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生活在现代中国社会大动荡的岁月。带头净化相声说演的语言,提高相声的审美趣味,抛弃了过去粗俗低级的非艺术成份,面貌焕然一新。这么优秀的候宝林师承何方呢?本期 戏剧文化 将为你介绍侯宝林的师傅是谁。
侯宝林(1917-1993),北京人,幼年家境贫寒,12岁时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一度在北京的鼓楼和天桥一带表演,1940年赴天津演出并成名。从1940年起,一直与郭启儒搭档,合演对口相声,二人捧逗默契,相得益彰,合作长达20多年,在同行中比较罕见。
侯宝林生活在现代中国社会大动荡的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艺人在政治上地位提高,侯宝林加入中国广播文工团说唱团,积极推动相声艺术去芜存菁的“相声改进运动”,使旧时代地摊茶社里迎合小市民情趣的相声表演,注入了更为健康的内容,焕发出空前的审美光彩。
侯宝林对相声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是带头净化相声说演的语言,提高相声的审美趣味,抛弃了过去粗俗低级的非艺术成份,改编了许多传统节目上演,使之“化腐朽为神奇”,面貌焕然一新。是在创作和表演的,注重相声的理论研究,与知识界和学者交朋友,并与人合着了《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专着,使相声艺术朝着艺术自觉的方向发展。第三是创作、整理和演出了30余段堪称精品的经典性相声节目。其中代表性的有《婚姻与迷信》、《妙手成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改行》、《醉酒》、《戏迷》等。
侯宝林的相声艺术,充满了幽默的智慧。以两段表现醉酒人情态的节目《醉酒》和《橡皮膏》为例,其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观照是十分独特的。《醉酒》中表现了两个醉鬼酒后的失常言行一位能失态到把手电筒竖起来,打开开关所照出的光柱当成实物,说出“来,你没醉,能从这柱子爬上去吗”之类的话来,听着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另一位更可乐,醉态中似有一分清醒“这算什么!我心里明白。我爬上去?我爬上去你一关电门,我不就从柱子上摔下来了?”可见都醉得不轻,可气之中却透着让人无奈的可笑,劝诫意味是不言而喻的。
《橡皮膏》表现的情形更为可笑,说的是一个怕老婆的醉汉酒后深夜回家,不意让碎酒瓶的玻璃扎伤了屁股,他为了躲避老婆的喝斥,自己用橡皮膏贴上伤口就入睡了,不料第二天清晨仍被老婆从梦中吼醒,他还狡辩说自己昨夜并未喝醉,老婆却把他叫到穿衣镜前,指着镜子上贴着的橡皮膏发问“你说你没醉,那镜子上的橡皮膏是哪儿来的?”原来,他昨夜醉中往屁股上贴橡皮膏时,错把镜中人当成自己了。这实在是一种智慧,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挖掘提炼,没有高超的表现生活的艺术思维,是绝难创作出此类幽默的。
其实,侯宝林的艺术智慧与天赋远不止此。他以学唱戏曲流派唱腔和对各地方言的摹仿更为精到和拿手,《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和《改行》,是此类作品中的代表。加之他的说演语言清新洗炼,台风从容洒脱,形成了颇具学者底蕴的儒雅风格,人称“侯派”。他本人也被尊为相声大师,备受艺坛尊崇。
2020年1月29日,侯宝林的孙子侯军在社交平台发文,沉痛悼念相声名家贾振良先生,大家这才知道,侯宝林大师的大徒弟,去世了,享年87岁。
可能有很多网友不熟悉贾振良,毕竟他在1993年就退休了,之后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就算是一些相声爱好者有时候也会将贾振良和侯宝林另一位徒弟贾冀光弄混。
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尤其是北京的相声迷才知道,贾振良当年也是北京曲艺团的骨干演员,曾和赵振铎、赵世忠一起表演过很多知名相声以及相声剧,他也是我国相声界著名的老黄牛。
一、 侯宝林掌门大徒弟
贾振良出生于1933年的北京,比侯宝林小了16岁。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贾振良由于家境贫穷,小小年纪就开始走街串巷卖冰糖葫芦,同样的事情侯宝林在小时候也做过,只是侯大师那时还叫小酉,卖的东西则是冰核。
虽然家境不好,但贾振良从小和很多北京小孩子一样喜欢听相声,尤其喜欢侯宝林说的相声。那时候在天津大红大紫的侯宝林已经回到了北京,正巧和贾振良住在一个胡同里,两人偶尔还能遇到,只是贾振良还没奢望能和这位相声名角扯上关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贾振良后来到一家游艺社工地上干活,由于人勤快被经理留下当跑腿的杂役,平时也帮忙捡场。他日常跑腿的服务对象里就有攒底的角儿侯宝林。
游艺社里有个老金和侯宝林是把兄弟,他有意介绍贾振良拜师侯宝林,但侯宝林未置可否。直到有一天,贾振良和一个小伙伴在散场后上台说相声玩儿,正巧被侯宝林遇到,那天贾振良说的是《口吐莲花》,侯宝林看了半天也不走。
这时候老金撮合,贾振良大着胆子向侯宝林请求“我想和侯先生您学说相声。”侯宝林终于点点头,贾振良马上下跪磕头,没有引保代、也没有摆知,就这样31岁的侯宝林首开山门,贾振良成了侯门的大徒弟。
