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体育界中,女排精神一直都是常常被提到的话题,由于中国女排队员曾经历尽艰难险阻,为我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荣誉,,女排精神也是被很多人赞颂的内容。
在中国体育界中,第一位女将军就曾是女排国手,在后来的授衔活动中,她还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虽然说在她五十多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但她对于我国女排事业的贡献,也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陈招娣对女排事业的贡献
说到中国女排中的名将,或许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郎平,但实际上,女排是一项需要默契配合的运动,仅仅靠一个人的努力,是没有办法取得好成绩的,,在当时的女排队伍中,除了郎平之外,很多人对我国体育发展的贡献都是很大的,而陈招娣就是当年的女排队伍中一位必不可少的核心队员。
1973年,陈招娣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同年,她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后来,陈招娣也因为自己出色的体育运动水平而入选了中国女排国家队,在她还是女排运动员的时候,中国女排就在1979年时在亚洲赛场上夺冠,而在1981年时,中国女排也第一次拿到了世界冠军的荣誉,后来,在1982年的世锦赛中,中国女排又一次登上了冠军的位置。
在接下来的许多次世界级比赛中,中国女排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许多令人骄傲的成绩,在当时的世界体育界中,中国体育的名声也因女排的出现而就此打响。许多发达国家都开始正视中国的体育地位。
陈招娣因女排事业而身负重伤
由于在当年的比赛中,赛况是非常激烈的,许多女排运动员都在高强度的训练中身负重伤,陈招娣就是其中之一。
在1978年的全国联赛中,陈招娣的左臂桡骨就受了重伤,在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她就又参加了两场比赛,最终,陈招娣的桡骨也就此断裂。在后来的全运会中,由于女排成员的欠缺,在她的位置上并没有安排替补成员,所以,无奈之下,她也只能吊着一只手完成了比赛。因为此事的发生,后来,很多人也将陈招娣称为是独臂将军。
在陈招娣任职女排期间,中国女排正处在辉煌的上升期,所以,即使她的身体有什么异样,也是没有时间修养的,在无数次的比赛中,陈招娣都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腰伤、臂伤都没能阻止她为国争光的脚步。
通过回看很多比赛颁奖实况就会发现,在走下赛场后,陈招娣的身体状况是非常差的,甚至有的时候,她只能在队友的搀扶下走上领奖台。即使如此,在她内心中仍然保留着对女排的热爱,虽然伤病满身,但她仍然在坚定的意念支持之下,为中国女排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陈招娣退役后仍为中国女排做出贡献
由于她的身体状况实在是无法支撑训练工作,,她也离开了球队。在离队之后,虽然说她的工作是比较忙碌的,,她也仍然会关注中国女排的发展状况。在1983年,八一女排副政委的重担也落在了陈招娣的身上,而在1986年时,她又一次回到了中国女排,做起了教练。2006年,因为陈招娣的出色表现,她也被我国授予少将军衔,此时,她也成为了中国体育界内第一位女将军。
2013年,这位年仅58岁的排球女将,也因癌症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虽然说陈招娣并没有看到中国女排又一次走向世界巅峰的场景,但相信她也从未对自己的付出而感到后悔。在她的一生中,女排两个字可谓是贯穿了整个生活。世界上许多关注中国女排发展的人也纷纷表示,陈招娣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女排英雄。
对于我国的女排事业来说,能够拥有这样优秀的人才,也是一种幸运。直到现在,陈招娣等人所建设起来的女排精神,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女排老队员陈招娣走了,人们非常怀念她,怀念她的本身,是渴望看到女排精神,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女排老队员陈招娣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女排老队员陈招娣的简介
陈招娣(1955年4月15日-2013年4月1日),浙江省杭州市人,北京体育学院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前中国女排主力接应二传,身高1.82米,以心理素质好,临场发挥稳定见称,擅长拦网、扣球,是中国女排1980年代“五连冠”时的选手。
中学时代,在一次杭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跳高比赛上,陈招娣极佳的弹跳力给浙江省队教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76年入选袁伟民执教的女排国家队,担任二传和接应。1983年,陈招娣退役后,入北京体育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担任八一女排、国家青年女排的主教练。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陈招娣与宋世雄搭档解说中国女排的比赛。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因患癌症病逝,享年57岁。
陈招娣的人物经历
1972年先后入杭州市业余体校和北京体院青训队进行排球训练;
197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青年训练队。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排坛痛失陈招娣
1974年入选八一排球队;
1976年被选入国家排球集训队;
1977年第2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4名;
1978年第8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第6名,同年夺得第8届亚洲运动会女排比赛亚军;
1979年获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
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1年中国女排重新组建,她被国家体委借调为女排领队,毅然走向了球场;获第3届世界杯赛冠军,这是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国家体委颁发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2年获第9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和第9届亚洲运动会女排冠军;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出任“八一”女排副政委;国家体委颁发体育荣誉奖章。
1986年出任国家青年女排主教练后任中国女排教练;
