是浙江人,在加上当时台湾可是大票仓,那时候国语片非常盛行。
老港片基本都是台湾人配的音,台湾有不少山东人,出现几句山东话很正常,而且经常能听到对大陆有侮辱性的言语,所以说台湾人真的很可恶,配个音还要带政治目的。直到香港回归后他们才有自己的配音人员。香港电影是49后直接嫁接上海电影的,49年的时候上海电影人大批撤到香港成为香港电影的源头。而在上海电影也好,曲艺也好,山东口音扮演的角色一般是武人、警察、衙役之类的固定角色。所以今天香港电影里山东口音往往也是这类角色,这基本就是延续了旧上海的传统。
之前看过麦嘉一个采访,他有说过原因的,粤语的配音,他的配音配的台山话,虽然他是台山人,他从美国回来的时候不会台山话的,后来学的,因为台山话比较搞笑,比较有趣,也代表着乡下话的意思,因为江门五邑地区比较多华侨,在港澳打拼的也多,会粤语的人都会听得懂一些台山话,配音也只是粤语带着一些台山话的字句,不是整句的正宗的台山话,也是为了让观众看懂意思,然后国语的配音配的山东话,他说全国最搞笑的就是山东话,也是为了搞笑,有趣,其实也是带一点方言口音而已,如果太浓烈,其它地方的人是听不懂的,为的就是增加电影的人文趣味性。
因为那时候大陆的经济落后,体质也不健全。
黑大陆全体。
以前不归我们管。
香港人不喜欢大陆人。不然为什么一直喊我们大陆仔。
他不光丑化湖南人,还丑化离他们一水之隔的整个大陆人,他总以为我们还是处于文革时候,在港片里我们大陆人不是见人就说同志,就是说话的时候总要插几句毛主席语录的改编版,比如说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把我们大陆演艺成一个思想古板,唯里是图的小人,比如说郡星会里面的小坚,赌神2里面的徐锦江演的大陆公安,还有你好,表姐.里面面的个土里土气的表姐.
香港人尤其在回归前对大陆有很大的偏见,香港被英国统治了很长时间,接收的是西方的民主和自由思想,对人权、平等、诚信等等的思维和关注都是西方的。所以港片中对大陆政权和政府(尤其是公安)的描述就是霸道、专权、没人性等……随着香港的回归,和文化、生活的交流融合,现在的港片已经不那么排斥内地,相反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合作。毕竟都是中国人,了解之后始终是一家!
丑化人物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增加与正面主人公的对比度,让影视剧的内容显得更加丰满;另一个是让电视剧的人物描写更有争议,增加收视率与评论数,让作品大卖。
一、增加与正面人物的对比度这是一种在文学方面相当常见的手法,不止在影视方面,文章撰写、彩绘素描等领域都涉及到这种写作手法,因为这种手法的好处就是能够让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反面内容的过度加深起到的就是一个衬托的作用。就好比《甄嬛传》里面的华妃,不知道多少人被她的一些行为和语言气够呛,不能否认的是,在她的对比下,甄嬛等人的善良就更加让人明显,事实上,在古代的深宫之中,哪里会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以男为尊的时代,敢做出那些大逆不道的事情的人相当少,所以很多人物的人设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
二、增加影视剧中人物的争议性例子还是《甄嬛传》的华妃,在微博、短视频、知乎等各大网站上,曾经骂华妃的人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人专门拍一些华妃的段子,可以说当年这部影视剧大火时候,华妃的“气人”程度可以说是相当让人深恶痛绝,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个角色也深入人心,不知多少人因为华妃的角色而变成了甄嬛传这部影视剧的迷妹,甚至在一些线上平台中,因为所站阵营的不同还有过吵架的事情发生,某些剧情所引发的争议直到现在还存在着,所以丑化某个人物或者某批人物早就已经成为影视作品中必不可以少的描述手段。
丰富人物的性格,增加读者或观看者的想象,调动起观众的情绪,这种情绪越激烈,这部剧就越是好剧,不论人物的好坏。
我觉得“港味儿”是一个标签,是一个符号。
在上个世纪,香港一度是亚洲电影的文化中心。那时的香港电影叱诧风云。但现在的香港电影市场多少有些忧伤,失去了那纯纯的港味儿。为什么呢?那要从1997年聊起。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香港经济一落千丈,不只是影视业,其他文化产业也都遭受重创,基本都在90年代画下了句号。
自1997年起,港片票房连续走低。,盗版出现,好莱坞大片儿涌入,东南亚市场流失,给本就脆弱的香港电影业带来打击。与此,大陆经济发展迅速,新兴的电影业十分繁荣,给很多的新人导演机会,大笔资金入驻电影市场,票房也一路高涨。比如2002年现象级合拍片《英雄》上映,收获了内地票房2.5亿。而就在同年上映的,被称为救市之作的《无间道》在香港与内地的总计票房也就6000多万。
香港电影人已经察觉,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逐渐的港片里的内地元素开始增多,合拍片成为主流类型。电影作品里,也开始有不少香港演员,用一口“粤普”在剧中饰演内地人物,真实感大减,非常出戏,不伦不类。就算在香港本地拍片制作,为了迎合大陆市场,也要插入几个内地演员。这种情况下,港味儿能不流失吗?另一方面,港产电影的同质化也造成了我们的审美疲劳,流水线作业,翻拍、跟风、抄袭,越来越烈,香港导演进入内地的合拍片增多,类型的重复,并且无创意,使得港片里的港味变得越来越淡。
曾经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之所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一席之地,是因为细致地刻画了香港精神,是一代港人对于童年的怀念与追忆。
昆汀·塔伦迪诺曾说过“全球有三个地方的电影有足够的后续力,美国、印度、中国香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有独立的明星体系,本土明星人气高,影迷们愿意花钱看电影,看他们钟爱的影星。”
未来,希望港片能继续爆发出足够的后续力。还能让我们找回那久违的“港味儿”。
电影拍摄,原是为了展现史实,现在却是反映当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
,香港人的思维本身就挺西化的,崇尚自由民主,有时候可能还有点看不起共产主义的穷国。丑化越共是正常的,本身意识形态就不在同一条线上。
,哪个政府没有龌龊的事情?越共也不例外(否则当年就不会逼着中国揍它了)。也许这些历史让已经很西化的香港接受不了吧。
因为湖南人去香港打工的挺多,湖南离广东近嘛。香港人总是有点瞧不起大陆人,可是去香港打工的湖南人又偏偏很努力,很多人甚至比他们本地人有出息的多。那些排外的人总是要找点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