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初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为三种人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功臣有姜尚,封齐,造父等。
王族伯禽,封鲁;叔虞,(成王弟)封晋;周章,封吴;召公奭,封燕;康叔,封卫等。
古代帝王后代微子(殷商后代),封宋;妫满(舜的后代)封陈等。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9-28
和分封制有关的三个人物分别是谁
周初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为三种人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功臣有姜尚,封齐,造父等。王族伯禽,封鲁;叔虞,(成王弟)封晋;周章,封吴;召公奭,封燕;康叔,封卫等。古代帝王后代微子(殷商后代),封宋;妫满(舜的后代)封陈等。
这三个人分别是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章邯为封为雍王,建都在废丘,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兴平城南这一带。司马欣是塞王,建都在栎阳,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富平东南一带。董翳是翟王,建都在高奴,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延安一带。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人的封地,都在陕西境内。项羽分封的三王,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钳制汉王刘邦。
评论收起
汉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西入关中灭秦后,尊楚王熊心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代为分封天下,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那么,这十八路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诸侯王,都有哪些作为,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
注秦朝及汉初采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
1、汉王刘邦建立西汉,最终病逝。 刘邦生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或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沛县丰邑人,虽出身农家却不事生产,为人豁达大度,早年曾与信陵君门客张耳交好,秦国统一天下后,出任泗水亭长。后因私自释放徒役,流亡于芒砀山,陈胜吴广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起兵响应,后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刘邦率军进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鸿门宴”后受封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地区。后听从韩信建议,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杀回关中,遂与项羽争夺天下,击败项羽之后,于汉五年(前202年)称帝于汜水北岸,建立西汉王朝,称帝后,刘邦在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在恢复国力的,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等异姓诸侯王,最终于汉十二年(前195年)四月病逝,享年六十二岁(另说五十三岁)。