1993年,陈招娣回总政文化体育局工作,曾任总政文化体育局局长、总政直工部副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2006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2013年4月1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58岁。
陈招娣解说奥运
2008年,在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时,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的主播大名单逐一揭晓。已经退役的央视名嘴宋世雄也再度出山,与陈招娣联手,担任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比赛的解说员。
女排老将陈招娣曾与郎平、张蓉芳等队员一同为中国女排夺得了首个世界冠军。在《谁将主持北京奥运》晚会上,陈招娣与宋世雄一同受聘为中国女排的解说员。晚会上,陈招娣展望了女排姑娘本届奥运会的前景。她说,这次奥运会对中国女排还是并不轻松的,可能会出现六强争霸的局面,女排姑娘们面临的对手越来越多,困难也越来越多,陈招娣坚定地说,女排运动员们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进军北京奥运会的。
陈招娣的社会评价
“独臂将军”
1978年回八一队打全国联赛时,陈招娣左臂桡骨受伤。次年6月,日本日立队访华与中国队在太原较量,陈招娣在拦网时被隔网而对的奥岛圭子扣中受伤部位,导致桡骨断裂。两个月后的全运会,陈招娣用绷带吊住左臂,单臂出战,自此赢得了“独臂将军”的美誉。
“拼命三郎”
之所以说陈招娣是中国女排的“拼命三郎”,是因为她防守出色,技术全面,场上士气高昂,关键时刻能豁得出去。在1981年世界杯中日女排决战中,陈招娣曾在第三局与孙晋芳抢传一个球的过程中相互碰撞不慎扭伤了腰,虽然如此,她还是坚持拼搏在场上,一次又一次防起对方的进攻。越到后面,她的腰就越来越不听使唤,当时主教练袁伟民并未察觉,只是按照常理将她替换下来。在第四局一路落后的不利情景下她主动要求再度上场,由于腰伤难忍让她依旧力不从心。当中国女排拿下比赛捧起第一个世界冠军时,陈招娣已经痛得站不起来了,还是队友背着她,一起上了领奖台。
陈招娣的荣誉记录
1977年第2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4名。
1978年第8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第6名,同年夺得第8届亚洲运动会女排比赛亚军。
1979年获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
1981年获第3届世界杯赛冠军,这是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
1982年获第9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和第9届亚洲运动会女排冠军。
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1年、1983年国家体委向其颁发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出任“八一”女排副政委。
1986年出任国家青年女排主教练后任中国女排教练。
文/张张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2013年4月1日的下午,冷酷的上苍和它弱小的臣民们,开了一个无情的玩笑——曾带领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舞台的领军人物,陈招娣,因癌症医治无效,在京与世长辞。
时至于此,这位为了中国排球事业,燃烧了近四十余载生命的“独臂将军”,这位为了祖国 体育 发展,奉献了一生的铿锵玫瑰。
终于得到了一次“下场休息”的机会,而她光荣 又英雄 的58年人生,也终将被 历史 所铭记,被后人所惦念。
01 与国家队“识于微时”
1972年,17岁的陈招娣先是进入杭州市业余体校进行排球训练,后又辗转进入北京体院青训队继续专业的练习。
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18岁的她顺利地从青年训练队毕业,从此加入了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回首那段峥嵘岁月,仿佛她的成才之路顺风顺水。一路上没有荆棘密布,也没有险象环生,从业余体校的学员到青训队的队员,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她似乎走得无比平坦,毫无波澜。
甚至冥冥之中,仿佛上苍早已将那写好了所向披靡的主角剧本,悄然递给了这个来自浙江杭州的年轻人。 ,每一个主角在走到聚光灯下之前,都要经历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时光。
成为军人之后的陈招娣,逐渐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那沉甸甸的重量。于是,她更加严于律己,忠于梦想。
凭借着超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1976年21岁的她终于“打”入了国家排球集训队,从此,她与国家队互相陪伴,相互成就,身披荣光,帮助女排实现了后来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02 与排球“不离不弃”
陈招娣进入国家队时,当时的教练是袁伟民教练。为了让女排成为世界最强的队伍,袁教练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
在他的悉心教导和认真督促下,所有的女排姑娘都对自己施行高标准、严要求。也正是因为秉持着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女排姑娘们无一没有激发出自己的潜能。
陈招娣、郎平、孙晋芳…一位位被 历史 所铭记的女排姑娘,依次出现在了大家的目光当中。在女排队员的一同拼搏下,最终,中国女排成为了一支震撼世界的“梦之队”。
回望过去的 历史 ,如果说女排的成绩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那么陈招娣便是丰碑上最锐利的那个尖角。
1978年,一次普通的全国联赛上,陈招娣左臂桡骨受伤,伤病并没有让她停下脚步,一次次的拦网厮杀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那个勇猛的身影。
一场场的激烈对决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她果敢的传球和扣杀。直到1979年,命运给了陈招娣一场难以忍受的试炼。
在山东,我们的女排姑娘与来访的日本队较量时,陈招娣不幸在拦网时被对手击伤,导致桡骨断裂。
据医生所说,这场严重的伤病和一直以来伴随着陈招娣的腰伤,稍有不慎便会让她走向瘫痪。
这位在赛场上“勇敢杀敌”,奋勇夺金的女排英雄,很有可能,将在轮椅上度过她本该灿烂的人生。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含泪看着她倒下,看着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被迫走陨落。可是,所有人也都在期待。
期待命运可以善待他优秀的孩子,哪怕只有一次。期待属于运动员的超强意志力能帮助她重返赛场,哪怕机会渺茫。
然后,让所有人都震撼的事情发生了——在两个月后的全运会赛场,这名伟大的球员吊着左臂,带伤上场。
从此,中国排球的 历史 上,有了一位“独臂将军”。是的, 伟大就是不在乎数万次的跌倒,也要勇敢站起。
这位饱受伤病璀璨的运动员,凭借着她对女排的热爱,对 体育 事业的殷切,重返赛场,重新在人们心中,燃起希望的火苗。
