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乒坛第一女神是徐孝元,不仅球技精湛,还长相甜美,被誉为韩国乒坛的第一女神,可见其颜值是有多高了。徐孝元的外貌不仅不输其他女星,身为韩国女乒的主力队员,其乒乓技术也丝毫不差。
韩国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国家,其实不仅仅是在娱乐圈,在体育界韩国也同样是美女如云。徐孝元不仅拥有着相当出色的实力,她的颜值与身材都是相当的出众,完全不输超模,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她有比赛的时候,观众席上都是座无虚席,有很多的球迷都是来看徐孝元打球的。出色的颜值与强悍的实力,让徐孝元在韩国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徐孝元是右手横握拍选手,比赛风格擅长防守,是如今少见的削球手。
徐孝元是1987年出生的,她从小就喜欢乒乓球,她也是有着不错的天赋。经过训练之后,在不同的赛事中也是得到过不错的成绩,在2013年的时候,她获得过国际乒联韩国和波兰公开赛的冠军。
徐孝元从小学校园就开始接触到乒乓球这项运动,并且他在乒乓球这项运动上展现出来的天赋也是相当的高,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父母也是决定将徐孝元培养成为一名职业的乒乓球运动员。而徐孝元也是不负众望,成功的打出了很亮眼的成绩,入选到了韩国乒乓球国家队。在徐孝元18岁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陆续参加全国性的大赛,并且在徐孝元18岁的时候,她就已经成功夺得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1个单打乒乓球冠军,这一点也是足以见证徐孝元的实力之出众。
徐孝元在2008年的乒乓球世锦赛上展现出了自己的削球技术也是让我国的球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加上她高颜值也是让她在我国得到了不少的粉丝。徐孝元再过三个月就满34岁了,她参加不了今年的奥运会,以后就很难有机会参加奥运会。球迷们就难以在奥运赛场看到这位美女球员的身影,多少会让球迷失望。
虽然中韩两国队员们在赛场上是对手,可在场下的关系却十分不错。这不,这两场比赛一结束,韩国女队的第一美女选手徐孝元就主动找到国乒男队的小胖樊振东合影。
徐孝元是继金暻娥、朴美英之后又一位达到世界顶级水平的韩国女子削球手,她也被球迷誉为“韩国乒坛第一美女”。
徐孝元的名气能够如此之大,更多的还是因为她的颜值,徐孝元是个典型的韩国美女,有着韩国漂亮女生的气质,并且五官十分精致,让人看了就心生好感。徐孝元身材属于比较小巧的类型,再加上经常留着齐肩短发,使得她看起来非常清纯可爱。
田志希,1992年10月28日出生 ,祖籍河北廊坊。2005年进入鲁能俱乐部,师从据前国乒男队主帅尹霄。由于国乒竞争激烈,2011年1月获得韩国国籍,成为韩国乒乓球运动员。
韩国女队的田志希出生于1992年,她曾是中国乒乓球国家队二队的球员,并曾和陈梦一起在山东鲁能俱乐部打球。不过,由于国乒队内竞争激烈,为了更好地追求自己的乒乓球梦想,田志希在2011年入籍韩国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逐渐在韩国女乒国家队站稳了脚跟,并且在入籍韩国3年后就获得了3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8万元)的基本年收入。田志希也坦言到韩国打球后,比国内挣得多机会也多。
韩国女队在经历了玄静和时代的辉煌后,近些年的比赛虽然也偶有队员的出彩表现,在团体赛对决中很难给中国女乒制造威胁。不过,这一状况在今年的世乒赛团体赛有望得到改善,因为按照国际乒联的规定,2011年归化韩国的田志希在7年后的现在终于有了代表韩国女队参加世乒赛的资格。
对于田志希代表韩国女队参加瑞典世乒赛团体赛,国乒女队前主教练孔令辉的接班人李隼教练给了田志希很高的评价“她是左手,再加上徐孝元、梁夏银,(韩国女队)从打法到年龄结构到技术水平,应该说上了一个档次”。
当下的韩国女队中梁夏银曾和许昕在2015年苏州世乒赛中获得过混双冠军,有着“韩国女队第一美女”之称的徐孝元那削中反攻的打法也能让对手头疼不已,如今再加上左手打法的田志希,参加世乒赛的韩国女队的实力的确上了一个档次。
再加上韩国女队去年10月份在张继科恩师钟金勇教练加盟后,实力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今年3月份的波兰公开赛,韩国女队梁夏银、田志希、徐孝元在钟金勇教练的指导下直接包揽4冠,可以说,此次世乒赛韩国女队有了田志希的加盟后,更加有了夺得奖牌的信心。而中国女队的丁宁、刘诗雯、朱雨玲、陈梦和王曼昱有了像韩国女队这种对手的挑战,一定能更加斗志满满,给球迷们奉献上精彩的比赛的!
