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在她心里你是个孤独的人。
心理学一个内心孤独的人,往往具备这4个特征
孤独是一种常态,更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对于孤独这个说法很多人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我们对于外在表现能够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否孤独,孤独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一旦你身边的人有了以下四种特征,那么你的朋友就是极其孤独的人了
1.失去展现自己的欲望
通常来说人活于世总是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的,融入集体是一种对于自己的肯定,孤独的人却会选择一种相反的方式去对待,那便是他们会尽量去减少和外界的接触,甚至在他们眼中那些个展示自己的行为都是可笑的多余的行为,在孤独患者的世界中就从来不需要获得过多认可
2.一般孤独的人都很少表达自己的内心,专注倾听别人的感受
其实很多孤独的人都是很难看出来的,因为他们也是很平常的在和别人往来,别人并不会产生多余的想法,最多就只不过是认为他们稍微内向那么一点,况且那些社交能力超强的人往往会比普通人还要孤独,这可能和他们总是鲜少去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却总是在时刻关注着别人的感受,他们在生活上是不会向朋友亲人去吐槽各种各样的烦心事的,而是选择闷在心中想要通过自己解决一切,不去麻烦任何人
3.生活更加随性
那些个心理寂寞的人的生活总是比正常的人们还要随性,正是因为他们更加能够知道生活的不易,所以他们就不会再像个俗人一样去追求格调,他们只是在意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那样,他们更多追求的是生活中的特立独行的乐趣,他们会比一般人还要难找到合适的伴侣,毕竟找到能够在精神上一起携手的伴侣并不是一件易事
4.言语幽默
那些内心孤独的人反而会比一般人更加幽默风趣,因为它们所承受的高压把他们的心态锻炼出一种很高深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够让他们发现一些新的视角,从而为人们增添一些新的笑料
“有个能陪我聊聊天的人,比看电视吃饭更重要。比如今天天气不错,我就能对他说,天气不错啊。如果天冷了,我就让他添件衣服。可惜这样简单的交流却也无法进行。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人,但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我们总是把聊天想得太正式,好像必须要一个由头,一个话题,抑或是坐下来喝杯茶,,真正让人舒服的聊天,都是不经意的,很自然的,不刻意的。
感情,确实是聊出来的,不可置否。
只不过,好而长久的感情,不仅需要聊天,还需要见面,需要陪伴和懂得。
,如果连聊天都没有,那见面不过是干瞪眼,陪伴只是空谈,懂得更是瞎扯。
其实,两个人之间的聊天,就是交换彼此心情,告诉对方自己需求的过程。更是倾诉和被了解的渠道。
主动找你聊天,说明他有想了解你的意愿,也有主动关心你的想法。
感情,若是不聊,就淡了。
一直喜欢美好而长久的东西,一直希望文字能治愈孤独,如果我的文字曾感动你,请点上方的关注,一起走下去哦~
全球有70所亿人,所以相遇本身是极小概率的事件;可比这更小概率的事件是人和人之间不仅仅是一面之缘,而是产生了更加亲密的关系,有了最真诚的感情。
每个人每天都处在巨大的关系网中,这个关系网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交关系网,这个关系网是为了维持工作、同事、合作等利益关系的;还有一种是亲密关系网,是为了满足陪伴、信任、快乐的情感需求的。
都说真情无价,但好像正因为无价,很多人却不知道该如何珍惜;导致很多现代人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本末倒置,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微信社交关系上,疲于奔命,得不偿失。
而那些最珍贵的、最真诚的、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却常常被忽略;也许是因为经营社交关系已经用尽了心力,也许是因为心里认为彼此关系很好,所以不需要常联系来特意经营。
但其实,任何一种关系都可能渐行渐远,好的感情就是需要常联系。