03 与女排“守于经年”
自1981年起,女排一次次地给国人带来惊喜。在那个年代,几乎家家都会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女排的一场场比赛。
人们从那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里,不断看到女排姑娘们的拦网、吊球,一次又一次看到她们战胜自我,为祖国带来荣光。
收看过那些比赛的人,几乎人人都看过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有一位女排姑娘,因为已经疼痛的腰伤已无法让她直立行走,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被队友背上场。
她就是陈招娣。明明已经有了非常严重的伤病,甚至站起来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可是却在一次又一次奏国歌、升国旗的时候,用力挺起脊梁,直起肩膀,和其他的姑娘们一起,昂首挺立在五星红旗下,看着鲜艳的国旗随风飘扬。
在陈招娣、朗平等人的共同努力下,1981年至1986年间,女排先后在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上,蝉联了5次冠军。创下了举世无双的“五连胜”神话,帮助中国女排打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而她们身上那顽强战斗、敢于拼搏的精神,也从那个时候起便化作无尽的动力,不可抵挡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走下球场后,陈招娣又先后在八一女排、国家青年队女排以及中国女排担任主教练。2006年,中央军委正式授予陈招娣少将军衔。
自此,她成为了 体育 界在军委唯一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军人。正如她所说,如果夺冠是运动员毕生的追求,那么成为将军就是士兵的梦想。
历史 和国家没有辜负这个年轻人曾为女排做的一切奉献和牺牲,先是她毅然决然地给了国家荣耀,国家又用自己的方式为她披上了荣光。
04 与祖国“相守相依”
一路跌跌撞撞,蹒跚而来,陈招娣凭借着努力和汗水,为中国女排带来了无限的荣耀和辉煌。
可辉煌背后,是一颗华夏儿女赤诚的爱国之心,也正是因为那颗纯纯的赤子之心,陈招娣一次次地在国家需要她的时刻,挺身而出。
曾与姚明、巴特尔一同被誉为“中国移动长城”之一的男篮运动员王治郅,年少时曾有过一段“迷失自我”的日子。
作为最早打入NBA的中国球员,这名年轻的运动员被寄予厚望。在他19岁代表中国出战奥运的那段日子里,却因一些私人原因逾期不归,滞留于美国。
王治郅不成熟的选择,让国内外哗然。陈招娣作为他当时隶属文体局的局长,勇敢地顶住压力,动员王治郅早日重返祖国怀抱。
为了这名远在异乡的游子,陈招娣废了很多心血。她先是给王治郅写了两封信,让他打消顾虑,勇敢回国。
后又为了给王治郅营造一个有力的舆论环境,选择帮他扛住恶意重伤和不良评价。在她的诚意和努力之下,时隔五年,王治郅终于踏上了回国的飞机,后来,在他的带领下,八一队赢得了 历史 上的一个冠军。
命运对自己最出色的孩子一向残忍。2013年4月1日,这位叱咤风云,为国效力的“独臂将军”,终于难捱癌症的病痛,与世长辞。
弥留之际,她还不忘惦记女排事业,告诉大家“夺冠,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而临终前,她最大的希望就是郎平能重回国家队。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郎平不负她的期许,为女排挂帅,终于在2015年,她带领中国队以10胜1负积分30的显赫战绩,时隔十二年获得世界杯冠军。
2016年8月21日,郎平又率领中国队战胜塞尔维亚,夺得里约奥运会的冠军。
遗体告别那天,八宝山阴雨绵绵。老女排队员们,在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依次入场,时隔多年,袁教练哽咽低喊,“别掉队,都跟上。”
霎时间,回忆和泪水一起,犹如决堤的江河般滔滔不绝地涌入每个女排姑娘的心里。
陈招娣,这个对郎平有着重大特殊意义的女排运动员,这个和孙晋芳等人一样,对中国女排有着不可磨灭印记的女排人,就这样结束了她精彩而短暂的一生。
而昔日因她的真诚劝说,选择返回祖国的王治郅,也早已在人群中泣不成声,时隔多年,当时的青涩少年早已成长为成熟的男人,可他万分感谢的陈局长,却在一片花团锦簇中,走向了永恒的安详。
回首过去,陈招娣的一生都与排球有着不解之缘。因为热爱排球,她不怕伤痛,勇敢超越自己,拥抱风雨之后的彩虹。
因为热爱祖国,她不屈不挠,敢于承担 历史 赋予的重任,完成了运动员的使命,实现了一个士兵的目标。
在今天,“女排精神”依然鼓舞着数以万计的中国人不畏困难,勇敢前行。而陈招娣和她带给我们的女排记忆,也将在这日复一日的奋斗和努力中,日久弥新,光辉灿烂。
——End
我是张张,陪你“谈情说爱”,也陪你茶话人生。
生活太苦,鸡汤很暖,补补身心,勇敢出发。
2013年4月1日下午,北京市八宝山东礼堂召开了一场浩大的送别仪式——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排球协会顾问 陈招娣 ,因患癌症治疗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8岁。
陈招娣是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主力队员,曾获得1981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锦赛的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和 宋世雄 解说女排比赛,给球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陈招娣是 体育 界在军队里第一位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军人。
1955年,陈招娣出生于浙江杭州,她从小就表现出了突出的运动天赋,跑步、跳远、打球样样都行,是学校小有名气的“运动健将”。1970年12月,浙江女排成立,年仅15岁的陈招娣进入浙江队,成为了一名排球运动员。
由于成绩突出,陈招娣在1971年被选调到北京 体育 学院青年集训队。当时陈招娣的球风非常顽强,敢打敢拼,很快在同龄球员中脱颖而出,先是被八一女子排球队选中,并最终于1976年被 袁伟民 选入国家女排。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重组不久的中国女排初入国际大赛,成绩并不算理想。主教练袁伟民为了提高成绩,对女排队员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有一次训练结束后,袁伟民问队员们 “谁还想加练?”
但姑娘们一天训练下来,早已精疲力竭,没有人响应袁伟民的话。陈招娣心想 那我就再练一会吧! 于是主动走了过去。
袁伟民规定的加练项目,是让运动员先触碰场边的铁丝网,再跑到3米线做翻滚救球,再跑回来开始下一轮的救球……一共要接15个好球才算结束。
陈招娣头几个球还能勉强接住,但在接到第9个球时,她实在累得跑不动了,这个球就没接住。此时袁伟民说 “你没接住,扣掉一个球!”
陈招娣有了情绪,后面的几个球也没接好,当第9个球从她眼前消失的时候,袁伟民说她的好球已经被扣完了,要求她重新开始。
陈招娣顿时来气了,她朝袁伟民吼道 “反正是我主动加练的,我不练了总行吧!” 说完她就往外走。
袁伟民也生气地吼道 “你想不练就不练?这是训练,又不是儿戏!你今天走了,明天第一个练你!”
陈招娣又转头回来,她倒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不服气,她心想 我一定要接起15个好球给教练看看!