韩国乒乓球女队,不管是天然的还是后天的,美女运动员不少。徐孝元、田志希、申裕斌之后,又脱颖而出一位17岁出自乒乓世家的美少女金娜英。
韩国女子乒乓球“新星”金娜英(浦项能源/17岁),入选2022成都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及杭州亚运会国家队。
在洪川综合 体育 馆,以7胜1负第一名的成绩结束了20日结束的派遣选拔赛第一轮,最先进入女子乒乓球代表队;只输给了李时温(三星生命),其余选手都被她击败了。
本次选拔赛分为2轮,先选出第一轮冠军,然后剩下的选手在第二轮比赛中继续进行竞争。参赛选手中最小的老幺金娜英,最先通过了“窄门”。
金娜英去年中学毕业后,为了集中精力打乒乓球而选择了职业道路,放弃了上高中。两年间她显示出了惊人的增长势头,成为一名青少年希望之星。
父亲金英珍,是作为韩国水资源公社的乒乓球教练。母亲杨美拉,是韩国化妆品公司的教练。继承了乒乓球DNA的金娜英,因为拥有超过170cm的体格条件和不凡的乒乓球感觉,所以很早就被评价为下一代王牌。
在确定入选国家队第一名后表示“真的没想到能获得第一名。因为想着和姐姐们一起学习,所以一场一场地去认真打。”
这次选拔赛也遇到了困难。在与一直争夺第一名的李时温(三星生命)的比赛中失败。
金娜英“时温姐姐的球真的很厉害,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所以很难从接发球开始积极主动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去适应。”李诗恩虽然赢了金娜英,输给了尹孝宾(未来资产证券)和金河英(大韩航空)。
金娜英勇敢地说“姐姐们还不太了解我,所以我的胜率很高。我知道一旦适应了就会有所不同,我会继续努力保持现在的位置。”
少年希望之星金娜英一来到成人赛舞台就成为了国家代表,自己创造了参加亚运会和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资格,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快速成长。
金娜英表示“所属队(浦项能源)的姐姐们是国内最强的。姐姐们的球技本来就很好,练习的时候也不能放松。反而比赛也很轻松。全慧京教练和金亨锡前教练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机会。我这次成功入选绝对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要更加努力的理由很多。”
金娜英说“能参加大赛是我的荣幸。我不会满足于此,会带着责任感努力取得成绩。剩下的几个月我会更加努力地练习。”“将和姐姐们一起努力,挑战世界大赛奖牌”。“今年过得很好,也想挑战更大的舞台奥运会。2024年一定要在巴黎获得金牌。”
乒乓网胡清源
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1/4决赛,在结束的一场比赛中,陈梦0-2到4-2逆转击败了索尔佳,接下来,孙颖莎出战,他的对手是来自韩国的削球手徐孝元,两者之间的胜者,将与陈梦会师半决赛。
孙颖莎险胜国乒劲敌,与陈梦会师半决赛,她们的实力如何?在第一阶段的比赛中,孙颖莎4-0轻松击败了韩国名将田志希,而徐孝元则是4-1吊打石川佳纯,算是小小地爆冷,,我们决不能低估徐孝元的实力,她的削球打法很有特点,对于任何一个国乒选手都是不小的挑战,徐孝元也非常希望帮助队友田志希“复仇”孙颖莎。