2、雍王章邯被刘邦所灭,自尽而亡。 秦二世时担任少府,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叛军攻入关中,章邯建议赦免骊山刑徒,派他们去迎击叛军,并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率领骊山刑徒击败叛军,多次击败陈胜、魏咎、田儋、项梁等义军,后在“巨鹿之战”中战败并投降项羽,后随项羽入关,获封雍王。
项羽分封章邯、司马欣、董翳,本是希望他们能够守住关中,将刘邦困死在蜀地和汉中。汉元年(前206年),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重新杀回关中,章邯仓促迎战惨遭战败,被迫退守废丘,在汉军的围攻之下,章邯于汉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杀。
3、塞王司马欣被刘邦所灭,自刎于汜水。 曾为栎阳狱吏,秦末时期获封长史,率军随章邯作战,“巨鹿之战”中曾返回咸阳求援,失败后劝章邯投降项羽,并随项羽入关。秦亡之后,项羽大封天下,司马欣获封塞王,建都栎阳,管辖关中东部。
刘邦重入关中后,司马欣兵败投降,汉二年(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战败,司马欣再度叛汉降楚。汉三年(前204年)十月,与刘邦在前线对峙的项羽,因为粮道被断,被迫回军攻击项梁,留曹咎、司马欣等驻守成皋,曹咎被刘邦激怒出兵攻打刘邦,兵败于汜水,司马欣自刎而死。由于司马欣反复无常,刘邦对其极为恼恨,在其自尽之后,将其尸首带回栎阳斩首。
4、翟王董翳被刘邦所灭,自刎于汜水。 秦末担任都尉,后奉命随章邯与起义军作战,“巨鹿之战”后与章邯一起投降项羽,后随项羽入关,获封翟王,建都高奴(今陕西延长县),管辖关中北部。
汉二年(前205年),刘邦重新杀入关中,翟王董翳兵败后投降刘邦。董翳应该与司马欣一样,在“彭城之战”后又转投项羽,后在汉三年(前204年)的“成皋之战”中,随曹咎作战的董翳由于兵败,与曹咎、司马欣一起自刎于汜水。
5、西魏王魏豹两度投降刘邦,后被周珂所杀。 魏豹原为魏国公子,魏国被灭后流落民间。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魏豹与兄长魏咎投奔陈胜,后陈胜派周市攻陷魏地,封魏咎为魏王。章邯击败陈胜后,魏咎自尽,魏豹转投楚王熊心,又率兵攻占魏地二十余城,因而获封魏王,后随项羽西入关中。汉元年(前206年),项羽大封诸侯时为了腾地方,将魏豹迁徙至河东郡,号“西魏王”。
汉二年(前205年)三月,重新一统三秦的刘邦出关攻楚,魏豹见刘邦势大,遂转投刘邦,并与刘邦一起参加“彭城之战”。刘邦兵败之后,魏豹认为刘邦必败,遂以探亲为由返回封地叛汉自立。同年秋,为防止两线作战,刘邦派韩信、曹参、灌婴等攻打魏地,魏豹兵败投降,后与御史大夫周珂一起驻守荥阳。汉三年(前204年)八月,楚军围攻荥阳,周珂以“反国之王,难与共守”为由,杀死魏豹。
6、河南王申阳转投刘邦,下落未见于史料。 申阳原为张耳宠臣,随张耳一起拥立赵王赵歇。“巨鹿之战”后,申阳率军攻陷河南地区(今洛阳一带),在迎接项羽南下后,随其一起西入关中。项羽大封天下时,将韩地分为河南、韩两部分,申阳获封河南王,建都洛阳。
汉二年(前205年),一统三秦的刘邦率军东出,河南王申阳转投刘邦,此后事迹不见于史料。
7、韩王韩成项羽不许归国,后被项羽所杀。 韩成乃韩国宗室后裔,秦末反秦势力并起,各国先后自立为王,唯独韩国无王,在张良的劝说之下,项梁遂立韩成为韩王,后韩成虽然率军夺取了几座城邑,但因自身实力太弱,不久又被秦军击败,只得率军在颍川一带游击作战。项羽大封天下时,将韩地一分为二,韩成获封韩王。
诸侯受封完毕后各自归国,但项羽却以“(韩)成无军功”、“(张)良从汉王”为由,不许韩成归国,将其带回了彭城,并废为侯。汉元年(前206年),得知刘邦重入关中,项羽将韩成杀死,改立郑昌为韩王,让其西拒刘邦。
8、殷王司马卬战败投降刘邦,死于彭城之战。 秦末时期,司马卬曾为陈胜麾下武信君武臣部将,曾随武臣率军攻略赵地。“巨鹿之战”前后,司马卬率兵平定河内地区,后随项羽西入关中。秦亡之后,项羽大封天下,项羽将魏地分为西魏、殷两国,司马卬获封殷王。