袁伟民依旧不紧不慢地发球,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陈招娣的体力超支,她实在觉得受不了了,于是转身撤退,但走到门口时,她还是觉得不甘心,又第三次转身回到了训练场,终于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接完了15个好球。
陈招娣的这个 “三进三出” 的故事,成为了女排精神的象征。当时在女排队伍里,她的年纪算是大的,队友们看她都能坚持下来,也就更加积极训练了。 这个故事后来还被写成文章《苦练》,入选了初中的语言课本。
陈招娣就这么经过苦练,成为了中国女排著名的二传手,她在球场上不仅单防能力出色,还与 陈亚琼 开创性地使用“双快”战术,正式拉开了排球运动在二、三号位战术配合创新的序幕。
1978年,陈招娣从国家队回八一队打全国甲级联赛,不慎左臂挠骨受伤。1979年6月,日本女排访华,与中国队打了一场比赛,陈招娣在比赛拦网时,被隔网而对的 奥岛圭子 大力扣中受伤部位,又导致挠骨断裂。
但两个月的全运会中,陈招娣用绷带吊住左臂,带伤单手出战比赛,她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赢得了“独臂将军”的美誉。
在1981年11月16日晚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上,陈招娣不慎在第三局扭伤了腰。尽管如此,她依旧拼命防守对方的进攻。中国队与日本队激烈鏖战2小时5分钟,最终成功地捧起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比赛结束后,陈招娣已经疼得无法站起,只好由队友背着上了领奖台,场景催人泪下。这个晚上,全国的观众都记住了“拼命三郎”陈招娣。
1982年,陈招娣又跟随女排夺得了世锦赛的冠军。1983年,陈招娣正式退役,并进入北京 体育 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她先后担任了八一女排领队兼教练、中国青年女排主教练等职务。
1986年夏,时任中国青年女排主教练的陈招娣带队到成都打比赛,在组织队员训练时,她经常感到恶心,还对同事抱怨 “四川的辣椒太辣了,把胃都辣坏了!”
同事提醒她说 “你该不会是有了吧?”
同事的话提醒了陈招娣,她赶紧去医院做了个检查,发现果然是怀孕了。但她的第一反应却是 这个孩子不能要。因为她当时忙于事业,没有精力抚育孩子,如果去做流产手术,就要休息半个月,但她自己作为主教练,就要错过备战亚洲青年女排锦标赛了。她决定留下孩子,继续组织队员训练。
有一天,陈招娣正站在高台上为队员们掷球,此时领队冲了进来,对陈招娣吼道 “你给我下来!” 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教练已经有了3个月的身孕了。
最终此次亚锦赛,中国青年女排取得了亚军,拿到了世界青年女排锦标赛的入场券。
正当陈招娣准备在自己的教练岗位上大展拳脚时,1988 年,她做了直肠癌手术,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排球教练的工作,挥别了排球场。
1989年初,陈招娣大病初愈,此时中国女排重新组队,国家体委有意借调她担任领队。此时海南省也想要她,并准备任命她为 文体厅副厅长 。当时陈招娣的爱人也在海南工作,如果她去海南,不仅有一个不错的工作,还能和爱人和女儿团聚,但她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决定回到国家队。
陈招娣回到女排以后,深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新时期运动队的思想工作,已不能沿袭过去的老一套的做法,他要求自己多长几个心眼,凡事都从细微处养眼,她不仅和队员们一起训练、生活,还经常和他们一起聊天、说笑和 娱乐 。就是在这种交流中,她掌握了队员的思想动态。
陈招娣和队员们熟悉了以后,觉得她们和80年代的老女排相比,缺少把排球运动当成一种事业的拼劲,于是她经常给队员们讲老女排的故事,队员们听了以后都很受鼓舞,纷纷表示自己要像老女排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不辜负全国人民的希望。
陈招娣带领这支女排先后取得了1989 年的世界杯第三名、1990 年的世锦赛亚军、1991年世界杯的冠军,但也经历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仅获得第7的低谷,后来她回忆起这次失败时曾说“那感觉,就像是死过了一回。”
1993年,陈招娣回到军队系统工作,先后担任 总政文化 体育 局局长、总政直工部副政委、总部宣传部副部长 等职。
回到部队从事行政工作,对陈招娣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以前当运动员、教练、领队,主要是动,而现在坐机关,则是以静为主;以前只用管排球,现在则是排球、篮球、田径、游泳等项目都要管。 陈招娣比以前更忙了。
但陈招娣靠着自己的狠劲克服了这些困难,只要有解放军队的比赛,她就去看,只要有不懂的问题,她就去向别人请教,尽管她闹出了一些笑话,但却很快熟悉了业务,从 “排球专家” 变成了 “杂家” 。
1995年10月,陈招娣随解放军代表团征战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军人运动会,夺得了13枚金牌,金牌总数名列第3。1996年,中国排球联赛推出后,陈招娣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任中国排球联赛的技术代表。
2006年,陈招娣因为工作突出,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了 体育 界第一位女将军。对于将军的军衔,她曾说“如果说夺冠是运动员的执着追求,当将军是士兵的光荣梦想的话,那么我现在真的是美梦成真了!”
尽管在事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陈招娣一直觉得很亏欠家人,尤其是她的女儿 郭晨 。由于陈招娣经常要深入到各军区的体工队调研,没有空管孩子,郭晨从小就在寄宿学校上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逢陈招娣出差,就由同事把孩子领回家过周末。
但郭晨从小就很懂事,她在学校里喜欢帮助同学,经常被评为“十佳少年”,高考时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开大学。
陈招娣是一个开明的母亲,她和女儿的关系很好,她曾说 “我们经常在网上聊天,我从来不干涉她的事情,充分尊重她自己的意愿。我感觉有些事情,她还是更喜欢和自己的同学、朋友聊,那么我也就不强行追问她。这也难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都有自己信赖的谈话对象。”
2013年2月,陈招娣的癌症复发,不得不住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治疗。尽管她积极配合治疗,但病情却一直反复,她经常疼痛难忍。 每当她疼的时候,女儿就让她咬自己的手,女儿说 “每当你咬我的时候,我知道你很难受,你咬我的力度,我能感觉到你有多痛,我不怕被你咬,只要你能坚强地挺过去,再疼我也忍着,加油!”
陈招娣住院期间,远在美国的 郎平 回国探望她,她看着昔日的队友躺在病床上,不禁泪如雨下。 陈招娣在生命的时刻,没有谈自己的病情,而是和郎平交流新女排的训练战术,她希望郎平能够回国,继续为中国女排发光发热。
但奇迹没有出现,3月31日,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4月1日,陈招娣病逝,年仅58岁。
追悼会当天,老女排成员郎平、孙晋芳等人在老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陆续来到现场,与老队友再见一面。他们共同为陈招娣送上了一个花球,上面写着 “我们为你感到自豪,永远怀念你!”