首局比赛,双方就死死地咬住比分,从1-1一直打到了9-9,关键分时刻,孙颖莎获得机会,正手猛冲一拍,徐孝元反应不及,拿到局点,但顽强的徐孝元很快又再度追平,双方10平,非常激烈。,还是徐孝元更加稳定,长台削球控制,孙颖莎连续犯错,最终10-12先丢一局。
到了第二局,孙颖莎迅速调整心态,一球一球地去拼,减少个人无谓失误,组织11-6扳回一城。第三局,孙颖莎继续稳扎稳打,徐孝元也是非常有韧性的,两人再度僵持到8-8,随后孙颖莎长台拉球下网,对手9-8领先,占据关键分优势,之后国乒教练叫了暂停,此时非常关键,谁都不想输掉这局,但回到比赛后,孙颖莎还是没能顶住压力,8-11再丢一局。
关键的第四局,孙颖莎索性放开打,一口气8-3的冲击波,让徐孝元无法适应,最终3-11快速丢掉此局,双方总比分2-2,争夺非常激烈。第五局,双方又是死咬比分,1-1一直打到6-6,关键时刻,徐孝元连续得分,一度来到9-7,孙颖莎已经非常危险了,但中国小将顶住压力,打出几个考验大心脏的对攻回合,强势13-11逆转此局。总比分3-2领先的孙颖莎,到了第六局渐入佳境,虽然两人分差一直咬得很紧,但孙颖莎始终保持领先,最终率先打到11分,从0-1到4-2实现翻盘,与陈梦会师半决赛,两人将争夺一个决赛名额。
第5位、平野美宇,日本人
4岁获波兰公开赛女单冠军,16岁成为日本史上最年轻的世界杯女单冠军、日本全锦赛女单冠军。17岁更厉害了,亚锦赛一串3(丁宁、朱雨玲、陈梦)荣膺史上最年轻的女单冠军。正是平野的出现,改写了国乒女队的格局,引起了教练组的震惊,这才启用了三小魔王计划,而莎莎专门负责模仿平野。被研究透了的平野后来屡战屡败,巅峰做到了19连败。
第4位、石川佳纯,日本人
这位大家就比较熟悉了,老牌乒坛大美女,尽管现如今她都快30岁了(93年),身材仍保持得相当出色,颜值耐看,现为日本女乒队长她还特别喜欢国乒,尤其是表白马龙,曾令龙嫂惶恐不安过。好在咱们的龙队坐怀不乱,让纯妹伤心不已,坦言后半生一切随缘吧。纯妹跟许昕类似,打球要带隐形眼镜,因为她的视力仅为0.1;,她还有点“懒”,因厌恶枯燥乏味的训练而经常缺席,相当消极;一旦上场,她凭借多年的经验与天赋,屡屡能进入4强。
第3位、长崎美柚,日本人
她是2002生,是日乒引人注目的美少女。在2019年荣获世青赛女单冠军、女团冠军,还有总决赛的女双冠军(战胜了孙颖莎/王曼昱组合),长崎家族在日本赫赫有名,是全日本最庞大、最有权势的家族而长崎是该家族最耀眼的体育明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第2位浜本惟,奥地利
这位199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的运动员,身高173cm,曾是日乒第一高度她被誉为中日混血第一美女,母亲是中国人,前八一乒乓球队员杨菲,在2019年她加入了奥地利籍,迅速帮助奥地利冲击到了欧洲前四的水准。,她的水平跟国乒是没法比的,技术是横板两面反胶打法,防守强于进攻,比较稳健而已,正手质量很水,就是来中国也进不了二队(最好成绩是吉隆坡世乒赛的团体亚军、日公冠军,曾意外战胜过刚出道的莎莎,仅此而已)
第1位、徐孝元,韩国人
2021年的休斯#顿世乒赛,韩国老牌美女徐孝元,着实惊艳。不止是惊艳于她的冻龄,也惊艳于她的球技“越老越妖”,出生于1987年的徐孝元,是知名的削球名将,她比马龙还大1岁,比莎莎大14岁。她也很喜欢可爱的樊振东,2018年的亚运会上,她主动追随小胖,并羞涩地合影,事实上,她比樊振东大了整整10岁!