世界上最悲哀的就是当一个人春风得意时,无暇孝顺父母、联系朋友、照顾爱人;失败落魄时才发现,所谓的来日方长都是假话,剩下的只有人走茶凉。
是人心,就都会冷。任何一种感情,想要长久,都需要常联系。
有人计算过一个成年人从18岁上大学离家以后,能见到父母的次数。如果每年回家两次,每次和父母相处一周;一年就是14天。
假设父母22岁有了他,而父母正常寿命到80岁。 从他离家求学算起,一共有40年,每年14天,也不过只有短短的560天,不到两年的时间而已。
所以比起父母年幼时对我们的朝夕陪伴,手把手的抚养我们成人;我们人生中的40年里,只有那么短暂的560天能够用来陪伴父母。
而这其中还要除去人虽然回了家,但时间和精力却放在工作、娱乐上,甚至一回家就抱着手机玩,都不愿陪父母聊聊天的情况。
毕淑敏在小说《孝心无价》中说过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是怎样的缘分才使原本陌生的灵魂有了血浓于水的亲子关系;有些人如果相聚时都无法互相珍惜;那么分别恐怕是迟早的事。
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不打招呼就抛弃我们的不仅仅是时代,更有可能是亲人的离开,“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世间最大的痛。
而那些以忙碌为借口,三过家门而不入,甚至两个电话都不打的儿女,总有天会明白,有些人的离去从来无法阻挡,只能珍惜。
有句话说的好
世间有两种痛,一种是永远得不到的,另一种是失去再也回不来的。
不要等到那张笑脸变成了黑白照片,才悔不当初;最好的亲情就是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
论及友情,很多人认为真正的友情是在心里的,不常联系也能万古长存,然后事实并非如此。
时间,是最好的杀手,在我们还没来得及缅怀过去的时候,故人便已走散。
一次,陈志朋在节目中回应苏有朋的约饭,说了这么一句话
礼貌上大家都得回应。
30年前,小虎队红遍大江南北,他们是同事,更是一路扶持的兄弟。
可以说形影不离,同吃同住,无话不说;那时候彼此也一定以为此后半生都是最好的朋友,任何时候都不会生疏。没想到如今吃个饭都需要礼貌的回应。
想起曾经抄过的一句话
别嫌弃我幼稚,我跟不熟的人才用脑子。
其实友情何尝不是如此,能跟你没大没小,口无遮拦的聊天的人一定是你的好朋友;而那些需要礼貌对待的人,只是不熟而已。
岁月无情,曾经一起毫无顾忌吃小龙虾的人可能变成点头之交,或者点赞之交,很多都是因为联系的太少。
因为朋友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语言和分享形式上的,不联系不交流,两个人之间的共同语言就会越来越少。友情也就开始变成了空中楼阁,名存实亡。
一个独自在异乡闯荡的年轻人满腹心事,却不知道向谁倾诉;她说,平时不觉得自己没有朋友,但难过的时候才发现不知该找谁诉说。
因为老朋友不知道新故事,新朋友不知道老习惯。
说到底,还是因为老朋友联系太少,所以才不知道新故事,想要开口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所以哪有什么坚不可摧的友情,留存于心里的是美好的愿望,任何一种感情,想要不生疏,一定要常联系。
爱情自不必说,已经有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爱情是最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经营的感情。
始终记得那句话,虽然残酷却是事实
那些腾不来时间爱护恋人的人,总要腾出时间来分手;那些腾不出时间经营婚姻的人,总要腾出时间来离婚。
人生在世,遇见的人无可计数,但真正能陪伴自己的,对自己好的人却屈指可数。
父母是生养之人,理应回报;朋友是同行之人,理应扶持;伴侣是相伴之人,理应照料。不要让这些珍贵的人轻易离开,不要为了世俗的事情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好的感情,就是常联系;你的故事我都知道。
其实“”有空一起吃饭“”这句话本身就是我们平时交流的一句客套话来的。他们两个人曾经都是小虎队的成员,而且又合作了还珠格格,相识这么多年了,也许友谊的情深真的不像外界说的那么冷淡吧,毕竟现在大家提起小虎队,也都会一一关心到各个成员的情况,所以陈志朋的回应也有可能是误传。
陈志朋这几年出现在大家面前,很多时候是因为他夸张的服饰或者在时装周的比较异类的穿搭。这也是人家的喜好,可能他就是比较喜欢这种特别一点的搭配,也许是跟大众的审美不一样,但这也是人家的自由,不能因为人家的审美跟你不一样,你不接受就一定要去抨击别人的喜好。
苏有朋在节目中中的高情商一直被大家赞赏,而且也蛮有梗的,所以上了综艺节目以来,人气也是一直有在上升。在娱乐圈这个新人更新换代这么快的时代里,还能有这样的话题热搜也是挺难得的。再说了,他曾经也是小虎队的一员,经常被提到队员,肯定也是少不了的,毕竟都这么多年了。