当时的中国女排已经进入低谷期,女排内部曾有人提出希望邀请身处美国的郎平回国担任教练,但郎平本人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有些犹豫,但和病重的陈招娣见面以后,她终于坚定了回国的念头。她说 “在中国女排最需要人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做点牺牲?”
最终郎平再度复出,她带领中国女排又创造了一个高峰,延续了女排的辉煌。相信陈招娣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些成绩,也会感到欣慰吧!
诗人臧克家曾在《有的人》里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陈招娣虽然离开了,但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却永远留了下来,她将成为中国 体育 永远的精神向导!
近几十年来,中国飞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还有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体育方面,女排的发展可谓是狂飙突进、势如破竹。在女排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运动员,她是女排五连冠的功勋,在她退役后,曾被授予少将的称号,因患癌症去世。在她去世被火化后,人们辛酸地发现,她的身体里居然有好几枚钢钉。这个人,就是陈招娣。
女排健将
陈招娣的人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和体育、和排球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她曾经在杭州的业余体育队对进行训练,后来又进入了北京青训队。在成年之后,她并没有立即选择加入排球队,而是进入了军营,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后来,她又进入了八一排球队,随后被选入国家排球集训队。此后,她便带领着中国女排,如同开挂一般猛奔前进。
陈招娣的排球生涯,最辉煌的应该是和中国女排连续取得五次世界级的排球比赛冠军。
在1981年,中国女排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在那次的世界杯比赛中,女排经历了7轮比赛,总共有27场。在这7轮比赛中,中国女排势如破竹,场场全胜。在,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了世界杯的冠军。
1981年的女排世界杯比赛只是陈招娣和中国女排走向辉煌的第一站。在一场世界锦标赛中,中国女排初赛失利,中国女排并没有消沉,在随后的比赛中,中国女排后来居上,先后击败了古巴队、苏联队和秘鲁队,最终获得那一届世锦赛的冠军。
其后,中国女排再接再厉,在紧接着的三场世界级的比赛中都获得了冠军,获得了中国女排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五连冠成绩。在这五场比赛中,陈招娣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此之后,她被冠以了“女排健将”的称号。
拼命三郎,遍体鳞伤
从进入青训队训练到进入军营,到成为中国女排的一员参加世界级比赛,再到后来被授予“少将”的称号,陈招娣的排球之路看似走得顺风顺水、令人羡慕。陈招娣为此付出的艰苦的伤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陈招娣有一个绰号,叫“独臂将军”。众所周知,排球是一项非常需要双手的一项运动,不管是发球还是挡球,都需要用到手。也因为如此,排球队员对于手的保养是非常重视的,一旦有运动员的手受伤,就代表着她可能无法再上赛场进行比赛。
陈招娣的手常常受伤。在1978年,陈招娣在训练时左臂桡骨受伤。对于一般人来说,手臂受伤了,就应该休息或者适当减少训练量,比赛更是要尽量避免。当时日本的女子排球队访华并需要进行一场比赛,陈招娣并没有借伤退赛,她参加了这场比赛。在比赛,陈招娣的手臂遭到冲击,本来就受伤的桡骨断裂。
虽然一只手臂受伤了,陈招娣依旧没有选择后退,在两个月后,全运会如约而至,陈招娣也参加这场比赛。在比赛中,由于左臂桡骨断裂,她只能吊着绷带上场。陈招娣的坚持令所有人为之动容,她也获得了“独臂将军”的美称。
陈招娣负伤上赛场并不只有这一次。还有一次,在比赛中,陈招娣的腰受伤了,为了赢得比赛,陈招娣硬生生地咬着牙坚持比赛,甚至于连教练都没有发现陈招娣受了伤。,中国女排赢得了这场比赛,陈招娣却因为腰伤疼得无法站立,甚至于是队友背着她站上了领奖台的。
为了排球,为了比赛,陈招娣可谓把自己的所有都拼了出去,她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
在国家排球队呆了几年后,陈招娣遍体鳞伤,再也无法继续她的排球事业,只好退出排球队。这时,国家授予了陈招娣“少将”的称号,在总政宣传部工作。虽然工作与排球再无直接的关系,陈招娣依旧非常关心中国的女排事业,她也常常不顾自己的伤痛与女排的后起者分享相关的经验。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陈招娣在后来被查出患有癌症。在她的日子里,她一边忍受着癌症带给她的痛苦,一边忍受着在排球队时期留下的伤痛,在2013年与世长辞,享年58岁。当今医疗技术发达,58岁,算得上英年早逝了。
女排之魂,中国之脊梁
一代巾帼英雄的逝世必然会引得世人伤感,真正令众人辛酸的,是在陈招娣被火化后,众人在骨灰里发现了几枚钢钉。这几枚钢钉是在陈招娣还在国家排球队时有的,是陈招娣曾经遍体鳞伤,后来受尽苦痛的缩写和象征。
当年,中国体育万废待兴,中国女排是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才获得了今日的成就。陈招娣当初之所以会成为“独臂将军”“拼命三郎”,是因为她清楚她和中国的排球队没有退路,她们只能咬着牙向前。所以说,陈招娣和她的队友,是中国女排之魂,正因为有她们这样的前辈不顾一切地向前冲,才会激励现在的女排的不断地在国际社会上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我们所有人都无法忘却在2016年中国女排获得奥运会冠军时的那一份感动。这就是英雄的延续,是中国女排灵魂的延续。
人的身体,是由脊梁撑起来的,国家,也是由一个国家的脊梁撑起来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历经了这么多的磨难后依旧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这些脊梁。陈招娣,就是中国的脊梁!
