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的死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秦武王自身性格导致的,而偶然性则是他在洛阳被鼎砸死是个意外事故。
公元前331年,秦国一代英主惠文王去世,长子嬴荡即位,是为秦武王。秦武王天生神力,生性好斗,十分喜欢与他人角斗,比谁的力气大,这性格让他在继位后也十分重武好战。
秦武王的重武好战体现在哪呢?比如他十分重视有勇力的人,曾一度招募天下间的勇士为自己所勇,齐国大力士孟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去了秦国,并通过了秦武王的考核,成为了大官。而乌获、任鄙两位本国大力士也是受到了秦武王厚待,身居高位。
秦武王十分有野心,即位不久就要攻打韩国重镇宜阳,以便东出大计,他不顾樗里疾反对,派甘茂伐韩,在刚开始时战事不利于秦,甘茂用了近半年时间也未能攻下宜阳,于是秦武王增兵五万,加乌获前往助阵,甘茂用自己家财赏赐部下,令秦军实力与士气都大增,最终攻克了宜阳。
攻克宜阳后,秦武王野心勃勃,已有了问鼎中原之意,于是命樗里疾先去了周畿王都(洛阳),随后秦武王自己也到了周王畿,在周王畿秦武王看到了象征天下的九鼎,想起了曾经的楚庄王问鼎中原。
他知鼎代表天下,举起来就代表举起了天下,这激起了他内心好斗的欲望,于是他与大力士孟说约定比赛举“龙文赤鼎”,龙文赤鼎即代表秦雍州的那个大鼎。但不幸中途出现了意外,举鼎时不小心鼎脱手了,砸断了自己的胫骨,到了晚上终于撑不住了,最终气绝而亡,年仅二十三岁。武王死后,樗里疾将与武王比赛的孟说给五马分尸,并灭了其全族,但也于事无补。
秦武王在位三年,秦国在他的治理下还是很不错的,既有文治也有武功。若是没有意外,他也会是一位明君,政绩不会在他弟弟秦昭襄王之下。
因为嬴荡是嫡公子,是秦国的下一任大王,樗里子作为宰相自然会支持他的。
一,嬴荡是嫡公子
嫡公子是大王和王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被称为嫡公子。王后是大王明媒正娶过来的,其余的女人都是直接纳入后宫,没有那么重视,更没有那么多的礼节。就如同我们普通人娶的第一个女人叫老婆,剩下娶的女人叫小妾一样的道理。
赢荡是秦惠文王和王后芈姝所生下的,他从出生就注定要做秦国的下一任大王。这一点是其他公子不可攀比的,无论其他公子是多么的优秀,比如嬴稷、公子华等,他们各个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可是他们就因为不是嫡公子,就不能继承下一任大王。
二,宰相樗里子
樗里子是秦惠文王的兄弟,也是秦国的宰相,他于公于私他都是站在赢荡的这边。作为王室宗亲樗里子不想王室发生内讧,他放弃其他公子,只支持赢荡。
而作为宰相的樗里子更是需要支持赢荡,樗里子知道如果赢荡不继位,那么皇后必定会有怨恨,势必会影响到前朝的发展。秦国在国际上正在处于弱势,其他六国对秦国早已虎视眈眈。现在如果后宫影响到前朝的发展,那么秦国的未来势必堪忧。
樗里子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作为宰相的他,不允许这样。
三,樗里子后悔了
后来赢荡举鼎而亡,樗里子后悔了,后悔当年的决定,也明白当年为什么秦惠文王要废除赢荡立赢稷了。可是为时已晚,他担心的终究还是来了。
赢荡死后,各股势力纷纷觊觎王位,作为王室宗亲和宰相的樗里子,这次不再继续支持赢荡,而是极力扶持赢稷上位。樗里子始终在为秦国的发展做谋划,他没有为了一己之利而做决定,他始终是建立在秦国的发展上,来做决定。
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却有一种社会性质足足统治了中国文明中一半的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华民国成立前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初露弥端,真正的起源却不是这个时代,而是秦朝的建立。
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这中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最有据可考的,因为各类历史书籍的存在,让这段时间的历史,不再是迷雾一团,秦朝统一之前,只是中华大地西北边陲的一个蛮夷部落,很多人认为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没有出现过昏君,不是,其实有个君主差点覆灭秦国!