如果说他们私底下真的很少联系了,其实也是有可能的。就像我们朋友之间,可能有段时间真的是感情很好,如果中间因为某些原因少了联系,那么关系也会慢慢变淡的,无可奈何,但也真的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可能是因为生活环境或者工作环境变了,生活圈也会变的。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长大了以后,心会不会变?心是一定会变的。人在长大,对世界的看法也会越来越清楚。和两个人可能会分开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于是对世界的看法产生了分歧。是两个人的许多习惯,还是一样的,还会继续在一起的可能性很大。也有可能因为环境不一样了,想法也就不一样了,两个人只能留下美好的回忆了
说到偶像组合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小虎队。小虎队由吴奇隆、陈志朋和苏有朋组成。吴奇隆1970年出生,陈志朋1971年出生苏有朋1973年出生。,按年龄顺序吴奇隆是大哥,陈志鹏是二哥,苏有朋是三哥。小虎队当时很受欢迎,他们的专辑《逍遥游》和《爱》销量超过1500万张演唱会也爆火。当时,小虎队三人组的人气与TFBOYS三人组的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相差无几。
近日,小虎队成员苏有朋亮相节目回忆当时的日子,自己因为年纪最小,吴奇隆和陈志朋对他的帮助非常大,一直非常感谢大哥二哥的关照,小虎队30周年纪念日,所以是时候和两位哥哥约一顿饭了。
苏有朋打电话给两兄弟约好日子后,大哥吴奇隆发帖说“我们说好请你吃饭。我和志朋一起等你!”吴奇隆也对苏有朋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你的努力。”从这句话中,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了兄弟之间的感情。他们互相帮助一起长大,所以我们认识了他们。
苏有朋看到大哥吴奇隆的回应,立刻回应“到我家来,我来做饭!”苏有朋也借此机会表达了对两兄弟的情谊,兄弟一辈子我们是一支团结的小老虎队。苏有朋和吴奇隆约好吃饭成功,并宣布兄弟俩感情很铁,但一直没见陈志朋说,这次我们也希望陈志朋出个状态。
不料,陈志朋当晚也在博客上发表了回应,但他的话有点出乎意料。陈志朋写道“兄弟会,太感人了!别抱着我,让我哭一会儿。”为什么陈志朋这段话让人惊讶?其中原因就在于此,原本兄弟三人在一起约吃饭,应该是“兄弟在一起”,而陈志鹏所说的是“兄弟会”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以前兄弟之间的感情是不是有过矛盾。
然后从苏有朋和吴奇隆之间的互动内容来看,苏有朋还特别强调了“小虎队团结”这句话,然后把这句话和陈志鹏的“兄弟会”放在一起听起来有点尴尬,似乎让人觉得自己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1997年小虎队因吴奇隆服兵役而解散。他们直到2010年才在一起,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在一起过。不过,如果他们这次想再聚一聚就必须公开表态。对此,您如何看待三人现在的感情呢
小虎队虽然已经解散很多年了,大众对他们的发展动态却仍是极为关注着的。如今陈志朋再谈小虎队我觉得主要是年岁渐长,经历的事多了,对曾经也更有感触,所以应该属于真情流露了。
其实解散后,三人的发展真的大相径庭也难免令人唏嘘不已。曾经的“霹雳虎”吴奇隆通过大热穿越剧《步步惊心》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还找到了真命天女刘诗诗。现在几乎转战幕后,但事业家庭都发展的很好。而“乖乖虎”苏有朋解散后做了一阵子演员,后来又做了《左耳》导演,近两年还参加湖南卫视的真人秀《中餐厅》录制,和老朋友赵薇舒淇,与当红小鲜肉王俊凯,白敬亭一起搭档,除了婚姻问题没有着落,其他都发展得不错。而对比下来,陈志朋好像就成了那个最不火,混的最差的一个存在。
我觉得根本不能靠火不火来定量他是不是混的最惨的。早在十年前就有主持人问陈志朋有没有觉得自己是最不火得那个,当时令陈志朋非常生气,可是还青涩的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而现在在被问到同样问题,他得回应是直截了当的那你滚吧。因为记者也不尊重他,所以他也不会尊重记者。从这点来看,岁月已经让陈志朋更成熟,有自己的态度了。
