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东汉王朝宰相(太保)甄邯的后裔。上蔡令甄逸的女儿。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十二月,卒于魏黄初二年六月。是中国历史上极贤的美女之一,懂诗文,貌艳丽。原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后袁绍为曹操所灭,被曹丕娶为妻。生魏明帝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因幽怨作诗而被曹丕赐死,尸首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后其子魏明帝即位,追谥其为“文昭皇后”。世称甄夫人或甄妃。附,注释甄洛因曹植的《洛神赋》而被世人误认为“洛神”。洛神即宓妃,相传为伏羲氏的女儿,溺死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宓”字通“伏”(伏羲),故甄宓之名音f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试管婴儿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甄宓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三国时期的甄宓其实是一个相当可怜的女子,身为美女,生在三国时代,就注定了命运比别的女子要坎坷一些。她先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后来被曹丕强娶,倒也备受宠爱,生了曹睿和东乡公主,但等到曹丕登基为帝,甄宓的命运急转直下,很快就被曹丕赐死了,而且死状很惨。
《汉晋春秋》记载“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
“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九个字,相信不用翻译,大家也知道是什么意思。这里就有一个点很奇怪,甄宓到底做了什么事,居然让曹丕下旨将其赐死呢?还有落得这样一个凄惨的结局,连死都被那样对待?
实际上我们看《魏书》中的记载,甄宓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女子,她的结局虽然算不上好,但也算是病死的。史籍中并没有留下她的名字,甄宓也只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史籍中称呼她为文昭甄皇后,或者甄夫人,因为甄宓这个名字知名度比较高,笔者也在文中用甄宓来称呼她。
甄宓是上蔡令甄逸的女儿,她三岁丧父,《魏书》中的甄宓,从小就是一个极有主见又很有远见的女子,又是一个非常善良大气的女子,她在建安中期嫁给了袁绍的次子袁熙,两人的婚姻持续了五六年。
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曹丕看到甄宓又倾城容颜,遂奏请曹操,让曹操做主将甄宓嫁与他,曹操就促成了两人的婚姻。
婚后,甄宓是一个很大气聪慧的女子,她团结曹丕的侍妾,鼓励曹丕纳一些贤良淑德的女子来使子嗣兴旺,又说服曹丕不要将小妾任氏赶出去,而且她还非常的孝顺卞夫人,等到曹丕登基为帝,群臣奏请让甄宓为皇后,曹丕也想下旨,结果甄宓却再三拒绝,然后不久就病死了。
这个记载没什么不好,但历来就没有几个人相信这个版本,大部分人都认为甄宓是被曹丕赐死的。如果真如《魏书》中记载,甄宓是那样美好的一个女子,曹丕怎么会刚登基不久就将甄宓给赐死了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隐情呢?
根据《魏略》、《汉晋春秋》和《资治通鉴》的记载,甄宓是被郭贵嫔陷害而死的。
甄宓在最初的几年确实很受曹丕的宠爱,她也很争气,生下了一子一女,但她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卞夫人身边尽孝,和曹丕聚少离多,两人之间的感情逐渐淡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丕身边又有了更多的女子。
尤其是他登基之后的那段时间,刘协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曹丕做妃子,再加上郭贵嫔(即郭女王)、李贵人、阴贵人等都很受曹丕的宠爱,曹丕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去看望甄宓。
这样时间一长,甄宓就有意见了,经常说些怨怼的话,对曹丕的妃子们很有怨言,而郭贵嫔为了能取而代之成为皇后更是在曹丕耳边吹枕边风,将甄宓的那些牢骚添油加醋的告诉曹丕。
此时的曹丕对甄宓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听到甄宓的怨怼,只感觉到厌恶,所以不久之后就下旨赐死了甄宓,此时距离曹丕登基不过才过去了八个月,这可以说是相当残酷了。
那么,仅仅因为郭贵嫔构陷,曹丕就赐死了甄宓吗?再怎么说甄宓也是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难道曹丕真的狠心如斯?
史籍对此的记载并没有什么明确,除了说甄宓的死有郭贵嫔的功劳之外,并没有说其他的原因,但应该可以肯定,这其中必然是有别人的原因的,比如是不是曹丕知道曹操曾对甄宓动心,如果不是他捷足先登,或许甄宓就是曹操的小妾了。
据说曹操攻打邺城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听说甄宓很美,所谓“今年破贼正为奴。”只不过邺城攻下来之后,是曹丕先看到了甄宓,震惊于甄宓的美貌,遂奏请父亲为自己做主娶了甄宓,曹操总不能和自己的儿子强媳妇吧?所以忍痛割爱让曹丕去了甄宓。
后来曹丕总觉得心里膈应,从前爱着甄宓的时候倒不觉得有什么,等不爱了的时候,就忍不了了,所以在郭贵嫔的构陷下就赐死了甄宓。也有一种说法,很多人怀疑曹睿的生父是袁熙而不是曹丕,时间上来说,或许曹丕是相信甄宓的,但也难免很厌烦这种传言,以至于去母留子。
,事实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曹丕确实赐死了甄宓,而且根据《三国志·方技传》中的记载,曹丕的赐死诏书给甄宓送去后,周宣为曹丕解梦,说“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
曹丕有些后悔,赶紧让人去追回诏书,可惜已经晚了,而甄宓接到赐死诏书之后,自然是不想死的,但皇命难违,她不想死也得死,尤其是还有一个郭贵嫔迫不及待等着甄宓的死。她死后,曹丕还下令将甄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以使甄宓死后目不能视,口不能言。
或许在曹丕看来,甄宓所做的事情是她无法辩驳的,也是没有脸见人的,由此可知,曹丕是真的恨极了甄宓,至于这恨究竟是他对她本来的仇恨,还是经由郭贵嫔挑拨出来的仇恨,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只是可怜甄宓,死后居然还要被这样对待,如果她知道会落得这样的一个结果,或许不会嫁给曹丕吧,但命运又岂会眷顾一个弱女子?