秦武王嬴荡差点覆灭秦国。
秦国从战国时期秦献公赢师隰开始一直到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这中间先后经过了七代君主,这七位君主都是明君吗,可以说绝大部分是,有一个君主却不是,这个秦王却不是,就是秦武王嬴荡,假使秦武王在位的时间再长一点,说不准,秦国还真会覆灭在他的手中,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儿子,天生神力,秦惠文王为了锻炼嬴荡,就让他早早地进入了部队磨练,这是因为秦惠文王没有军武生涯,而秦国君主无一不是统摄四军的有能力的将领,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秦惠文王就把嬴荡送进军队了。
秦武王嬴荡有杀父即位的嫌疑。
在军队中的嬴荡,因为力气非常大,屡屡为秦国开路先锋,就是这样一个人,本该成为秦国震慑四方的军队首领,此人野心极大,他对早已秦王之位垂涎三尺,秦惠文王晚期由于得了一种怪病,暮疯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间歇性羊角风,总是时清楚时迷惑。
嬴荡的老师也就是甘茂,看着秦惠文王这种状态,就让嬴荡从军队中回到了咸阳王宫,随时准备迎接掉下来的大蛋糕,秦惠文王就是不死,后来有次嬴荡拜见自己的父王之后,秦惠文王就意外的死掉了,对外宣称病死的,其实有极大的可能是嬴荡给杀死的。
秦武王嬴荡驱赶张仪罢免司马错。
秦惠文王死后,嬴荡就立即即位,也就成为了秦武王,秦武王问政之后,对于老丞相张仪很看不惯,认为书生哪能治国,统一天下还不是得看马上的功夫,张仪看清了秦武王的面目,就主动说要去游说六国,秦武王正好借此机会把无数次瓦解六国合纵的功臣给驱逐出了秦国。
司马错是秦惠文王时期最厉害的军事家,可以说是战神白起的老师,司马错和张仪一文一武,捍卫了秦国的稳定,扩大了秦国的版图,秦武王继位后,为了让军队统归自己管辖,就罢免了上将军司马错,然后任命自己的老师甘茂为上将军,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傀儡,秦武王才是真正的上将军。
秦武王嬴荡任人唯力不谋求治国。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中司马迁评价说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秦武王力气大比较好玩耍,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因为力气大而做了秦国的大官,这还了得,一个国家的大官,如果只看力气大小不看治国本领,这能行?
其实这还真不行,国家的治理要看的是治国的才能,撸起袖子秀秀自己的肌肉,就得到了大官,这样的君主还不够昏吗,凭借着自己的喜好,驱逐出了张仪,罢免了司马错,一点不顾及一个国家的利益,如果秦武王统治秦国在久一点,说不准秦国真被六国给吃了。
秦武王嬴荡和力士比赛举鼎结果玩脱了。
与其说秦国国力强大是统一的根本,不如说是上天在庇佑秦国,因为昏庸的秦武王在位三年就意外身亡了,这还是和秦武王有力好戏有关,秦武王气势汹汹的想要把西周仅有的洛阳之地划归秦国,让周天子臣服,就到了洛阳,一看到洛阳的龙文赤鼎,就心痒痒了。
就对孟说讲,我们总是找不到东西比比究竟谁的力气大,正好洛阳这个鼎不错,那我们就来比比谁的力气大,孟说二话不说就去举鼎,结果直接吐血身亡,因为实在太重了,秦武王不顾劝阻,也去举鼎,结果举起来的鼎,把自己给砸死了,当真可笑。
飞鱼评说
秦武王可谓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唯一的昏君,秦朝之所以没有被秦武王覆灭,最主要的原因秦武王在位的时间太短了,短短三年还不足以让已经强大的秦国变弱,假使秦武王可以在位十年,那么秦国统一华夏大地,可能真的要成为一个梦了,关于秦国的历史书籍有很多,想要更为了解秦国历史的不妨看看这本。
秦国统一六国前没有出过昏君?不是,有个君主差点覆灭秦国,这个君主就是秦武王嬴荡,治国靠蛮力是不行的,也是行不通的,治国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明君能臣。
也不算太昏庸,在与别国外交上还是稍稍有点作为,与越国建交,暗中筹划削弱楚国。又与魏国同盟,压制韩国。
“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韩、魏、齐、楚、越怀着不同的目的来祝贺武王荡即位为新的秦王。秦武王亲自接见越国使者,与越国达成夹击楚国的密约,以此制楚。越国在勾践灭吴后成为东南大国,国力强盛,此时是仅次于楚国的第二大国。楚、越水土相接,人文相近,彼此以为害,一直都在谋划消灭对方。
秦武王重齐使,示秦、齐夹击韩魏之形,以此绝韩魏趁秦武王新立攻秦妄想。 秦武王派樗里疾与韩使欢娱,叙秦韩之好,以此羁縻韩国。樗里疾的母亲是韩女,秦武王的母亲是魏女,是秦惠文王与魏襄王结盟时定下的姻亲。此时,齐国孟尝君为齐相,压迫魏国,魏国权衡利弊,在秦齐之间左右摇摆。秦武王亲自与魏襄王在临晋相会,稳住魏国。 通过一系列紧张的外交活动,秦武王稳住周边邻国,使其不能趁秦新君初立图秦。秦武王在稳定周边邻国后,开始着手解决秦中央的魏籍权臣问题。”