丁松是著名的削球手,他和代的削球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丁松在打球的时候并不是稳削,而是有着大量的削中反攻,所以丁松的削球也特别复有攻击性,往往在对手松懈的进攻环节中,出其不意的反攻得分。
丁松的这种打法,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指引着削球打法的发展方向,面对进攻能力越来越强,质量越来越高的对手,一味的防守是不行的,总有防不住的时候,加入进攻,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得分手段,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削球是特别讲究节奏的打法,用进攻打乱对手的节奏,也是得分点所在。
但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能数得着的削球手,特别是男子削球手除了韩国大叔朱世赫之外,拿得出手的几乎没有呢?原因其实有几个
1、男子攻球的质量太高男子比赛的回合一直都要比女子少,原因就在于男子运动员的力量暴发力更强,削球手在防守对方的大力拉冲时,比较困难,特别是连续的拉冲,男子运动员可以做到不过渡板板发力,这对于削球顶大板的难度太大。
2、削中反攻的难点其实在于自己的节奏虽然削中反攻是很好的手段,对运动员本身的要求,要比顶尖的进攻打法球手还要高。因为削球是一个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而攻球是要求由放松到紧张,这两者的发力过程互相矛盾,并且乒乓球选手最怕的是前后移动,削球的合位点和攻球又不处在一个平面上,所以能把这些全都熟练掌握的运动员本就不多,能作为尖子脱颖而出的就更少了。
3、新球改革旋转下降削球是很依赖旋转变化的打法,现在新材料球的改革,让乒乓球本身旋转的威力下降很多,力量更大,这对于削球的防守来说,无论是防守难度还是回击的变化都不如从前,想打出成绩就更难了。
太记得了,天津世乒赛打的卡尔松直接崩溃。一个少言寡语,一个打法怪异的英才,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丁松!
丁松的打法很奇特,是削球?还是攻球?连丁松自己也说不清。在丁松出现之前大体乒乓球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切下旋球,动作像砍什么东西。下旋球旋转极快,球落台弹跳高度低,对手回球极容易下网。这种打法不能进攻,只能用来防守,而且削球选手都有非常好的手感,削球顶级大师是我国的张燮林和陆元盛老前辈。还有一种打法是提拉弧旋球,打出的球一般为上旋球,球在空中有明显的抛物线轨迹,球落台之后还有前冲之劲,这种打法主要用来进攻。也是主流打法。
说到这大家都会明白,两种打法两种旋转两种不同的手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矛与盾之间的关系。人们一直幻想,有没有一种打法,处于守势时用削球,削死对手。处于攻势时用弧旋球,打死对手。这种打法需要运动员瞬间改变手法适应更种旋转,难度太大,反到成了半撇子。丁松是唯一一位将这两种打法完美结合之人,削球稳如泰山,反攻势大力沉,发球抢攻更是出其不意。
丁松的打法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打法,可惜这种打法需要手感非常好的天才,这种天才太少了,丁松之后再无人能习练这种打法。现在削球手如朱世赫等人,还是以削球为主,伺机反攻,差丁松太远了。
不过我国人才济济,相信不久又会有各种“丁松“脱颖而出,继续帮中国雄霸乒坛。
记得蔡振华这么说丁松误导了在他以后的所有削球选手。从战术层面而言,丁松不是削中反攻打法,而是攻削平衡;从器材来说,丁松的反手是正胶而不是长胶,虽然难度很大但他的反手能自主制造旋转;从规则来说当初允许发球遮挡,所以丁松的转不转发球威胁巨大。就是意识层面了,徐寅生说要从进攻打法的小选手中选拔削球的苗子是非常正确的。可惜现在两面弧圈当道,百花齐放的说法也不提了。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瑞典乒乓球男队处于鼎盛时期,中国队与之交手占不到多少便宜。1995年天津世乒赛中国乒乓球男队和瑞典队决赛中迎来了巅峰之战,出战第三单打的丁松获得了关键的一分,为中国队最终3-2战胜瑞典队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战之后国乒逐步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直到如今。
