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的文字涉猎了小说、诗歌和散文,但以小说居多,也以小说见长。他关注这个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并不是那种为写文字而造文字的人,他文字里透露出的感情是真挚的,感人的。(作家季纯评)
对于王小波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极端。一部分人对他推崇备至,将他推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觉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学,有点儿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统的人们所不喜欢。(作家哲夫评)
主要介绍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男,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王小波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担任老师,不过就在别人看着他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时候,他选择辞职,做了自由撰稿人。
当时对于王小波的决定更多人都不能理解,因为做自由撰稿人意味着收入飘忽不定,没有收入又该怎么生活呢?在王小波自由撰稿的5年里,其实一直都是他妻子李银河养着他。
王小波生前几乎无人关心他,他也没有什么朋友,在他去世后,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火了,人们也慢慢发现了他留下的更多的优秀作品。
王小波为什么会放弃原本舒适的生活,开始他艰难度日的写作生涯,为什么有优秀作品却没什么朋友?王小波这个谜一样的人物,在去世后,他的作品却影响了人们24年。
文章图片1
一、王小波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王小波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很好的家庭,他的父亲王方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王小波的母亲宋华也是著名的学者。
在父母文化气息的熏陶下,王小波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后,王小波便参加了高考,而且是金榜题名,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
王小波父母虽然都是高知人才,但他出生后也是吃了不少苦头的。1952年5月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但此时他的家里正遭受着一场磨难。
当时正是“三反”运动时期,由于他父母在文学上独特的见解,导致他们家当时也受到了那场运动的影响。王小波出生时,他们家正处在一个跌宕时期,所以他的父亲就给他取名“小波”,寓意着他出生时就处在波澜之中。
在上学时,王小波勤奋好学,成绩也是很好的,只不过当时高考终止,所以他一直没有办法去上大学。
文章图片2
直到19世纪中叶,《运行》的原稿才在布拉格一家私人图书馆里被发现。1873年,出版了增补哥白尼原序的《天球运行》,但有关原子说的章节仍未补入。1953年,《天球运行》出第四版时,才全部补足原有的章节。这时哥白尼已经逝世了410年。
王小波是中国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 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以及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伊塔洛·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的精神,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作家扶小风王小波在文学创作上无疑是个多面手。不仅小说,散文和诗歌上也有不错的发挥。,小说是他的旗帜。一个作家内心承载的灵魂是他笔下的文字,这也是对文学生命的延伸和诠释。小波在创作中,始终以一个“观察家”的姿态关注社会普通民众面临的问题。这与他的生活有关,也与他朴素的价值观有关。,在他的小说中, 经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琐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后却饱含了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理解。小波小说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没有矫揉造作,这种所谓的“技法”是难能可贵的。我认识的小波,在这一年收获颇多,不仅在小说创作上,也在诗歌和散文上,他的勤奋和努力换取了大众的认可。
作家季纯小波的文字涉猎了小说、诗歌、和散文,但以小说居多,也以小说见长,他的文字质朴而充满智慧的火花,他关注这个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并不是那种为写文字而造文字的人,他文字里透露出的感情是真挚的,感人的。
公众视野里有两个姓王的作家很红,一个王朔,一个王小波。王朔还活着,而且到处上节目,接受媒体采访,闹出过很多风波,大家关注他很自然。王小波死了十年,虽死犹生,依旧有很多人在怀念他。每当你看着那些怀念活动、纪念文章,难免困惑谁是王小波?王小波是干什么的?他写了什么东西?留下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他成了一个神话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底下的王小波又是谁呢?