不算太昏庸,但对其他国家还是有点外交的。它与越南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秘密计划削弱楚国。并联合魏国镇压韩国。
“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汉、魏、齐、楚、越国纷纷以不同的目的祝贺吴王当了新秦王。秦武王亲自会见了越国的使者,并与越国达成了攻打楚国的秘密协议。勾践灭吴后,越国成为国力强盛的东南国。此时是仅次于楚国的第二大国。楚国和越国一衣带水,文化相近,彼此相害。他们一直在密谋消灭对方。
秦武王重新任命齐国,表现出秦、齐夹攻汉魏之状,以消除汉魏在秦武王夹攻秦的妄想。秦武王派李立基招待韩国使节,并向他们讲述秦与韩国的友好关系,以牵制韩国。的母亲是朝鲜姑娘,的母亲是魏姑娘,是秦惠文与结盟时的亲家。此时的齐国孟尝君是齐国,欺压魏国,魏国权衡利弊,在秦国和齐国之间左右摇摆。秦武王亲自到临晋迎接魏襄王,以稳定魏国。通过一系列紧张的外交活动,秦武王稳定了周边国家,使他们无法利用秦新军的早期建立秦。在稳定了周边国家之后,秦武王开始着手解决秦国中央政权中魏国权臣的问题。“
我可以确切的说是
秦武王嬴荡(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惠文王嬴驷长子。
公元前310年,惠文王嬴驷死,长子嬴荡立,是为武王。武王年轻有为,重武好战,平蜀乱,设丞相等。
可惜,这个孩子好武好到没救的份上。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武王大鼎脱手,砸断肋骨,同日晚而卒。
赢驷是明君。
赢驷是明君,他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嬴驷在位期间扩疆拓土,壮大实力。秦惠文王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
他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这是嬴驷取得重大政绩的关键。他不仅重用嬴华、异母弟公子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如果嬴驷不能识人善任,不能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良将,他绝对是不会取得重大政绩的,也绝对不会彪炳史册的。
嬴政是嬴驷的玄孙,换句话说嬴驷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嬴驷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儿子,是后来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之后是秦武王嬴荡。后来武王举鼎而死,他的异母弟弟秦昭襄王嬴稷即位。而昭王的儿子孝文王嬴柱即位三天就薨了。孝文王的儿子秦庄襄王嬴异人即位。嬴子楚的儿子就是秦始皇嬴政了。
战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秦国逐渐强大一统华夏的过程,从秦献公嬴师隰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八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令人意外的是,这期间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君。
何也?历史之必然。
你可能会说,怎么会没有呢,秦武王嬴荡就是一个昏君,其实不然,秦武王在位虽然时间比较短亦或者他的行为举动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他绝对不能划入昏君的行列。
秦武王在位期间,不推崇外交上的纵横捭阖,讲究的是靠自己的实力称霸天下,结果虽然不如意,他的功劳却不能被历史抹杀,尤其是攻下了韩国宜阳,打开秦国东出门户,功不可没。
秦国攻打韩国宜阳之所以能成功,全在于战前甘茂和秦武王有个约定,三人也未必能成虎,秦国攻打宜阳能够成功,只因甘茂耍了一个小心眼,让人不得不服,且听我细细道来。
甘茂在秦国站稳脚跟。
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这时候的秦国有两个名将,一个是樗里疾,另一个就是甘茂,樗里疾又叫嬴疾,是秦武王的亲叔叔,而甘茂只是一个从楚国来的歪果仁。
秦武王即位第一年,被秦惠文王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蜀地就发生了叛乱,新君即位也正是时局不稳的时候,蜀王觉得自己独立的时候又来了,遂揭竿起义,蜀王的小算盘打错了。