近日,陈志朋接受专访时,谈到了今年年初苏有朋参加《创造营2019》时说起的小虎队约饭话题,当时陈志朋也发了微博,并写道,有时间三个人要重聚。但在这次访谈中,陈志朋却说他们三人其实私下很少有联系,也没有群聊,之所以自己会参与转发,是很担心网友说他不合群,只是在做一件礼貌的事情。难道不觉得回复的很耿直嘛?小虎队三人的发展一直被关注和比较,说到底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窥探心理。就像陈志朋参加专访也一定会问到小虎队其他两位成员,这也不是他能决定的事情。
他们之间的兄弟情一直都很淡,从陈志朋的访谈里可以听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连朋友都不如。还记得苏有朋约饭那次吗,在微博上呼重聚,陈志朋也做了回应,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幌子,苏有朋只是说说,陈志朋只是礼貌回应而已。
之前苏有朋在上综艺节目时,提出要约昔日的小虎队伙伴一起吃饭聚会,这消息让很多小虎队粉丝激动,在4月7日的中午时候,吴奇隆就在微博上正面回应到苏有朋的邀约,“我跟志朋等你”吴奇隆回到,在当天下午,陈志朋也回应这次邀约,调侃到“别光说不练,赶紧约起来”,傍晚时候,他又发微博表示“兄弟相认,太感人!”,也不知道这是怎么的心情打出来的。
小虎队在八、九十年代时,这个组合在华语流行乐坛风靡一时,小虎队也是很多七零、八零人的青春记忆,他们的歌曲有很多首都是经典歌曲,几乎人人都会唱,比如:《逍遥游》、《爱》、《蝴蝶飞呀》、《放心去飞》等都影响了那一时期的年轻人,但这个组合在1997年就解散,解散后,三位小虎队的成员也就各奔东西,各自发展,从此就很少在舞台上合体表演了。
从他们这个组合在1997年解散以后,至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小虎队却只是相聚过三次而已,小虎队晃眼间已经解散了22年的时间了,想当年小虎队一出道就在亚洲崭露头角,出道以后他们开了20多场演唱会,每一场都创下了爆满的纪录,仅《逍遥游》和《爱》两张专辑销量就近1500万张,可想而知小虎队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强。
虽然现在他们的发展方向不同了,年少时他们共同进退过,一起唱歌练习,虽然至今三人各自忙各自的,联系也渐渐少了,兄弟情依然在,作为小虎队的粉丝,真希望他们还能一起站在舞台上。
陈志朋在访谈中坦诚这不过是一种礼貌的回应,的确,成年人的友谊,更多的是礼貌,缺失的是知心的交流,很多的友谊,都会因为一句话而覆灭。友谊之舟不仅是说翻就翻,即使你认为它坚固无比时,它可能也已经在未知的角落打破了外壳,让你措手不及。
在人与人之间的所有亲密关系中,友谊似乎是最脆弱的。与其他没有选择的亲属关系不同,友谊是自愿选择的结果。它也不同于其他自愿选择的关系,例如爱情,友谊相对缺乏严格的承诺感和约束力。
结果,无论是在友谊的开始还是结束时,“选择”似乎都更容易做出,并且更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例如,我们有可能因移居到不同地方而被迫疏远或失去老朋友。这可能与两种失望有关,一种与他人有关,另一种与自己有关。
在交朋友时,人们非常重视“在彼此面前诚实”,“对方值得信赖和可靠”,“双方的价值观相称”,这些选项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换句话说,人们认为找到其中的许多人是不现实的,与孤独相处(我们对他人的失望)比有很多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在身边更好。
或者,人们有时会主动寻求孤独感,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内在的“自我攻击”动机所致,他们从具有强烈羞耻感的人们身上通过惩罚来寻求发现孤独感,利用孤独感来确认自己“不值得”的内在思想。我们积极寻求孤独,否则我们可能会感到失望。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使自己和生活得到发展,而不是互相讨好。有时候享受孤独也是一种选择,那些脆弱的友情关系,其实都是可有可无,只要能够看破,不如及早脱身。
肯定的,能好好的爱一个人是一种幸福。
一直喜欢美好而长久的东西,一直希望文字能治愈孤独,如果我的文字曾感动你,请点上方的关注,一起走下去哦~
全球有70所亿人,所以相遇本身是极小概率的事件;可比这更小概率的事件是人和人之间不仅仅是一面之缘,而是产生了更加亲密的关系,有了最真诚的感情。
每个人每天都处在巨大的关系网中,这个关系网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交关系网,这个关系网是为了维持工作、同事、合作等利益关系的;还有一种是亲密关系网,是为了满足陪伴、信任、快乐的情感需求的。