丁松是上海队队员,后来入选了国家队,他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攻削结合打法。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团体决赛中,丁松作为奇兵担任第三单打,他战胜瑞典名将卡尔松,从而和队友一起获得男团冠军,单打方面负于孔令辉最终获得季军。他发球好抢攻意识强烈,加上变幻莫测的旋转变化以及积极的削中反攻,给攻手打法的选手们打来了极大的困扰。他把原来的“削中反攻”提升到了“攻削结合”的新境界,可以说他一战成名。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丁松没有进入奥运大名单,因为他的打法特殊不好配合双打,再加上对手已经熟悉了他的打法,还有刘国梁和孔令辉已经崛起,丁松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他遗憾的与奥运会擦肩而过。1997年英国曼彻斯特世乒赛,丁松虽入选了国家队主力阵容,但由于他的打法不再神秘未能出现在决赛中。男单比赛负于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止步于8强。之后他逐渐淡出国家队。
丁松之后国乒也出现过削球手比如侯英超和马特,都没有达到丁松的高度,一是削球不好练而是削球手在大赛中很难出成绩,如果国家队没有政策的倾斜球员都不愿意练削球。丁松1998年从国家队退役,之后去了德国打过5年俱乐部比赛,2003年回国征战乒超联赛,2007年正式退役。2009年,丁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并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
中国乒乓球队如今是世界绝对霸主,球队常胜的秘诀是敌无我有、敌有我优、敌优我精、敌精我变。我们能做到各种打法的选手共存的局面,大赛中还经常向特殊打法的选手给与名额照顾。如今随着器材的改革,削球手又有了起势的苗头,希望世界乒坛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提高,如今的乒乓球的攻击力越来越高,例如以前还有推挡技术,现在则完全是弧圈球进攻的天下。而削球则是一种防守型打法。所以,当矛的攻击力大幅提高,而盾的防守力无法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削球越来越被边缘化也实属正常。
,国际乒联为提高乒乓球观赏性和平衡中外乒乓球差距,近些年对乒乓球的重量、大小与材质都做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使得削球非但不能进一步增强实际,反而被大大削弱了速度与旋转。
,其实从大的方面看,任何一个既需要供又需要防的运动发展潮流似乎都是往攻大于守的方向发展。例如斯诺克,从亨得利到奥沙利文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表现。如今年轻球员或许有5成把握的远球就拼,而以前或许要7成,甚至更多!
现在的男子削球手,在世界乒坛上巳经凤毛麟角了,斩露头角的顶尖选手,排名前十的几乎没有了。丁松、朱世赫曾经前后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争雄过一时,但后来削球的发展就日渐式微,女乒尚有佐藤瞳、韩莹、徐孝元还能打进四强,男乒除马特等就几乎找不出什么表现突出的个人了。削球打法犹如直拍打法一样,遇到了瓶颈期,发展前景不很乐观。
丁松的高光时刻是1995年在天津举行的世锦赛团体赛上,对瑞典的卡尔松的三号单打对诀上。也就是这一战使他成名,他种以守为主,守中反攻的打法,给人印象太深了。打得卡尔松是毫无办法而迅速败北。他的胜利使他争取来年的亚特兰大奥运资格增添了法码,只是在对当时男乒最大对手老瓦的胜率上,刘国梁占优才挤掉丁松,搭上奥运末班车。当时的丁松内心是颇为不服的,但奥运会结果一出来,刘国梁表现太出色一一双冠王,此时丁松才感叹若自己参赛,未必有刘国梁这样的成绩,于是也就释怀了。
此后丁松的个人乒涯闪光点就不多了,之后就转入教练工作,培养年轻选手去了。后来韩国出了个朱世赫,很有丁松遗风,且有过之无不极,最好成绩夺得过世锦赛亚军。对当时的二王一马也是互有胜负,参加乒超联赛,经常上场,也是削中带攻,攻防有度,极有观赏性,很受球迷欢迎。现在他也退了,男子削球选手更少了,男乒的马特‘在乒超上倒能胜名将,但在世界赛上就难以取胜了。不知道国乒小将中还有能人不?胡丽梅算不算一个?削球打法在国乒 历史 上倒辉煌过一段时间,著名的有张夑林、林惠卿、童玲等,张燮林的打法与丁松不同,纯削死守,很少有又攻又守的,他那削球的特点是海底捞月式的,极富艺术性,被人称为魔术师,他与西德的绍勒尔并称当时的世界削球大师,如果两人碰上,死缠烂打要耗上两个小时,才能分出胜负。有趣的是,两人开赛前,都指了指手表,意下之意,看谁熬得住,让时间来说话吧。后来国际乒联改了规则,每一球超过12个来回即判输,所以这之后的”持久战”就告一段落,成为美好的佳话而永远留在乒坛 历史 上了。
现在的规定更严格了,超时不论攻球削球都不行,都得采用轮换发球制。现在的削球也与过去的削球打法不同了,虽然以削为主,但不时又对攻起来,属改进了的削球,也算削球打法的一种改革吧,否则恐怕很难有所作为,更难夺冠。过去林惠卿、童玲能在全国甚至世界大赛上夺冠,现在的削球手能进四强就不错了。女乒目前还有几个高手,对攻球手有一定威胁,但碰到刘诗雯、伊藤、孙颖莎也只能败北。男乒连进前十的选手都难找,何时再现丁松、朱世赫式的高手尚不可知,等着吧!削球选手越来越少,主要是这种打法是吃力不讨好,同样的付出,其他人进攻打法进步明显,而削球是个体力活,被动挨打,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削死”对方,而对方的一记重扣或调动大角度,却能使你被动甚至置于死地。削球打法考验着削球手的体力、意志和技能,能坚持得了吗?
