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吴敬梓人生轨迹图(儒林外史人物关系图是怎样

  • 生活知识
  • 2023-05-18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儒林外史人物关系图是怎样的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介绍

1、王冕

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

2、周进

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3、范进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

4、严致和

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说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准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汕,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始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5、匡超人

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扩展资料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其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揭露社会黑暗的讽刺小说。其作者是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安徽全椒县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曾祖和叔祖分别中过探花、榜眼,到父亲吴霖起一代,家道开始衰微。吴敬梓少时刻苦读书,热衷科举,23岁中秀才,久困科场。父亲死后,他继承了家产,因挥霍无度,仗义疏财,几年就把家产散尽,到了时常无米下锅的地步,不得不卖书换米,勉强度日。在与那些官僚、名流的长期周旋中,吴敬梓看透了这些人的卑污灵魂。特别是由富至贫的生活变故,使他尝尽世态炎凉,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从而弃绝功名。这部书完成在四十九岁。乾隆十九年(1754)十月二十八日,他在与友人畅谈后,回到家中无疾而终。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出身名门,为何晚年穷困潦倒

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人生起点,是非常高的。

吴敬梓,字敏轩,生于1701年,祖籍是浙江温州,出生在安徽滁州。吴敬梓的家族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不乏有在朝廷做官的人,而且官还做得很大。

吴敬梓的远祖吴聪,参加“靖难之役”后立了大功,被明成祖朱棣封为骁骑尉,得到了江苏六合作为封地。吴敬梓的伯叔祖吴昺官至湖南巡抚。吴敬梓的曾祖吴国对是清朝顺治年间的殿试探花,官至提督直隶学政。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做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委主任……

吴敬梓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虽然称不上锦衣玉食,至少也是衣食无忧。光是这一点,吴敬梓就超过了当时的绝大多数普通民众。

,出身名门的吴敬梓,走上了一段坎坷的人生道路,最终以穷困潦倒的晚年生活,为自己的一生写下句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分析一下,有三点原因。

一、分家失败

1722年,吴霖起因为患病,再加上对官场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看不惯,辞去赣榆县教谕一职,在儿子吴敬梓的陪伴下回到老家。没想到,吴霖起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便去世了。

吴霖起去世后,家族中的叔伯和堂兄弟们提出分家。吴敬梓的母亲早逝,身边没有兄弟姐妹,陷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在这场“分家大战”中一败涂地,分得的家产寥寥无几。

吴敬梓16岁就娶了妻子陶氏,陶氏体弱多病,在这次“分家大战”中备受刺激,不久便病重去世。妻子的离去,给吴敬梓带来很大的打击,以至于让他的人生观产生了重大变化。

后来,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还以虞博士的故事来隐喻自己的遭遇。在小说里,汤相公先私自出卖了虞博士的房子,又厚着脸皮向他借钱典几间屋。得了钱后,竟然“不言语了”,连一声感谢都没有。汤相公丑恶的嘴脸,折射出吴敬梓族人在现实中的无耻做法。

二、挥霍遗产

不过,吴敬梓就算在争夺家产中失败了,可父亲吴霖起还是给他留下了一笔堪称丰厚的遗产,约有2万两银子。在清朝,一名七品知县的年俸只有45两银子。所以2万两银子是一笔巨款,如果吴敬梓省着点用钱,足够一辈子吃喝不吃。

可是,吴敬梓当年曾经跟随父亲参加当地名士的聚会,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沾染上“家本膏华,性耽挥霍”的习气,养成了大手大脚用钱的习惯。吴敬梓在父亲去世后,坐拥万贯家财,不懂得勤俭节约过日子,每日里呼朋唤友,吃喝玩乐。当朋友伸手找他借钱时,往往慷慨大方,一掷千金。

就这样,吴敬梓逐渐坐吃山空,将父亲留下的一份遗产吃得干干净净。史书记载“(吴敬梓)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1733年,当吴敬梓和续弦叶氏搬迁到江苏南京居住时,已经穷得响叮当了,还给老家人留下“败家子”的名声。

不得不说,吴敬梓当得起“败家子”这个称呼。

三、科场不利

争夺家产失败,遗产吃得精光——这些都是人生中的重大打击,但并不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如果吴敬梓能够凭借过人的才华,走上科举考试的道路,获得功名后谋取个一官半职,依然不失为人生赢家。

不幸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吴敬梓的科举之路走得相当艰难。

其实,早在1722年,23岁(虚岁)的吴敬梓就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考中了秀才。可是,6年后的1728年,吴敬梓在参加乡试时,由于放荡不羁的言行,给主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被无情地淘汰了。

这次参加乡试的失败,让吴敬梓对科举考试产生了失望。吴敬梓从此拒绝参加科举考试。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学台郑江推荐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这是朝廷给落第秀才提供的一个绝佳机会。没想到吴敬梓一口回绝,失去了一次科考做官的机会。

不走科考之路,吴敬梓靠什么谋取生存呢?清朝时期没有自媒体,吴敬梓只能依靠给有钱人家写点命题诗文,换取润笔费用,勉强维系生存。再不然就要依靠朋友施舍——这与当乞丐有什么两样?冬天到了,吴敬梓家里买不起取暖的木炭,便在夜晚与朋友到城外跑步,借此取暖。

为了生存,吴敬梓曾放下面子,去求助于官绅的救济。1754年,吴敬梓前往扬州求见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可是没有成功。当年冬天,吴敬梓在一次醉酒后,一口痰涌上来,导致呼吸不畅,救治不及而辞世,结束了穷困潦倒的一生。

这时候,卢见曾给他买了棺材,收敛后送回南京,安葬于清凉山下。

《儒林外史》的作者,对后来有哪些影响呢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我国清代小说家、作家、诗人吴敬梓。下面先来说说他的人生简历,再来谈谈他本人及其所作的《儒林外史》,对后来有哪些影响?

吴敬梓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出生在安徽全椒一个“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祖籍浙江温州。他的亲生父亲是吴雯延,后过继给长房长孙吴霖起为嗣子(有继承权的嫡长子)。

因为养父寄予吴敬梓很大的期望,所以对他教育十分严格,他不得不终日钻研四书五经、八股条文。可是物极必反,父亲的压力,让吴敬梓对八股条文等非常厌倦,他自幼喜爱能陶冶感情的各种类型的诗、词、曲与小说。广泛的阅读开拓了吴敬梓的眼界,增加了他的知识,也让他积累了很多人文资料,这对于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塑像     

在父亲的逼迫下,吴敬梓曾经考取过秀才,但他后来毅然断绝了科举入仕之路,迁居南京,并将心中对科举制度等封建习俗的不满,倾注到文学作品之中,开始了潜心创作之旅。虽然直至晚年,他的生活一直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来度日,,他一生中创作了丰富的小说、诗文作品,其中以《儒林外史》最为出名。给后人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产。

由于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为诱饵,使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在如此境中成长的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儒林外史》           

吴敬梓果敢地把自己的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运用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批判,充分显示出他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它以现实主义作为底色,以讽刺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它与稍后出现的《红楼梦》一起,构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又一高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林外史》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清代从此出现了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从而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

                                                                《儒林外史》介绍图   

除了小说创作外,吴敬梓一生中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12卷,今存4卷。他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善用典故、众体兼备,各有特色、表达方式多样化三方面。吴敬梓的古文语句有骈有散,骈散结合,语气自然流畅,节奏感强烈,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吴敬梓的小说与古文诗句等文学作品,研究与参考价值很高,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遗产。

本回答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