都说真情无价,但好像正因为无价,很多人却不知道该如何珍惜;导致很多现代人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本末倒置,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微信社交关系上,疲于奔命,得不偿失。
而那些最珍贵的、最真诚的、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却常常被忽略;也许是因为经营社交关系已经用尽了心力,也许是因为心里认为彼此关系很好,所以不需要常联系来特意经营。
但其实,任何一种关系都可能渐行渐远,好的感情就是需要常联系。
世界上最悲哀的就是当一个人春风得意时,无暇孝顺父母、联系朋友、照顾爱人;失败落魄时才发现,所谓的来日方长都是假话,剩下的只有人走茶凉。
是人心,就都会冷。任何一种感情,想要长久,都需要常联系。
有人计算过一个成年人从18岁上大学离家以后,能见到父母的次数。如果每年回家两次,每次和父母相处一周;一年就是14天。
假设父母22岁有了他,而父母正常寿命到80岁。 从他离家求学算起,一共有40年,每年14天,也不过只有短短的560天,不到两年的时间而已。
所以比起父母年幼时对我们的朝夕陪伴,手把手的抚养我们成人;我们人生中的40年里,只有那么短暂的560天能够用来陪伴父母。
而这其中还要除去人虽然回了家,但时间和精力却放在工作、娱乐上,甚至一回家就抱着手机玩,都不愿陪父母聊聊天的情况。
毕淑敏在小说《孝心无价》中说过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是怎样的缘分才使原本陌生的灵魂有了血浓于水的亲子关系;有些人如果相聚时都无法互相珍惜;那么分别恐怕是迟早的事。
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不打招呼就抛弃我们的不仅仅是时代,更有可能是亲人的离开,“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世间最大的痛。
而那些以忙碌为借口,三过家门而不入,甚至两个电话都不打的儿女,总有天会明白,有些人的离去从来无法阻挡,只能珍惜。
有句话说的好
世间有两种痛,一种是永远得不到的,另一种是失去再也回不来的。
不要等到那张笑脸变成了黑白照片,才悔不当初;最好的亲情就是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
论及友情,很多人认为真正的友情是在心里的,不常联系也能万古长存,然后事实并非如此。
时间,是最好的杀手,在我们还没来得及缅怀过去的时候,故人便已走散。
一次,陈志朋在节目中回应苏有朋的约饭,说了这么一句话
礼貌上大家都得回应。
30年前,小虎队红遍大江南北,他们是同事,更是一路扶持的兄弟。
可以说形影不离,同吃同住,无话不说;那时候彼此也一定以为此后半生都是最好的朋友,任何时候都不会生疏。没想到如今吃个饭都需要礼貌的回应。
想起曾经抄过的一句话
别嫌弃我幼稚,我跟不熟的人才用脑子。
其实友情何尝不是如此,能跟你没大没小,口无遮拦的聊天的人一定是你的好朋友;而那些需要礼貌对待的人,只是不熟而已。
岁月无情,曾经一起毫无顾忌吃小龙虾的人可能变成点头之交,或者点赞之交,很多都是因为联系的太少。
因为朋友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语言和分享形式上的,不联系不交流,两个人之间的共同语言就会越来越少。友情也就开始变成了空中楼阁,名存实亡。
一个独自在异乡闯荡的年轻人满腹心事,却不知道向谁倾诉;她说,平时不觉得自己没有朋友,但难过的时候才发现不知该找谁诉说。
因为老朋友不知道新故事,新朋友不知道老习惯。
说到底,还是因为老朋友联系太少,所以才不知道新故事,想要开口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所以哪有什么坚不可摧的友情,留存于心里的是美好的愿望,任何一种感情,想要不生疏,一定要常联系。
爱情自不必说,已经有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爱情是最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经营的感情。
始终记得那句话,虽然残酷却是事实
那些腾不来时间爱护恋人的人,总要腾出时间来分手;那些腾不出时间经营婚姻的人,总要腾出时间来离婚。
人生在世,遇见的人无可计数,但真正能陪伴自己的,对自己好的人却屈指可数。
父母是生养之人,理应回报;朋友是同行之人,理应扶持;伴侣是相伴之人,理应照料。不要让这些珍贵的人轻易离开,不要为了世俗的事情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好的感情,就是常联系;你的故事我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