在刘邦攻掠关中地区时,司马卬先主动反楚,被陈平(此时在项羽麾下)打败后又降楚,不久又被刘邦击败俘虏,遂于汉二年(前205年)三月前后投降了刘邦,并随刘邦参加“彭城之战”,并在此战中身死。
9、代王赵歇被韩信攻灭,兵败被杀。 原为战国时赵国贵族,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赵王武臣被杀之后,张耳、陈馀拥立赵歇为赵王,“巨鹿之战”中被围困于邯郸。项羽大封天下时,将赵地分为代和常山两国,赵歇被改封为代王,张耳则获封常山王。
汉二年(前205年),陈馀率兵杀回赵地,常山王张耳战败转投刘邦,陈馀重新迎立赵歇为赵王,迁至信都,赵歇则封陈馀为代王。汉三年(前205年)十月,韩信击败西魏王魏豹后,于“井陉之战”中大败赵王歇和陈馀联军,随之攻入赵地,陈馀兵败被杀后,赵王歇逃回信都,刘邦派靳歙、周緤北上攻打,赵歇兵败被杀。
10、常山王张耳转投刘邦,西汉初病逝。 原为信陵君门客,曾任外黄令,早年便与刘邦交好。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耳转投陈胜,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八月随武臣攻略赵地,并劝武臣自立赵王,武臣被杀之后,又拥立赵歇为王。在“邯郸之战”中与陈馀反目,后接收陈馀兵权,并随项羽入关,后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建都信都。
汉三年(前205年)十月,陈馀向田荣借兵杀回赵地,张耳战败转投刘邦。汉四年(前204年)十月,张耳与韩信一起杀回赵地,平定赵地后被刘邦封为赵王。汉五年(前202年)七月,张耳病逝。
11、九江王英布彭城之战后转投刘邦,汉初反叛被侄子诱杀。 早年犯罪遭受黥刑,故也称黥布,曾为骊山刑徒。秦末天下大乱之际,英布随番县令吴芮反秦,并娶了吴芮女儿。后来,英布率兵追随项梁作战,项梁死后又归入项羽麾下,因在灭秦战争中屡立战功,项羽大封天下时,将其封为九江王。
汉元年(前206年)八月,英布奉项羽之命杀死义帝熊心。齐地田荣叛乱之际,项羽曾向英布征调军队平叛,英布称病不往,只派了几千人应征。“彭城之战”中,英布再度称病不往,后被刘邦使者随何策反,在被项羽部将龙且击败后,英布转投刘邦。“垓下之战”前,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并命其率兵自九江合攻项羽。
汉十一年(前196年),由于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先后被杀,心中恐惧的英布开始暗中布置,后因部下告密被迫起兵谋反,但旋即被刘邦击败,后被侄子(即吴芮之孙)诱杀。
12、衡山王吴芮转投刘邦,汉初病逝。 吴芮是秦末时期的百越领袖,曾任番县县令,乃是秦末时期第一个响应农民起义的秦吏,曾出兵横扫扫赣、湘、桂一带,并支持项羽在楚地作战。项羽大封天下时,封其为衡山王。
“楚汉争霸”中,吴芮在洞庭湖一带巡视时,结识好友张良,后在张良劝说下改拥刘邦,并在项羽兵败自杀后,拥立刘邦称帝,刘邦则封其为长沙王,且将赵佗拥有的南海、桂林、象郡也封给了他。汉七年(前201年)冬,吴芮病逝。
13、临江王共敖奉命追杀义帝,楚汉争霸时病逝。 秦末时期,曾任楚王熊心的柱国,奉命攻打南郡地区。项羽分封天下时,因共敖攻打南郡有功,封其为临江王。
汉元年(前206年),共敖曾奉项羽之命,追杀义帝熊心。汉三年(前204年)七月,临江王共敖去世,其子共尉承袭其王位。在项羽兵败身亡之后,临江国被刘邦回军攻灭。
14、辽东王韩广因不愿迁往辽东,被燕王臧荼所杀。 原为战国末期赵国上谷小吏,秦末天下大乱之时,曾跟随武臣攻略赵地,后奉武臣之命安抚燕地,结果韩广被燕地贵族拥立为燕王。“巨鹿之战”时,韩广派将领臧荼救赵,项羽分封天下时,改封韩广为辽东王,反而将其部将臧荼封为燕王。
汉元年(前206年),各诸侯王返回封地,韩广因不愿迁往辽东地区,与臧荼发生火并,结果被臧荼所杀。
15、燕王臧荼拥立刘邦称帝,后因谋反兵败被杀。 臧荼本为战国末期燕国旧将,秦末天下大乱时,归附燕王韩广。“巨鹿之战”时,奉命率兵救援赵国,后拥立项羽为诸侯盟主,并随其西入关中,项羽分封天下时,获封燕王。
