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道教典籍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是指哪些?有

  • 生活知识
  • 2023-05-18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道教典籍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是指哪些

三洞,指玉清境洞真教主天宝君所出的洞真部真经,又称洞真上清经;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君所出的洞玄部真经,又称洞玄灵宝经;太清境洞神教主神宝君所出的洞神部真经,又称洞神三皇经。

四辅,指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部。

十二类,指三洞中又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

有谁能找到<洞神仙经藏>全文

《道藏》不是道书的杂汇,而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籍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其组织结构原则为“三洞、四辅、十二类”。“三洞”一者《大洞真经藏》,二者《洞玄宝经藏》,三者《洞神仙经藏》,
其中就有《洞神仙经藏》,可见你说的是文集不是文。

南朝的道教编写了哪些书经

东晋南朝道教的改革者首推道士陆修静(406~477)。陆氏字元德,号简寂,吴兴东迁(今浙江湖州)人。从小好习文籍,博览强识。少年时修炼辟谷道术,虽外混世务,实内守贞朴。中年遗弃妻室,游弋江川,遍访高士,广搜道经佚文,成为江南道教的一代宗师。

陆修静推行的南朝道教改革,重点在对道教经典的整理、道教教义的发展、道门教规的肃饬,以及道教组织形式的改革等方面。

东晋刘宋以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大批佛教经典律学被翻译介绍,佛教僧团与寺院普遍建立,江南一带出家学佛、研究佛典的文人雅士日渐增多,就连陆修静本人也深受佛教的影响,认为“在佛为留秦,在道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佛教的发展,对道教产生了猛烈的冲击。佛教的经典文书可以由西域去印度求取,并通过翻译、改写而广为传扩,但道教的典籍只有来源于假托太上老君、诸天神真降临诰授的形式来制作,这就大大限制了道教教理的发展。于是,依靠扶乩撰文,改写佛经章节,抄袭前代医、卜、占、谶等类方书,变成了东晋道士编写道经的主要材料来源。由此派生的大量道经,经卷孳乳,真伪混淆,杂乱无章,是非相乱,东晋后期,《上清》《灵宝》《三皇》等大批新经典问世,丰富了道教教义,但各派道士在传经过程中,以讹传讹,互相封锁,又使许多道经源流不明,互无统属,流失分散。道教学者陆修静早年便留意收集经典文献,《玄品录》卷三记录他曾“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之遗迹;西至峨嵋、西城,寻清虚之高躅”,为整理道教典籍,辨别真伪,考镜源流,编纂经目,分别品次,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元嘉十四年(437),他刊正《灵宝经》,撰编了《灵宝经目》。

太始三年(467),陆修静又得到上清派杨、许真人手写《上清经诀》真迹,和鲍靓所造《大有三皇经》文,对上清经、三皇文加以整理。太始七年(471)奉敕撰献《三洞经书目录》,共著录道家经书符图、方技方法1228卷。,首创在道教史上有深远意义的道教典籍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

三洞,指玉清境洞真教主天宝君所出的洞真部真经,又称洞真上清经;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君所出的洞玄部真经,又称洞玄灵宝经;太清境洞神教主神宝君所出的洞神部真经,又称洞神三皇经。

四辅,指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部。

十二类,指三洞中又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

《太上洞玄消灾护命经》译文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者,至高无上也;洞玄,教主,妙行真人;洞,洞澈;玄,玄妙;灵宝,派别;升玄,派支系;消灾,免除诸邪侵入,我命由我不由天;护命,持定天元命根,先天真一;妙者微妙,经者途径、方法义也。

妙经理论

稽首皈依众妙道,志心恭敬二玄真。今运一心心所议,粗识此经所因。空色色空无有性,有无无有色空均。慧风出自天尊力,扫除心界不遗尘。惟愿神光常拥护,证明今日守心人。今日守心合所证,不失凡身得道身。