陈招娣,中国体育界第一位获得军衔的女子,她曾是国家排球队的一名女排运动员,曾和队友一起连续获得五次世界级的排球比赛冠军,被称为“体育健将”。在她的女排生涯中,伤痛不断,手臂和腰多次受伤。退役后,她被授予少将称号。在2013年,年仅58岁的陈招娣因患癌症去世,在火化后,人们心酸地发现她的身体里居然有好几枚钢钉。
陈招娣是体育界走出来的第一位女将军。她出生于浙江杭州,逝世后墓地安置在她的故乡杭州半山。陈招娣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原副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前女排国手,临场发挥稳定,擅长拦网、扣球。立过一等功,两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还担任过中国排球协会原顾问。
陈招娣于197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青年训练队,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4年入选八一女子排球队,1976年入选中国女排集训队,在队中担任二传和接应,是中国女排主力队员。陈招娣所在中国女排于1979年首获亚洲冠军,1981年首获世界杯冠军,1982年首获世锦赛冠军和亚运会冠军,作为领队的她为女排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打球时她还有个称号叫“拼命三郎”,因为她特别能吃苦。比赛时陈不慎扭伤了腰,一次次比赛加重了病情,医生也告诉她再打球就要瘫痪,她硬是咬牙坚持挺过了一次又一次重要比赛。还有人叫她“独臂将军”,因为她在手臂骨折后打着绷带上场,用右手完成了出色的表现,由此得名。
2006年陈招娣晋升为少将军衔,担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的她最关心的还是排球,虽然运动时遗留的伤病任然折磨着她,但她对于本职工作仍然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即使工作内容与女排涉及得比较少,但她仍然非常关注女排的发展,只要女排活动邀请她,她肯定参加。
生命无常,2013年陈招娣因病去世,年仅58岁。她去世的消息震惊了体坛,同事、战友和女排后辈们都通过不同方式表达了惋惜和敬意。斯人已去,但她的精神常在,她在女排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精神定会与女排精神一样代代相传。
提到中国女排,大家会想到什么?是那个总是一脸严肃的教练朗平,还是她的那句“可以输,不能怕”的口号?还是五星红旗在运动场上冉冉升起的高光时刻?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别人的青春都是在花前月下度过的,可是中国女排人的青春,却是在运动场上挥洒着汗水度过的,她们一直在流汗、一直在疼痛,她们的青春没有遗憾,因为她们一直都在为了我们的祖国发光发热。”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女排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 体育 精神,她代表的更是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民族气概。
巅峰时期的中国女排,曾经连续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过五枚金牌,这群女子用她们坚实的臂膀撑起了国家的责任,让中国成为了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夺得五连冠的国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排球运动走入了中国时代。
作为一手缔造这个传奇的女排球员,郎平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不过一提到郎平,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位排球女将了,她就是有着“独臂将军”之称的陈招娣。
陈招娣不仅曾和郎平并肩,为中国女排作出过诸多贡献,而且她还曾帮助王治郅回到了中国。
那这位中国运动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究竟拥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陈招娣于1955年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她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杭州妹子,杭州独有的水乡孕育了她细腻坚毅的性格,小的时候,陈招娣就对运动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热爱了,什么跑步、打球、跳远,只要是她能够接触到的运动,她都能来上两招。
上学之后,她也成为了学校运动场上那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只要学校办运动会,她必是第一个报名的那个。
在一次杭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她和往常一样报名参加了跳高项目的比赛。
就是因为在这次比赛过程中,她的表现极为出色,所以她才得到了省队教练的注意,1927年12月,浙江女排组队,该教练马上就想到了陈招娣,并于那一年把年仅19岁的陈招娣招到了队里。
仅仅只过了一年,在省队里表现出色的陈招娣,便被调到了北京 体育 学院集训队。
陈招娣非常清楚这次去首都学习的机会有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她本人也非常珍惜训练的时光,可是到了北京之后,她才发现事情远远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
那个时候,中国女排还没有发展起来,北京的北京 体育 学院里的基础设施也不是特别好,在队里呆了一段时间之后,陈招娣便顺利地调整了心态,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了训练。
没过多久,陈招娣就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南北饮食差距的问题。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陈招娣所熟悉的是南方饮食,相对来说,南方人的饮食比较精致,比较清淡,可是到了北方之后,她每天不是吃面条就是吃馒头、大锅菜。
南北的差异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陈招娣的锻炼生活,在北京的她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忍不住饥饿的时候,她就靠吃家乡的点心,来告慰自己的思乡之情。
可是陈招娣每天的训练强度那么大,仅仅靠着这些点心,她怎么可能能够满足营养呢?没过多久,她就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症,每次完成训练之后,她都觉得极其疲惫。
随着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到后期,她甚至连简单的训练动作,都无法完成了。
疲惫的身体让陈招娣萌生了一丝退意,她想着,与其天天在队里拖大家的后腿,还不如回到杭州去呢。
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后,陈招娣锻炼的时候也愈发不走心了起来,她的教练吴中量发现这一问题之后,马上找到了她,询问她状态不佳的原因。
一开始,好面子的陈招娣还死撑着,说自己只是有一点不习惯,她原本以为教练会批评自己太娇气了,可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听完她的话,教练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还关心地询问她,是不是因为南北方饮食差异太大了,让你吃不好休息不好了?
在教练的关切询问下,陈招娣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将自己的问题向教练一一倾诉了出来。
聊过天之后,吴教练就去到食堂,专门拜托师傅给陈招娣做了很多南方的饭菜,并让她的教练为她定制了新的适合她的训练计划。
队友们听说了陈招娣的情况之后,也开始关心和照顾起了她的身体与情绪,众人的关照给予了陈招娣极大的鼓舞,那时候她便下定决心,无论有多困难,她都要留在队里。
80年代是中国女排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代,1981年,中国获得了世界杯冠军、1982年,中国获得了世锦赛冠军、1984年,中国又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冠军。
我们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世界女排史上第一个获得三连冠和五连冠成绩的国家,而陈招娣就亲自见证并参与了这一过程,并为中国的夺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众人只看到了陈招娣在奖台上的风光,看到了她人生一个又一个的高光时刻,可是,大家没有看到的是,她背后的付出和努力。
众所周知, 体育 行业是一个非常考验体力的行业,1981年,陈招娣回八一队打全国联赛的时候,因一个不慎,左臂受了伤。
第二年六月,旧伤未愈的她又在太原迎战到访的日本女排的时候,加重了病情。
即便是那个时候,她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可是在第四届全运会开始的时候,她却还是坚持缠着绷带来到了现场,也正因如此,她才得了一个“独臂将军”的名号。
多年的训练比赛,使得陈招娣受了一身的伤,这些大大小小的病患,使得她没有办法继续在一线奋斗了。
认清事实之后,她便坦然接受,并去到了总政文化 体育 局开始做起了幕后工作。
当年,姚明、王治郅和巴特尔三个人并称为了“中国移动的长城”,他们就是中国篮球界最为闪亮的那颗星星。
早在王治郅19岁的时候,他便代表中国出征奥运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了,因为他的表现极为出色,所以后期他还进入了NBA,成为了登陆NBA的首位中国人。
原本,按照中国男篮和外国球员签订的协定,王治郅是应该服从国家的规定,在国外参加完训练之后就继续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的,可是王治郅却因私人原因,以各种理由拒绝归国,滞留在了美国。
这期间,他甚至还切断了和祖国的联系,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中。
王治郅迟迟没有归国的事情一经曝光,便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家都在猜测,他是不是要抛弃这个曾经培养过他的队伍呢?