汉元年(206年),与辽东王韩广发生火并,杀死韩广后吞并辽东。汉四年(前204年),韩信击杀代王陈馀、平定赵地后,听从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送信给燕王臧荼,臧荼遂转投刘邦。汉五年(前202年),项羽乌江自刎后,臧荼拥立刘邦称帝,后因刘邦大肆捕杀项羽旧部,臧荼恐惧之下起兵反叛,最终兵败被杀。
16、胶东王田市被叔叔田荣所杀。 本为齐国贵族之后,秦末时期其父田儋起兵反秦,田儋被章邯击杀后,齐人拥立齐王建的弟弟田假为王,田儋的弟弟田荣则起兵将田假轰走,改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项羽分封天下时,将齐地一分为三,田市被改封为胶东王。
汉元年(前206年),各诸侯王归国后,田荣不服对田市的改封,遂要求田市不要离开临淄前往胶东就封。,田市因为害怕项羽怪罪,还是悄悄跑到了胶东。同年六月,田荣率兵追至胶东,杀死田市后,自立为齐王。
17、齐王田都被田荣赶跑,下落未见于史料。 本为田儋、田荣的副将。当初,田假被田荣击败后,逃走投入楚国,田荣要求交出田假,楚国对此置之不理,田荣并未跟随项羽入关,但副将田都却背叛田荣,跟随项羽入关,后获封齐王。
汉元年(前206年)五月,不服项羽分封的田荣起兵反叛,率兵攻打田都,田都败逃西楚,此后事迹不见于史料。
18、济北王田安被田荣所杀。 田安乃是齐国一位君主齐王建的孙子,秦末天下大乱之际,田安也笼络了一些兵马。“巨鹿之战”时,田安率兵攻下济北数城,并率部投奔项羽,随其西入关中。项羽分封天下时,田安获封济北王。汉元年(前206年),田荣返回封地后,田荣率兵攻打田安,田安兵败被杀。
如上所述,这十八路诸侯王虽然割据一方、拥兵自重,但除了汉王刘邦、常山王张耳、衡山王吴芮等少数诸侯王之外,其余下场大多不好。
这事是秦军主帅章邯默许的。
在史记的内容中已知事件的起因
1、因为诸侯联军的士兵是起义农民,许多以前被秦朝征去做徭役,做徭役的时候秦军士兵经常毒打他们。
2、于是章邯带二十多万秦军士兵投降,诸侯联军的士兵就像奴隶一样使唤他们。
3、这些被侮辱的秦军士兵中,有很多人在私下议论,章邯骗他们投降了诸侯联军,如果能入关灭秦那还好,如果不能,他们就要成为俘虏退回关东,秦王子婴的朝廷也会杀掉他们的父母妻儿。
有些诸侯联军将领听到这些言论,汇报给了诸侯上将军项羽。
项羽召集英布、蒲将军商议得出结论
这些秦军有哗变的念头,秦军人多,一旦入关之后发生兵变,事情就很危险,不如杀掉他们,只带章邯、司马欣、董翳一起入关。
于是数万楚军连夜坑杀二十多万秦军。
那么楚军是这么完成这个伟大的工程,很明显不可能,这项工作比白起长平之战坑杀二十多万赵军降卒要难得多。
白起是兵力多于赵军,赵军断粮一个多月,全军已经没有战斗力,赵军主帅赵括阵亡。
楚军面对的是将近五倍的秦军,还是有完整战斗力的秦军,秦军主帅章邯还在。
楚军敢坑杀二十多万秦军,章邯怎么保证楚军不会杀他呢?
在史记的记载得知,秦军要哗变,楚军坑杀的事件是有的,全部坑杀不现实。
可以得出结论
太史公司马迁在这里用了夸大,与记载战争的人数号称百万是用法是一样的。
秦军要哗变,在秦军主帅章邯的默许下,楚军坑杀了那一部分要哗变的秦军,没有哗变的秦军还活着,没有被坑杀。
否则入关的诸侯联军不可能达到四十万,已知跟随项羽入关的有数万楚军,巨鹿城中被围的数量不明的赵军,燕军将领臧荼带领的部分燕军,齐将田都、田安少量齐军。
要达到四十万诸侯联军,赵军的数量至少需要三十万,三十万赵军被围巨鹿城,粮草怎么解决,所以这个很明显是不可能的。
若二十多万秦军全部坑杀,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封王后,单枪匹马到封地组建了一个势力,二十多万秦军全部坑杀,秦人怎么可能还去给章邯当兵。
司马欣,夏阳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韩城南人。司马欣是项羽手下的十八路诸侯之一,最开始只是秦国时的一名狱掾,简单来说,就是今天的监狱长,手下掌管着几个无名小卒。从不出名的监狱长到一方诸侯,司马欣的人生飞黄腾达,但当上了塞王后,司马欣的人生翻转为了另一局面,落得惨死的下场。
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司马欣担任着监狱的狱掾。这个时期中,反抗秦朝统治的义军首领项梁被抓,项梁通过自己的好友曹咎联系到了司马欣。而司马欣对曹咎一直都很信任,帮忙成功解救出了项梁。项梁对司马欣和曹咎的救命之恩一直放在心上,这无意之中为日后司马欣和曹咎为项梁和项羽效力铺垫了良机。
