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新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在描述一代代人在不断奋斗,面对困难,挣扎在海里,也不放弃努力的过程和记忆。让人很有感触,也深受感动。
山河亦有故人在,怎会无乡愁。新一代的年轻人漂泊在外,为家庭、为生计、为学习, 远离亲人和朋友在外奋斗。年少时奋力想要离开的家乡是永远也回不去的曾经。故乡是父母生活过的地方,也是自己出发的起点。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勾起你的乡愁了吗?
从离开家的那一刻起,相处的情愫便充注满了脑海中。往事如烟,之前的人和事如闪电般在你脑海中快速的飞过。贾樟柯执导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纪录片,以村庄为切入点,给我们讲述了一代年轻人满怀热忱、不忘过往,顽强拼搏的精神。贾平凹说话的神情和他叙述的方式,充满了人情味儿。
现代社会,千里之外的迁徙都很频繁了,唯有父母是唯一的牵绊。纵然我对乡村的记忆已经模糊,只余下童年并不深刻的片影,但看过这部电影,我仍能感受到乡村庞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文化深处,孕育了所有生长。文化的根,在乡村。
对贾平凹印象深刻,他在这个年纪说话的神情和方式,依然很个人化,像紧紧抓住自己行李的老头,像是会和孙子吵架的人。直觉上贾平凹的一生是暂且度过的一生,他还保留有无法揭晓的部分,如果命运改换一下,他也许会是更伟大的作家。有故乡的人是幸运的,无处退行缺少滋养无法深深根植于大地,无法成长为参天大树,蜉蝣着滑行着得过且过着。
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城市,奔赴陌生毫无熟悉感的新城市上学时,我的乡愁便生根发芽,半年回一次家,就会计算日子什么时候可以回去,等到回到一切都熟悉的家乡,人也变得舒服起来了,那种感觉就是你的身体都在告诉你,这是你最舒服的地方。
不管走到多远,心中总会有个名为“家乡”的地方。即使留在家乡,看着一草一木的变化,也会为怀念记忆中的风景,也会有并非身处此地成长的感概,仿佛不像是在此长大一般,没有那些熟悉感,这熟悉感也应该是乡愁。作家从村庄出走,而后回望村庄,及至整个时代。变革是不变的议题,这是一部值得去慢慢欣赏的片子。
内容碎片,我觉得乡村也好、故乡也好、文学也好,其实都没有表现得浓重。整片看下来,反倒像是马烽、贾平凹、余华和梁鸿的粗略人物小传,以及贾樟柯个人的“寻根”尝试,除了贾樟柯的,其他人的就算跟历史有些关系,但也不大,除非是对他们个人有向往,否则我觉得多少会有点失望,余华除外,他太有趣了。因为个人经历,对梁鸿的故事也有一份共鸣。尽管很喜欢贾樟柯的作品,但,一直游我觉得还好。
加之几位作家的故事和讲述,是我非常愿意听完并回味的故事。时代的跨越,也让人在历史变迁中感受到发展与变化。这部电影你喜欢就会很爱,不喜欢也不会有感觉吧。蓝色与黄色的变化,海流的波浪,陌生的故乡,破败的血地,社会巨变的几十年,风雨飘摇的人们,科长凭借一股诗情,以文学味的镜头,书写了一部近代的注脚。
不知道贾樟柯要表达啥,就感觉很混乱,有头无尾,剪辑乱,故事乱,你让余华冲着镜头一直唠嗑感觉更好点。不过这部电影也揭开了很多我感兴趣的作家生活的一面,倒是余华的形象没感到意外。就当成文艺圈知名大佬图鉴看看吧,还是挺有意思的,海报倒着看有惊喜。
因为随着拍摄的进展,每个人谈的东西渐渐浮现出一些中心的词汇,或者中心的要点。你像马烽那个部分就是吃饭的问题。所有跟他有交集的人都在谈论粮食的问题。这就变成一个饥饿的问题,吃饭的问题,也有一个恋爱的问题。今天的自由恋爱,包括性别取向都不是个问题了,但那个时候,连自由恋爱还要通过一个婚姻法来支持。每个被采访到的人都有一些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已经不是乡村经验能概括,它是整体的人类的一些焦虑,一些问题。
饱含深情的又一贾氏佳作。由乡村出发,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处回首来时路,那些食不果腹,那些荒凉贫瘠,那些恶劣环境下,曾与你我一样年轻的父辈祖辈对生存,对爱情,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成就今日之你我。
马烽的革命精神与艰苦奋斗,贾平凹的挣扎求生与改变命运,余华的坚持理想与面对现实,梁鸿的家庭故事与私人情感,以及众多作家充满激情的片言只语,共同构成了一部小切口但大纵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纲要,虽然不甚完备,但曲径通幽,堪予观众及读者窥探新中国70年来的文化底色,乃至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及精神风貌。
看不下去的人中途退场,看进去的人会看哭。尤其是在看到梁鸿讲述母亲的时候,泪水就情不自禁的溢满眼眶。很文艺的片名,从故乡到他乡,从过去到未来,我们来人间一趟,都要穿着肉体这件皮囊,去经历注定的波澜旅程,要有所向往又不忘记初心,要有最遥远的梦想,也要扎根于朴素的生活,那片蔚蓝不一定会抵达,但重要的是不要停下来。但换句话说只要你继续朝着心中的光走,恩典定会光临。
这部电影的名字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出自余华的一个小故事,很多人总想分析出什么,可以,请你们不要说出来,太矫情了。贾樟柯之前的电影总有一些长镜头片段,就是不管你尴不尴尬,就硬逼着你去看,好像在说我在这里要表达一个很严肃的东西,你们要思考,比如天注定里的用鞭子抽驴,江湖儿女里在火山那段,观影真的很不适,但对于他拍的纪录片来说,这个缺点被最大限度的弱化了,因为电影大家都知道是假的,演必然是为了表达,而本片中,他一次次把镜头怼在了各色人等上,会让我自然地觉得,这就是中国,这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