很多人说王小波是被炒作起来的,之前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发起了一个重走小波路的活动,找了一批王小波的粉丝,从头到尾走了一遍王小波曾经走过的路,这个活动被很多人认为是“朝圣”,也有人干脆说是“炒作”。王小波去世之后,每年都有很多人重新关注他、纪念他。他去世十周年的时候,《南方人物周刊》、《新世纪》等刊物都纷纷刊出封面专题,重整他的故事。,还有艺术家专门做了王小波的裸像,两条腿叉开坐在地上,露出个生殖器,软叭叭地搭拉下来。这个举动被很多人认为侮辱了王小波,但艺术家自己却说他觉得这么做才是对王小波最真实、最坦白的致敬,因为王小波写东西就很坦白、很真实。
过去网上有一个“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其中一个人物叫欢乐宋,他接受杂志访问时畅谈了为什么宁愿当王小波的“门下走狗”。他一方面说自己不会崇拜王小波,不会把他当成神,另一方面又说自己爱好文学,觉得自己这一代无论如何都赶不上他。这不是把他当成神是什么呢?
坦白讲,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他们心目中的王小波特立独行、非常自由,是一代启蒙者,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评论界同行都坦承受他影响非常大。无论我怎么看他的东西,就是产生不了大家说的那种“感动”跟“触碰”。后来才明白,因为我生活在香港,跟大陆朋友所处的语境有点不一样,感受自然不同。
王小波曾说,影响他最多的作家是福柯和罗素,我在80年代末就已经在看这些人的东西了,所以再看王小波时并不会感到特别震撼,震撼往往来自于看到、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这使得我往往以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看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
大家常说王小波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个观点值得探讨。,他放弃了大学里相当稳定的职业机会而选择当自由撰稿人,大家觉得这很可贵,这是自由。这样的自由早在1949年前就已经存在了,现在也依然存在,只是经过几十年之后,他这样的自由在当时看起来非常特别罢了。而这种自由正是另一种不自由,因为你必须在市场上贩卖你的文章跟作品来维持生计,全世界有哪个地方的作家不是处于这样所谓“自由”或“不自由”的状态中呢?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很多人说他有点像梵高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后大家越来越捧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都说王小波特立独行,这个好,那个好,文笔好到能够拿诺贝尔奖等等。我认同王小波写的东西很好看,也非常佩服他,我很怀疑那些不断在赞颂他,甚至引用他名言的人里到底有多少真正看过他的作品?
他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自己掌握思维的乐趣,独立思考,勇敢打破禁忌跟愚昧。而他已经死了十年了,我们受到他多少影响?现在又能看到多少人敢于自己去思考?敢于打破禁忌和愚昧?恰恰相反,我看到的多是装作“敢于”的样子,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要说谁真敢打破禁忌,那就是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了,,为什么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要她封嘴呢?这些人有没有尊重过自由思考?如果我们断定一个人炒作,是否就能否定她所说或所做的一切?是否就不再需要思考她说的东西、做的事情是否另有道理?
王小波的书都是一针见血的,有些话如果针对一个人说的话,那无疑于是得罪人的话。能说出这话的没有几个人,可以说王小波是近代文坛的一个时代,之前的文学是带有火药味的,有一股冲撞的劲头,而他之后的文学是无病呻吟的,更偏于卖开。我们好好读一读王小波的书,你会发现,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可以说是字字斟酌成册。
我们看看他的书有哪些特点吧!他的书更像诗,一种肤皮燎草的诗,不是那种精装华丽的句子。就是因为这种肤皮燎草,才可以无所挶束,笔随墨走,信马由疆的写出这东西。而这并不是每个作家都可以办到的,他是一个无功利的作家,一个少见的诗人。之前的文学是字字诛心的,读下去之后觉得这个世界完了,但他的书像解药,一点点的把你本来瓦解掉的生活信心找回来。
我们再看看他之后的作家们,像一些80年代的作家,太过于无病呻吟,一件小事也会闹得惴惴不安,想写成林黛玉,但总是拿捏不住。又想学日本的无赖派文学,但没有那种渗透力。所以在诸多的作家的书里,王小波是一种缓缓流动的小河,他不急,也不恼,更不会扯着脖子喊。他的每个句子都在夜深人静时给人温暖,感动与舒服。
王小波的书就像他的书名一样,是一个时代。如果与诗人相比,他没有李白的豪放,也没有杜牧的原野,他更像是陆游。二人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写的东西不会让人激昂,仅是耐得住回味留连,而这份功力与风格近现代没有一个人能办的到,对于文坛来说,王小波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