在秦朝二世统治期间,各地的义军反秦声势浩大,司马欣也加入了章邯的部队中。在后来,司马欣得到了章邯的信任,可以负责一些军中的重要事情,被提拔为长史,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今天军队的参谋长或者是秘书长。
项梁在定陶战争中战死。而项羽则在巨鹿之战中胜利,章邯在内在攻击下没有办法得到救援,便和司马欣一起投靠了项羽。在公元前206年,项羽把司马欣分封为塞王,都城设在栎阳。理由是司马欣救了项梁和劝降了自己的上部章邯。也就在当年,章邯和刘邦对战失败,司马欣和董翳转身投靠了刘邦的阵营。日后,项羽挥兵南下,打败了刘邦的军队,而此时的司马欣又投靠了项羽。
在守城大战中,曹咎不敌刘邦,司马欣为自己的无能而自杀。刘邦在回到栎阳时,将司马欣的头颅示众,借此表达自己的怒火和获得当地的民心。司马欣从监狱长到塞王,司马欣用尽计谋也没有一帆风顺的官途,他这一路的人生悲喜交加,竟然不得善终。
秦昭王时期,他以订立盟约为由,将楚怀王骗到武关,并将楚怀王扣押了起来。由于楚怀王不愿满足秦国割地的要求,他一直被秦国扣押,直到病逝于秦国,秦国才将楚怀王的尸身送还了楚国。这让“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开始痛恨秦国。楚国贵族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即便楚国只剩下了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将来灭掉秦国的,必是楚国。
秦王嬴政时期,他派大将李信率20万大军攻打楚国,被楚将项燕击败。他派名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击败项燕,灭掉了楚国。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没有治理好天下,他实行严刑峻法、劳役百姓等,让天下百姓苦秦久矣。胡亥时期,他比秦始皇还要残暴,终于引发了百姓起义。
项燕后人项梁、项羽也在楚地反秦。虽然不是楚国三个氏族灭掉了秦国,但秦亡在了楚人项羽之手。
各地起义爆发之后,秦国名将章邯率兵平定叛乱,所到之处势不可挡,起义军皆被其击败,但在决定起义军和秦军命运的关键之战巨鹿之战,项羽率领5万大军,以及在其他诸侯军的帮助下,他击败了章邯、王离的40万秦军,让庞大的秦帝国走向崩溃,项羽也成了诸侯首领。
灭掉秦国,拿下天下后,项羽开始分封天下。他尊楚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
项羽分封之后不久,田荣、刘邦等人开始起兵反抗他,田荣被项羽击败,刘邦虽然也多次被项羽击败,但他总能东山再起,和项羽对抗,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刘邦在亥下之战中击败项羽,夺取了天下。项羽亥下兵败自杀后,他分封的18位诸侯,的命运如何?
一、章邯、司马欣和董翳
项羽分封的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是秦国的三个降将,他们率领二十万大军投降了项羽,但项羽害怕秦军反叛,杀掉了二十万秦军,只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个将领留了下来。项羽杀掉的20万秦军中,大多是关中子弟,所以关中的百姓非常痛恨项羽和章邯、司马欣、董翳3个秦国叛徒。项羽将关中分封给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关中百姓不支持他们,反而很爱戴刘邦,导致刘邦还定三秦时,很快将他们击败,章邯、司马欣自杀,董翳降汉。
二、田市、田都、田安
项羽分封天下时,将齐国的田市封为胶东王,田都封为齐王,田安封为济北王,而田荣因为私仇,没有在巨鹿之战中率兵帮助项羽,这让项羽不满,分封天下诸侯时,分封了田市、田都、田安,没有封田荣。田荣大为不满,起兵反抗项羽,项羽分封的三个田氏诸侯,田市、田安被田荣杀害,田都被项羽击败之后,逃到了楚国,田荣成了齐王,但被项羽击败并杀害了。
三、韩广、臧荼、赵王歇、张耳
项羽将燕王韩广改封为了辽东王,将韩广的部将臧荼封为了燕王,这引发了韩广的不满,他起兵攻打臧荼,但被臧荼杀害。公元前204年,韩信攻灭赵国后,臧荼害怕,在广武君李左车的劝说下,归顺了刘邦。刘邦拿下天下后,封臧荼为燕王。公元前202年,臧荼造反,被刘邦诛杀。