正好,王治郅那个时候所在的部队就是陈招娣在管的总政部文体局,得知这个情况之后,陈招娣马上调查起了王治郅的相关情况,并主动联系到了他的父母,和他的父母一起劝说他归国。
在劝说王治郅的时候,陈招娣采用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办法,连同中国男篮,先后两次给大洋彼岸的王治郅寄去了书信。
在信中,陈招娣告诉他,他可以打消任何顾虑,安心回国参赛,国家是不会给他任何处分的。
为了避免中外媒体和球迷对王治郅的事情恶意揣测,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陈招娣还亲自站了出来,为王治郅正名,并还原并澄清了部分事实真相,给他创造了良好的归国条件。
就是因为陈招娣一直在顶着重重压力和王治郅保持联系,并给足了他体面,所以王治郅才登上了回北京的飞机。
从陈招娣的一言一行我们可以看出,她是真心热爱中国 体育 事业的,当年身边的人都不支持她做这些事情,她还是顶着重压,压下了中国篮协对王治郅的惩罚,并真正做到了设身处地地为他考虑。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陈招娣曾经说过,夺取冠军是我作为一名运动员的执着追求,我是不会放弃的,而当将军则是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梦想。
是的,陈招娣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她也是一位优秀的解放军人。
退役之后,曾招娣曾出任过国家青年女排主教练,并担任了总政文化 体育 局局长、解放军总政部宣传部副部长等重要职位,在工作方面取得了许多佳绩。
正因如此,2006年7月,祖国还为她颁发了少将军衔。
事实上,陈招娣也完全担得起少将这一军衔,陈招娣既要每天负担高强度的工作,还要完成 体育 训练,所以她的身上也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她却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高职位给自己搞特殊,只要能够坚持下去,她便会亲临赛场、训练场,完成属于她的工作。
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陈招娣还曾作为解说员,为无数观众朋友们讲解过女排比赛呢。
她说“ 中国女排在这次奥运会上的路并不是轻松的,我们面对的对手越来越多,我们的困难也越来越多,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进军北京奥运会的。 ”
陈招娣的身上有很多标签,她是运动员、是教练、是军人、她也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标杆,但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后来换上了直肠类癌。
病魔击倒了这位坚强的军人,患病之后,陈招娣曾经在医院做过两次大手术,病情最为严重的时候,她甚至无法下地。
2013年,中国女排的发展情况已经不似当年那么蓬勃了,由于中国女排的多位主力队员因伤退役,而所以当时还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看着这样的情况,躺在病床上的陈招娣也是心急如焚的。
在她生命的时刻,她所想的所念的一直都是中国女排的未来发展。
就在她的身体状况每日愈下的时候,她的老朋友、老战友朗平,回到了中国,来到了她的身边探望。
两人见面之后先是寒暄了一阵,然后陈招娣便马上把自己所整理出来的中国女排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朗平进行了一一交流,说完了之后她还千叮咛万嘱咐说期待郎平能够带领中国女排走向更好的未来。
那个时候,郎平因为早年遗留下来的身体创伤,身体情况已经大不如前了,她还没有做好决定要不要留在训练场,可是,当她看到陈招娣的情况之后,她当时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继续坚守一线,续写她们的荣耀。
或许是因为陈招娣触动了郎平,又或许是因为郎平从心底里从来都没有放下过中国女排,,在陈招娣离世之后,朗平便接过了国家队抛来的橄榄枝,担任了女排教练。
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因病在北京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那年她只有58岁。
陈招娣,离开之后,她的家人和朋友专门为她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在她的葬礼上,她的家人朋友、和她有过交集的人、崇拜她的人和她曾经的队友郎平、郑海霞、孙晋芳都来到了现场。
看着,那副大大的,陈招娣的黑白照片,大家泣不成声,用自己的方式和这位英雄做了的告别。
陈招娣是幸运的,她亲眼见证了中国女排创造 历史 的高光时刻,相信她在天有灵,看到中国女排如今的发展,应该也会感到非常欣慰吧!
2013年4月1日,“五连冠”时期功勋队员陈招娣因病逝世。老队友的离世给了郎平带来很大的触动,看着新一届女排因频繁更换主帅而成绩下滑,深思熟虑后郎导决定接手中国女排。六年过去了,中国女排在郎导的带领下越来越好,陈招娣所代表的女排精神依然留在人们心中。
1976年,陈招娣入选由袁伟民执教的国家队,开启了自己在中国女排的传奇之旅。那时候这支队伍还没有举世瞩目的光辉和荣耀,中国女排的队员们一直稳扎稳打,拼搏积淀。1979年,陈招娣作为中国女排队伍中的主力二传和接应,和队友一起首获亚洲冠军。1981年日本女排世界杯,陈招娣和主攻郎平完美配合,引领中国女排拿下世界冠军,打响中国女排王者之师崛起的第一枪。
就在日本世界杯的第三场,陈招娣的腰伤已经非常严重,但她强忍着不吱声,忘我拼搏。中国女排绝地反击,最终夺得冠军。而比赛结束,不曾缺席训练和比赛的陈招娣却缺席了庆功宴,腰伤严重甚至无法移动。陈招娣曾说“即便腰断了,也要把奖杯捧回去。”
陈招娣有个绰号叫“独臂将军”,这个名字的来历是由于她曾因受伤,左肘打着夹板上场,仅凭右手打满全场。其顽强的作风令人们难忘,那永不服输的血性与坚持,汇成女排精神最初的清流。
“我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能打一局打一局,能打两局打两局,不要叫痛,不要影响同伴的情绪,坚持就是胜利。”日记中,陈招娣这样描述着当时中国女排“不屈的意志”。落后、扳平、被逆转、再扳平,直至将胜利揽入怀中。这种失利时的永不放弃,直到一刻仍奋力拼搏,绝地反击;这种面对困难的无畏与担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硬骨头,是女排精神最初的凝练。
同样作为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核心人物,陈招娣与郎平是要好的闺蜜,互相之间以“郎儿”与“娣娣”称呼。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因病医治无效去世,郎平得知消息后窝在沙发里哭了许久,她在微博里深情地写道“如果有来生,我们还要做队友。”而那之后不久,郎平便出任新一届中国女排主教练 “招娣去世在 社会 上引起的反响让我特别感动,女排精神还是这么有感召力,在中国女排最需要人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做点牺牲?”