侯宝林小时候学戏尝尽了苦头,每天雷打不动地挨打,他深知穷人孩子学艺不易,他对贾振良不仅是倾囊传授还非常爱护他疼爱他。
有一次贾振良和师父路过一家商店,他盯着一双外国进口僧帽牌的冰刀使劲看。侯宝林二话不说要掏钱买,钱不够,侯宝林找戏院经理预支了半个月包银。这双花了师父大半个月工资的冰刀,贾振良保存了一辈子。
二、 侯家的大哥
贾振良进入侯门时15岁,此时侯耀中、侯耀茹尚在幼年,侯耀华刚两岁,侯耀文则刚出生,贾振良就像他们的大哥一样看护他们长大。用侯宝林的长子长孙侯震的话讲,侯耀中他们都是贾振良抱着长大的。
侯宝林家里人口多比较乱,侯宝林给贾振良说活都是到茶馆里,赶在人少的时候,师父掏钱请徒弟喝茶,一边喝茶一边说活,等到客人多了,侯宝林就停下,让贾振良给自己小声复述。
对于侯家的第三代,贾振良更是呵护有加,包括侯震、侯军这些孩子都对贾大爷这位长者非常尊敬。
贾振良去世,第一时间悼念他的也是侯震侯军这些小辈。因为贾振良不仅是侯门弟子们的大师兄,也是侯家子孙们的大哥、大爷。
三、 相声界的知名老师
1950年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成立,贾振良和师弟黄铁良一起成为改进小组下属培训班的成员,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于世德、赵春田等人。他们的师父有赵连仲、孙寿斋、刘德智、于俊波等相声前辈,侯宝林甚至还为他们请来了专业话剧演员,教授他们斯坦尼斯拉夫表演法,这为贾振良黄铁良等人的相声生涯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北京曲艺团成立后,贾振良和赵振铎、赵世忠等人一起成为团里的演出骨干,他们先后表演过很多传统相声,还曾联袂演出相声剧《看电影》。
1956年北京曲艺团学员班成立,张文顺、李金斗、王谦祥、李增瑞等人成为第一科学员,23岁的贾振良担任了他们的辅导老师,李金斗他们则成了贾振良的学生。
别看张文顺只比贾振良小五岁,后来也同为文字辈艺人,但实打实讲,张文顺没被学员班开除前,贾振良还真的和张文顺存在师生之谊。
贾振良自己在当年拜师侯宝林时没有摆知,等到晚年他可没少参加别人的摆知仪式。
师弟黄铁良开山门收徒,贾振良、魏文亮和师胜杰分别担任引保代三师。
侯家小弟侯耀华收王自健为徒,贾振良、黄铁良和李少杰分别担任引保代三师。
当年的学生张文顺收徒邓德勇、张德武,贾振良又和李业明、刘洪沂一起担任引保代三师。
这样一来,贾振良在相声界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
1993年,贾振良退休,他也曾受邀到外地参加演出,甚至在郭德纲导演的电视剧《窦天宝传奇》中,贾振良还曾和小师弟师胜杰一起客串出演角色。
贾振良先生故去了,他这一生在相声界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但他同样为相声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相声界需要侯宝林这样的大明星,也需要贾振良这样的老黄牛。
侯宝林是马季的师父,侯振鹏的祖师爷(师父的师父的师父)。
侯振鹏,1982年1月9日出生于北京市,相声演员。师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王谦祥先生。自幼酷爱曲艺,热衷于相声表演及创作。15岁起登台至今,台风稳健,擅长冷面幽默,现场反应能力极强,表演风格淡雅铺实木亦捧亦逗。
王谦祥,男,相声演员。1948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武清区城关镇大桃园,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曲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是从马季先生。
马季(1934年-2006年12月20日),原名马树槐,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黄庄村,相声表演艺术家。1956年,被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工作,并拜侯宝林为师学习相声。
扩展资料
侯宝林和马季得到恩怨
曾经有传说,“文革”时马季打了侯宝林。有人就这个问题问过侯宝林,侯先生也不正面回答,他说,别问这个了,旧社会徒弟打师父有的是。
马季说“我觉得没有这些,就没有生活;没有这些误会,没有挨骂,没有谣言,就前进不得,任何人都是。”侯先生临终前,马季去看他,侯先生拉着马季的手只说了一句话“马季,相声的即兴发挥千万不能丢掉啊,它是咱们相声的主要技巧。”
12岁时,侯宝林开始学艺,先是学京剧,后来由于对相声的酷爱,改学了相声。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摆地”演出
侯宝林的徒弟 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李文山、胡必达、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康达夫、李如刚、吴兆南、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
16岁的侯宝林在西单上场马绍箴的戏班唱京戏。毗邻著名相声艺人高德明、朱阔泉、汤金澄等人的相声场子,听相声成为侯宝林演唱京戏之余唯一关心的事,一个偶然机会,开始单独表演相声,并拜相声艺人朱阔泉为师,从此侯宝林便与相声结下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