项羽将赵王歇封为了代王,赵王歇没有不满之意,但他手下的陈馀不满。陈馀在齐王田荣的帮助下,击败了赵地的常山王张耳,让赵王歇重新做了赵王,陈馀被赵王歇封为了代王。张耳被陈馀击败后,投降了刘邦,后来刘邦击败赵王歇和陈馀,杀了两人后,又让张耳做了赵王。
四、魏王豹、殷王司马卬、共敖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魏国被韩信攻破,魏王豹被俘,并被汉将周苛所杀。殷王司马卬在和汉中作战中,兵败被俘,投降了刘邦。彭城之战中,刘邦和诸侯联军的56万大军,被项羽三万精锐起兵击败,司马卬在也彭城之战中被楚军杀害。共敖被项羽封为临江王,他虽然是项羽阵营的诸侯,但没有出兵帮助项羽攻打刘邦,所以没有遭刘邦清算,汉高祖3年去世。
五、申阳、英布、吴芮
申阳被项羽封为了河南王,后来被刘邦击败,投降了刘邦。英布是项羽手下的悍将,但后来叛楚归汉。英布和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因功被刘邦封为淮南王。公元前196年,英布起兵反汉,被刘邦诛杀。吴芮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因和张良关系较好,在张良的劝说下投降了刘邦。刘邦称帝后,封吴芮为长沙王,结局很好。
六、刘邦
刘邦很有志向,他和楚怀王等人约定,“谁先进入咸阳,就让谁关中王”,刘邦先率兵进入咸阳,但项羽害怕刘邦壮大,威胁自身,不愿让刘邦做汉中王,而是将刘邦封在了蜀中,这让刘邦不满,开始起兵和项羽对抗,他在韩信、萧何、张良等人的帮助下,击败项羽,夺取了天下。
司马欣和司马懿属于司马氏族不同的分支。司马氏族最早来自于周王朝,发展到秦汉之后,司马氏族就分成四支魏系、卫系、秦系和赵系。司马欣属于秦系司马氏,司马懿属于赵系司马氏。司马欣(出生年份不详—公元前204年),秦朝的长史,曾辅助秦国将军章邯与陈胜的起义军作战,后来归降于楚军。因有恩项羽,被封为塞王,定都栎阳。在成皋之战中被汉国军队打败,自刎于汜水。生长于乱世的司马欣,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机遇,从一个人微言轻的小县吏上升到手握兵权的大将军,值得让人敬佩。可惜,结局不得善终。司马懿(前179年—前251年),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司马懿是西晋王朝的开国元老,曾担任过大都尉、大将军等重要的官职,辅佐了魏国四代君主,是朝廷的重臣元老。魏国后期,国家的大权尽握手中,成为当时位高权重的权臣。司马懿足智多谋,善于谋划计策,在多次征伐战争中屡建功劳。功勋最显著的是,司马懿率领军队抵御诸葛亮的侵扰及出兵远征平定收服辽东。除了在军事上的功绩,司马懿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香年七十三岁,安葬于首阳山,后世子孙屡次追谥宣文、宣王、宣皇帝。余下的分支中,卫系司马氏一族衰落,没有任何踪迹可寻,淹没在历史之中;魏系司马氏一族中兴盛,著名的人物有司马迁。司马欣(出生年份不详—公元前204年),秦朝的长史,曾辅助秦国将军章邯与陈胜的起义军作战,后来归降于楚军。因有恩项羽,被封为塞王,定都栎阳。在成皋之战中被汉国军队打败,自刎于汜水。司马欣最早担任的职务是监狱官员,曾帮助项羽免除牢狱之灾。秦二年,有义之士不满秦国的暴政,陈胜吴广带兵起义。司马欣在秦国担任长史,秦二世下令司马欣辅助秦国将军章邯对抗陈胜吴广。前207年,秦国将军章邯派兵攻打赵国,将赵王困在巨鹿城。赵国搬来救兵楚国军队,扭转乾坤,大败秦军。秦国将军章邯派司马欣回咸阳城搬救兵,被赵高阻止,还派人追杀司马欣。司马欣回到军营,告知将军章邯,赵高已经控制了秦国,无论胜与败,结局都一样。在司马欣的劝说下,将军章邯为了逃脱赵高的迫害,率兵投降于项羽。收降的秦国军队被项羽下令杀害,因司马欣有恩于他,免于一死。秦朝亡国后,项羽大封诸侯,司马欣被封为塞王。汉王四年,在成皋之战中,看守城门的大司马中了刘邦的激将法,与司马迁出城门迎战。在渡过泗水时遭到潜伏已久的汉军偷袭,全军覆没。大司马和司马迁难辞其咎,二人自刎于汜水。后来汉王来到司马欣的故乡,将司马欣又一次斩首。司马欣从一个官职卑微的县吏,逐步发展到手握兵权的秦国将军。在乱世之中把握机会直步青云,可惜不得善终。