可以说,以郎平、陈招娣为代表的女排姑娘们奋勇拼搏,让世界见证了中国运动员精神气质的,女排精神也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
陈招娣去世后,为了让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激励家乡后人,绍兴市档案局在征得陈招娣的家属同意后,收集、整理了她的绝大部分遗物共计19407件,设立了陈列馆。
中国女排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自上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是顶尖的国际球队。今天的中国女排依然会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和银牌。
中国的灵魂女排就是郎平教练,从球员期到教练期。但在球员时期,中国女排的关键人物不仅仅是郎平还有陈招娣。
陈招娣:绝望的三郎太在“独臂”比赛中,中国女排“助推器”冲出亚洲
中国/克洛克-1/精神的创始人为国家赢得了无数荣誉
说到陈招娣,可能现在的球迷都不是很熟悉,一直关注排球的老球迷肯定很熟悉。陈招娣生于1955年,中国女排在七八十年代开始争夺世界冠军。陈招娣在这个时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是中国的功勋勇士女排。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女排先后获得亚锦赛、世界杯和亚运会冠军,陈招娣是球队的核心球员。
1972年,18岁的陈招娣先后进入杭州业余体校和北京体育学院青年训练队。她才华出众,通过专业系统的实践,进步神速。1973年,陈招娣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4年,技术出众的陈招娣,自然进入八一女排,在国内比赛中崭露头角。很快,她就赢得了国家队的青睐。1976年,陈招娣被招入国家队训练。
陈招娣他们进国家队的时期就是中国女排崛起的时期。他们开始走出亚洲,决心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1977年中国/克洛克-1/获得世界杯第四名,1978年世锦赛第六名,亚运会亚军。在此期间,女排并没有显示出世界霸权的边缘。
幸运的是,当时的中国女排自上而下都有着顽强的斗志,发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久,中国女排在1979年亚锦赛上夺得亚锦赛冠军。从此,中国女排达到了巅峰。1981年,陈招娣被调任领队位置,同年世界杯,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
变成教练
1982年,陈招娣率领中国女排夺得世锦赛和亚运会冠军。中国女排开始确立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1983年,陈招娣开始逐渐转型。
陈招娣不仅排球技术娴熟,还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人才。1983年成为“八一”女排副政委,为陈招娣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1986年,陈招娣成为国家青年队主教练,晋升为中国女排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继续当教练。
严格要求自己,用行动诠释什么是女排精神
纵观陈招娣,排球生涯可以说非常成功,这一切都源于她的自律。女排、陈招娣的训练后总是多练一点,也是在和自己较劲。除了刻苦训练,陈招娣顽强的战斗风格也是推动她成功的重要因素,她的“独臂”比赛故事至今回味无穷。
那是1978年,当陈招娣完成国家队训练任务,8月1日重返国家比赛时,陈招娣伤了左臂。1979年陈招娣征战亚冠,与一家日本俱乐部比赛。当她封网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她意外受伤,桡骨骨折。,背后还是有博弈的。经过两个月的自我修炼,陈招娣还没恢复就匆匆赶回来了。她用绷带抬起左臂,单手完成了比赛。
陈招娣这体现了女排的精神和一个解放军顽强的作风。很多人说文艺兵和运动兵没有真正的军事精神,从陈招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作风。
后来有人问陈招娣什么是女排灵,陈招娣说这个:
“热爱事业,团结协作,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吃苦耐劳,永远坚持到一刻。个人实力不强,集体实力才是真正的强,为理想而努力!”
从陈招娣,的回答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运动员,为了成绩可以付出一切。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值得学习。
球场上,陈招娣充满技巧和激情。她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和带动队友。1981年世界杯,陈招娣因为抢到一个传球,不小心撞到队友,伤了腰。她没有选择结束,而是带着伤继续战斗。直到拿了冠军,陈招娣都痛得受不了。她依靠队友把她送上了领奖台。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陈招娣。
解放军也肯定了陈招娣。2006年,陈招娣被正式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体育界第一位女将军。其实在陈招娣因病被解除教练职务后,他担任过很多文职职务。陈招娣先后担任总政治部文化体育局局长、总政治部副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对于这些任命和工作,陈招娣总是尽职尽责,很好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我国也善待这位功勋运动员。
对于国家的奖项和爱情,陈招娣这样说:
“如果说夺冠是运动员的执着追求,当将军是军人的光荣梦想,那么现在,我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对我个人来说,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与疾病抗争,为逝去而遗憾
世事无常,但如此优秀的中国运动员却饱受病痛折磨。面对疾病,即使是像陈招娣这样强壮的男人,最终也是输了。2013年4月1日陈招娣病情突然恶化,医院进行了及时抢救,但最终未能保留陈招娣的生命。
对于陈招娣,业内人士都很后悔,国家排水管理中心这样评价:
陈招娣为中国女排夺得世界五连冠、传承“顽强拼搏”精神、形成中国女排“全面、快速、灵活、多变”的技战术特点做出了巨大贡献。陈招娣同志是军队中唯一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兵,她的英年早逝是国家排球界的一大损失。
纵观陈招娣,这是一个没有遗憾的辉煌人生。人生的意义不应该用时间来衡量,而应该用深度来衡量。毫无疑问,陈招娣亲手打造了女排精神,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女排精神。正是因为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中国女排才有了现在的世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