所以,削球手的培养就很困难了,必须个人心甘情愿的去”吃苦耐劳”,喜欢这种打法,且坚持不懈的硬着头皮干下去;要练好削球基本功,掌握削球的技巧,台内及中远台的削功要全然吃透,步伐要灵活,耐力要足,否则削几下就累垮了,前功尽弃;再削中反攻技术要精,这比纯攻手掌握攻球后难度更大,因为转守为攻的技术可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有志去打削球的选手可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哟!
丁松,又有个外号叫孤独松。在九五年世兵赛削的瓦尔德内尔都没脾气。为中国队夺冠力下汗功。丁松的削球打法特点很突出。但弱点也容易被对手抓到。一旦对手摸透了这种球路,就不太好打了。丁松后来结受采访中也谈到这个问题。所以,后来这样的球员越来越少。
乒乓球我接触的比较晚,上手的特别快。极度有手感,就是当时没有人教我是一大遗憾。盲目的当别人的陪练结果到成了那个人的克星,每次对决他都吃我的亏。
做一个兵乒球的削球手,是比较累的。 一般遇到善于进攻打法的就会相对比较被动,除非有极高的削球控制能力,否则就会演化成被对手连续攻击的节奏。
削球极度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一个球发出去到结束都要经过短则三四个回合,多则几十上百回合的揉搓,及其消耗脑力和体力。
还有削球需要针对善于攻击的独特反击技巧,一旦被对方吊角攻击就会及其的被动。 所以现在的乒乓球的打法多是综合技术考量,这样应对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尽快调整过来节奏感。不会因为自己的独特打法被克制后陷入无力回天的境地。
我就是练的削球,当时为了更好应对对手,不善于进攻,就一心想着如何进行防守。久而久之就把削球这一路练的比较好。纯粹是被对手逼出来的招数。我也渴望进攻,就是那份技巧没人指点,自己摸索了多次总是觉得控制不住,父母也不喜欢我做学习之外的事。这还是在我出车祸后无法做激烈运动的情况下,自学自练的乒乓球。其实还挺怀念的。
削球手,做为打削球的人,在赛场上,没有很强的攻击力,频频被对手击败,赢的机会很少很少,所以,这种打法慢慢消失。
我是“杨磊谈乒乓”,我来回答。
一场是1995年43届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在第二场马文革战胜佩尔森,大比分1:1情况下,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丁松披挂上阵,乘胜追击,2:0拿下了卡尔松,为的夺冠奠定了胜局。
一场是1997年CCTV乒乓球擂台赛男单决赛对王涛,可能是队友之间分外熟悉,那个多回合那个攻防转换,在38毫米小球时代,令人叹为观止,至今记忆深刻。
就像他的削球打法,神秘、冷静、决绝、孤僻,”95年一战成名,97年之后逐步淡出,98年国家队退役,赴德国打球。人生之大起大落,路径选择之坚决果断,迥异于代的任何一名中国选手。2009年以后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主要耕耘在高校乒乓球圈,与以往专业乒乓球圈交集甚少,依然是那个卓而不群的“孤独松”。
进攻极多,超越了代及之前的所有削球选手,颠覆了人们对于削球打法的刻板印象,惊呼“削球,还能这么打?”
一面反胶、一面颗粒(正胶)是削球选手的常规配置。遮挡发球、发球抢攻、旋转变化和削中反攻也是削球选手的常规技战术。丁松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世界乒坛留下自己的名字,我认为是“攻与守、矛与盾”的完美平衡。
,丁松的防守功底扎实,能守得住,“立于不败之地”,这点往往被人忽视。然后,加上强于代任何其他削球选手的无比强烈的进攻意识,见缝插针,无孔不入。二者合一,缺一不可,才成就了丁松。
几年之后,又一个相似但更强大的后生异军突起,震惊世界,他叫“朱世赫”,那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