而甄宓死后,郭贵嫔成为皇后,抚养曹睿,等到曹丕去世之后,曹睿继位,他对自己生母的死很介意,等他知道是郭贵嫔导致了自己生母的死之后,经常逼问已经成为太后的郭氏,他的生母究竟是怎么死的,这让郭太后很是惊惧。
有一次,郭太后被逼急了,就对曹睿说“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
而曹睿一气之下就让郭太后和甄宓有了一样的死法。这是《汉晋春秋》中的说法,事实是否真是这样,还很难说,不过倒是可以当作一个故事来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甄宓怎么死的关于甄宓之死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与甄洛争夺后位的郭女王(即文德郭皇后),因没有生下儿子,而利用曹睿是不足月生下来的,诬称甄宓怀孕二月才与曹丕结婚,曹睿是否为曹家的骨肉,很值得怀疑。
曹丕以此事询问甄氏,甄洛对曹丕宠爱新欢郭氏和李贵人、阴贵人等,本已十分不满,又听说此事是郭氏从中挑拨,不禁怒火中烧,不顾一切大斥曹丕对自己亲生骨肉无端怀疑,有损曹门家风,曹丕愤而于公元221年(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赐她自尽,翌年立郭氏为皇后。
一种说法是因幽怨作诗而被曹丕赐死,甄宓多文才,熟知后宫典故,自然明白自己处境恶劣;但苦于远在异地,到不了丈夫面前,无可奈何,于是寄情丝于笔墨,写下了她唯一传世得作品《塘上行》。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1、魏氏春秋
袁绍被打败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纳甄氏为妻,孔融写信嘲笑曹操说“武王伐纣,将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因为知道孔融学识渊博,以为是书中没有看过的典故,后来见到他,就询问这件事,孔融回答道“用现在的事来看,自然就明白了!”
2、世说新语
魏文昭甄皇后贤惠而美貌,起先是袁熙的妻子,甚为得宠。曹公攻打进邺城后,便令人召见甄氏,左右的人都禀告说“五官中郎将曹丕已经去了。”曹操说“今年攻打邺城正是为了她。
甄宓 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甄宓(Zhēn fú),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的后人,父亲官至上蔡令。三岁时失去父亲,九岁能文识礼,看懂过去的成败得失。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她为妻。后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袁绍兵败,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丕生下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称帝,封她为文昭皇后。汉亡之后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宠郭后、阴贵人,甄宓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内使赐死她,葬于邺。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甄姬——史称魏文昭甄皇后 传奇少女—— 后(甄姬)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每次睡觉,家里都会看见好像有人把一件玉衣披在她身上),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甄姬)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这岂是女子看的东西么?)”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好学文书),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要做女贤者) 关怀饥民—— 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大致是说天下饥荒,百姓买珠宝以换取粮食,甄姬家里有不少粮食,就用它换来了很多珠宝)。后年十馀岁,(甄姬)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建议母亲把粮食免费分给邻里)。”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生性善良—— 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大致是说死了哥哥之后,哥哥的妻子依然照顾亲子,日夜操劳。)。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甄姬的母亲生性严苛),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建议母亲对嫂嫂好一点)。”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邂逅曹丕—— (袁)熙出在幽州,后(甄姬)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曹丕)入(袁)绍舍(房间),见绍妻及后,后怖(甄姬害怕),以头伏姑膝上(把头埋在婆婆的膝盖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 后宫佳人—— 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深得曹丕宠爱),后宫有宠者劝勉之(甄姬对于后宫得宠的人劝勉她努力上进——也就是说不嫉妒),其无宠者慰诲之(对失宠的安慰开导),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原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建议曹丕为了子孙昌盛多娶妻妾。。。)。”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曹丕要驱赶任氏),后请於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原重留意!(以上都是劝告曹丕的话)”帝不听,遂出之。 当世孝妇—— 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懽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馀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嗟叹曰“此真孝妇也。” 贤明识礼—— 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红颜薄命—— 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因为失宠有怨言,被曹丕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