秦武王得知消息之后,立即派甘茂率兵进攻蜀地,自己家的后院起火必须要赶紧扑灭,甘茂就是消防兵,率军攻蜀地,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平定了蜀地,完美的给自己老板秦武王交差了。
秦武王一看,觉得甘茂这小子有两把刷子,自己果真没有看错人,为了平衡秦国朝局,秦武王增设左右丞相,左丞相给了甘茂,右丞相给了樗里疾,古人以左为尊,甘茂也成为了秦武王之下的第一人。
甘茂要给秦武王讲个故事。
在秦武王看来,只有把周王室给收复了,自己的做王才能更有意思,洛阳可不是不好去,因为中间隔着一个韩国,要想打通三川,韩国宜阳必须拔出,秦武王就把攻打韩国提上了秦国朝堂的议程。
,樗里疾表示明确反对,因为他的妈就是韩国人,所以韩国也算樗里疾的故乡,秦武王又想到了甘茂,甘茂表示,老板,您指哪我打哪,为老板分忧,是我的光荣。
就这样,甘茂又成为了统军大将,进攻韩国宜阳,宜阳是韩国的军事要塞,易守难攻,想要打,还是得费一番力气的,甘茂就对秦武王说,老板,打宜阳之前,我得去稳住齐国,免得齐国添乱。
秦武王一听,好丞相想的真周到,快快去,从齐国回来的甘茂,却对秦武王说,宜阳打不了了,这下秦武王生气了,心想着,老小子,耍我呢,还没等秦武王发飙,甘茂就说,老板,你别急,我先给你讲个故事。
甘茂和秦武王有个约定。
秦武王气的吹胡子瞪眼,还是先耐心地听甘茂讲故事了,甘茂说,从前有个叫曾子的人,在咱妈妈的眼里,曾子是一个守法敬业孝顺的好儿子,有一天却有人给曾妈妈说不好啦,不好啦,你儿子杀人啦。
曾妈妈不以为然,她说,我的儿子怎么会杀人呢,笑话呀,结果没多久,又有人跑来给曾妈妈说不好啦,不好啦,你儿子杀人已经被捉住啦,曾妈妈还是不信。
结果没多久,又有一个来人说不好啦,不好啦,你儿子真杀人了,这下咱妈妈坐不住啦,就跑去找自己的儿子了。
秦武王一听乐了,问,那这个曾子到底杀没杀人呢。
甘茂说,没有,杀人的是不是曾子,而是其他重名的人。
秦武王疑惑不已,老小子,你给说这什么意思嘛,和打仗也没有关系啊。
甘茂说,此言差矣,老板,您对我的信任抵不过曾妈妈对他儿子的信任,三个人说他儿子杀人了,曾妈妈就信以为真了,我此次去打韩国,要是攻打不利,必有人背后说我坏话,到时候老板该如何处置呢?
秦武王这时明白了,绕那么大圈子,是给我下套来了啊,就对甘茂说,远处有个山坡,走,我和你做个约定,无论宜阳之战如何,亦或者朝中有人说你坏话,我都不会把你撤回来,放心去吧。
宜阳之战甘茂差点打不下来。
得到了秦武王的许诺,甘茂率领大军出发了,还别说,这场仗还真难打,冷兵器时代的攻坚战有时候考验的就是一把火,甘茂攻打宜阳就是如此,这场真正整整打了半年,没有分出胜负,秦军和韩军双方都损失惨重。
这时候,秦国的朝局开始热闹了,以右丞相樗里疾为首的大臣开始弹劾甘茂了,整天就说甘茂没有用心打,要叛乱什么的,秦武王起初不以为意,慢慢的不行了,立即修书一封,召回甘茂。
甘茂看到了书信,看都没看,就给秦武王回了一句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噗,不是这句,而是“大王,您还记得当初山丘上的那个约定吗?”
秦武王看到甘茂的回信,心里一颤,自己现在的做法不就成了那个曾妈妈了吗,立即屏蔽掉了关于甘茂的一切弹劾,又命令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开路先锋乌获率领五万秦军增援甘茂。
这下,已经支撑半年的韩国宜阳守军看着秦军的增援,彻底无力回天了,宜阳城终究还是被攻破了,秦武王也终于能到洛阳走一遭了,只是他不知道这一去就是一生。
飞鱼说
秦国攻打韩国宜阳之所以能成功,全在于战前甘茂和秦武王有个约定,可以说甘茂在出征之前,就已经料到了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他在攻打宜阳之前,就已经想好了一切的可能,所以甘茂被成为秦国名将也名副其实。
三人未必能成虎,关键还是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只要信任足够,一千人也成不了虎,秦国攻打宜阳能够成功,只因甘茂耍了一个小心眼,这个心眼使得秦武王和甘茂之间信任比天高。
如果不是秦武王过早的死去,甘茂必会被秦武王更加重用,这样的君臣组合,其实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只可惜秦武王死的太早了,他死后,甘茂也再无用武之地,被逼投奔齐国去了。
甘茂一生最辉煌的时候,也随着秦武王的死,变得黯淡无光,如果上天能再给秦武王二十年时光,那么秦国说不准会在这一君一臣的带领下,提前征服六国,统一华夏呢,只是没有如果。
赢荡是明君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赵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主要成就
平蜀叛乱、攻取宜阳、南攻楚国
历史评价
贾谊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司马迁武王有力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