公元前205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并率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击败章邯的防守军队,重新回到关中,在这种背景下,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都选择向刘邦投降,章邯却选择率领残军退守废丘,坚持与刘邦对抗到底。
从当时的战场分析,刘邦不仅已击败章邯的军事主力,还席卷了整个关中地区。并且,刘邦在关中地区,有着谁也无法比拟的人气,更拥有一支虎狼之师,而章邯作为败军之将已经被汉军死死困在废丘,再抵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如果章邯选择投降,以他的身份地位和影响力,绝对是可以得到刘邦的重用,,在这种败局已定情况下,章邯却依然选择抵抗到底。其原因显然不单是因为章邯不怕死,更不是因为他的一片忠心。
因为,如果章邯真不怕死,他在巨鹿之战后大可以选择死战到底,但他却选择投降项羽,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章邯至少不愿意轻易战死沙场。
至于章邯的忠心,就更不靠谱,因为章邯如果把忠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当初就不应该投降,也许有人说他当初投降是被赵高所逼,但问题是,项羽后来让他和司马欣、董翳共同占据关中,结果项羽刚离开关中,章邯便开始武力兼并司马欣和董翳,力图独自割据关中,这难道就是章邯对项羽的忠心吗?
事实上,章邯选择与刘邦对抗到底,不是因为他不怕死,也不是他想为项羽尽忠,更不是他看好关中战场。而是,当时的天下,是一盘大棋,关中战场不过是这盘大棋中一个局部战场,章邯也只是这其中的一颗棋子而已。
换而言之,当时的各路诸侯都在为争夺天下而相互兼并,在这场天下争霸战中,刘邦的主要对手,并不是章邯,而是项羽。所以章邯并不需要自己来打败刘邦,他只需要支撑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把刘邦耗垮。
因为,当时的项羽正在全力征服六国故地,只要章邯能把刘邦的军事主力死死拖在关中,项羽就有机会把六国故地征服,而等到项羽把六国故地征服了,再集六国之力攻打一个秦国故地,从形势上,没有理由会失败的。
再退一万步说,即便项羽短时间内不能征服六国故地,但只要等项羽把齐地征服完毕,他就可以抽出身来攻打刘邦。因为,项羽是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刘邦一步步做大做强的。在这种背景下,章邯只需要再坚持几个月,局势就会朝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章邯正是立足于这种大战略背景下分析,才不肯轻易向刘邦投降。很不幸,章邯的计划落空了。刘邦至始至终都很清楚,他最重要的对手,只有项羽一个人。
刘邦绝不会在章邯身上耗费太多时间,从而让项羽充足的时间来征服齐地。所以,刘邦在关中还没有彻底平定的情况下,就率领大军东征彭城,虽然这个做法非常冒险,因为这很容易让自己进退失据。
,正是这一步险棋,彻底打乱了项羽的战略计划。面对后方被刘邦偷袭,项羽自然无法再安心征服齐国,更不用说征服六国故地。在这种背景下,项羽虽然把刘邦打得溃不成军。,整个天下的战略格局却已然发生改变。
彭城之战,是项羽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也是他人生的辉煌。因为,这场战争之后,项羽的军事主力就被刘邦死死拖在荥阳、成皋一线,进退不得。因为,项羽想进,却无法突破这道防线;想退,又担心刘邦会趁势追击。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征服齐地和征服六国故地的战略计划都无法再实现,虽然项羽在荥阳对决中多次击败刘邦,但他战术上的胜利显然无法扭转项他在战略上的劣势。
彭城之战后,刘邦趁机回师关中,引来河水淹灌章邯困守的废丘,章邯和他的军队都明白天下局势已被刘邦所控制,再坚持也不会有任何意义,于是章邯的军队投降,章邯自杀。同年,刘邦派出韩信开辟第二战场,项羽只能是越来越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