尔时,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与无极圣众俱放无极光明。

尔时,混沌之初,冥冥查查,浑浑浩浩,洪荒之期,玄黄之外。元始祖劫,一气分真,化显诸天,一灵独尊。故,天地玄黄修道德,洪荒宇宙练元神。谒元始,纳先天是也。七宝,灵、精、气、神、意、魂、魄也。道自无极生化,以神生意,而分魂魄,如是等,七宝林立,元始居中也。黄庭之内阴阳由是分,五行当俱明。颠倒颠,逆则仙,会得五行颠倒用,大地尘沙尽成宝是也。老祖居处,何等庄严。无极,性之理也。《玄宗直指。》谓之纯然一性是也。性即理,有理方有气,混沌乃育阴阳天地变化。故此理,乃太极之真无也,真无,天地之始。圣众,诸天仙圣。俱放无极光明,运布德化。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乾坤定位,诸层法相,皆不出无极根本。内外通达,日月生辉,乃谓之明。

到底是“洞玄部”经典还是“洞真部”经

《度人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灵宝斋法皆从《度人经》衍变而来。对道教影响深远。历史上注解《度人经》的高道也很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关于《度人经》的分部问题,道教史上不期有不同的分法。

《度人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资料图图源网络)

《度人经》是“洞玄部”经典还是“洞真部”经典?

《度人经》是灵宝道派的经典。《真诰》云“葛巢甫造构《灵宝》而风教大行。”在陆修静整理三洞经籍的时候,《度人经》被划分为洞玄部。在后代宗师建构的道教修学体系中,《度人经》属于洞玄部,受灵宝中盟箓的道士,学习《度人经》,称为“无上洞玄法师”。

按理说,《度人经》应属于洞玄部经典无疑。在明修《正统道藏》的时候,《度人经》却被列为“洞真部本文类”。

《道藏源流考》云“今道藏收有《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四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明张宇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宋萧应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五卷。元陈致虚《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元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三卷。宋陈椿荣《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法》五卷。皆收入洞真部玉诀类。按当入洞玄部。”

陈国符先生的《道藏源流考》对洞真洞玄之分做了研究(资料图图源网络)

陈国符先生在撰写《道藏源流考》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本应属于洞玄部的《度人经》,被列为洞真部本文类,成为《正统道藏》的天字一号经典。而《度人经》的相关注解,则收入了洞真部玉诀类。也就是说,《度人经》从早期的洞玄部,变成了洞真部。

不断调整的经教体系

我们知道,道教经教体系是三洞四辅十二部。《道教义枢》云“洞神即云洞神三皇,洞玄即云洞玄灵宝,洞真即杂题诸名,或以言教垂文,或以声色著体,并是难思知用,随方立名耳。”在最初的时候,洞真对应的是上清系的经典,洞玄灵宝系的经典,洞神三皇系的经典。最早提出“三洞”这个说法的是南朝宋的陆修静祖师。三洞所对应的这三个经系,也是南北朝时期,新兴的,较为有影响力的三个经系。

在南北朝的时候,葛巢甫真人传《灵宝经》,茅山许长史一脉传《上清经》,另郑玄、葛洪、葛巢甫一脉,还传《三皇经》。在当时,三洞是代表三种不同的经法和传承。而以《上清》一脉,在当时地位最高,颇得士大夫之推崇。所以陆修静祖师整理三洞的时候,将《上清》列为洞真,《灵宝》列为洞玄,《三皇》列为洞神部。

最早提出“三洞”这个说法的是南朝宋的陆修静祖师(资料图图源网络)

,洞神部的《三皇经》在唐朝的时候,因故被焚。所以宋朝修道藏的时候,已经洞神部《三皇经》系的经典已经没有了。所以宋朝的时候,三洞所对应的经典有所调整。《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云“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无始天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最高修行层次的上清境之上,多出了一个玉清境。玉清境中,有天宝君,说洞真十二部经典。上清境中,有灵宝君,说洞玄十二部经典。太清境中,有神宝君,说洞神十二部经典。

上清跟灵宝、洞玄联系到了一起,上清开头的不一定都是洞真部经典了。所以后来出现了上清灵宝开头的经书。比如《上清灵宝大法》。还有我们熟悉的三清圣号,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太清仙境道德天尊。

上清跟灵宝、洞玄联系到一起,所以后来出现了上清灵宝开头的经书(资料图图源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属于洞玄部的《度人经》的分部,就成了一个问题。《度人经》之前确实是灵宝的经典,本来是洞玄部的。但却是元始天尊所宣说的。元始天尊为玉清境,洞真部。所以《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自然就被纳入了洞真部本文类了。

《度人经》所以跃居为天字一号经书的原因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