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郭松龄绝不是一个新思想革命者,或者说他是一个主张联省自治的、纵兵抢掠的军阀,他思想上的觉悟是落后于时代的。至于郭松龄倒戈反奉,我们便可以看出他的野心,第二次直奉战争分赃不均,直接跳起来反奉,完全把“大小张”对他的好抛之脑后,这样的人不忠义更不仗义。
郭松龄之所以能在奉军中混的风生水起,这的与“少帅”张学良有莫大的关系,更与“老帅”张作霖对其寄予厚望脱不开关系,然郭松龄却不懂的知恩图报。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奉军大胜,老帅张作霖依例论功行赏,封张宗昌为山东督军、杨宇霆为江苏督军、姜登选为安徽督军,而此役贡献最大的郭松龄却什么也没得到
难道是张作霖没看到郭松龄的贡献么?其实不是,张作霖的想法是,未来自己的位子是张学良的,等到自己百年以后,张学良掌握了大权,你郭松龄要什么没有?张作霖心里比谁都清楚,郭松龄与张学良两个人同穿一条裤子,小六子的就是郭松龄的,说穿了未来整个东北是张学良和郭松龄的。而张作霖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什么样的好武器、好装备都被郭松龄(张学良)所掌握,说穿了,奉军的精锐当时几乎在郭松龄麾下。
,郭松龄并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是张作霖偏心,独宠杨宇霆,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江苏督军的位置给了杨宇霆。
我们今天再来分析这件事,也不难看出张作霖对郭松龄的器重,虽说并没有直接封他做一省的督军,但却把将奉军中最精锐的7万主力全部交给郭松龄。说到底,张作霖是想把提拔重用的郭松龄的机会留给张学良,如此一来,郭松龄便会更死心塌地的为张学良尽忠心。又或许是因为直系余部与冯玉祥都对张作霖虎视眈眈,别的人离开自己身边没问题,郭松龄不行,毕竟他是最能打的,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放心。
说穿了,就是张作霖觉得郭松龄和自己儿子的关系是同穿一条裤裆,郭松龄能理解自己的苦心,也应该了解自己的苦心。
,显然张作霖算错了,他小看了郭松龄的小肚鸡肠。郭松龄满脑子想的是自己的死对头杨宇霆“夺了”自己的地盘,老张对自己不仗义啊!小肚鸡肠的郭松龄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最终在冯玉祥的煽风点火下,郭松龄带领自己手中的7万奉军精锐造反,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说穿了,就是张作霖觉得郭松龄和自己儿子的关系是同穿一条裤裆,郭松龄能理解自己的苦心,也应该了解自己的苦心。
,显然张作霖算错了,他小看了郭松龄的小肚鸡肠。郭松龄满脑子想的是自己的死对头杨宇霆“夺了”自己的地盘,老张对自己不仗义啊!小肚鸡肠的郭松龄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最终在冯玉祥的煽风点火下,郭松龄带领自己手中的7万奉军精锐造反,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说穿了,就是张作霖觉得郭松龄和自己儿子的关系是同穿一条裤裆,郭松龄能理解自己的苦心,也应该了解自己的苦心。
,显然张作霖算错了,他小看了郭松龄的小肚鸡肠。郭松龄满脑子想的是自己的死对头杨宇霆“夺了”自己的地盘,老张对自己不仗义啊!小肚鸡肠的郭松龄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最终在冯玉祥的煽风点火下,郭松龄带领自己手中的7万奉军精锐造反,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一开始郭松龄率领着这70000奉军精锐,一路打的还是很顺利的。不过由于日本人介入,老张顶住了郭松龄猛烈的进攻。并在随后的巨流河大战中,张学良出马,郭松龄与张学良这对亦师亦友的“兄弟”还是逃不过沙场相搏,最终学生击败了老师,郭松龄输的干干净净。郭松龄与其夫人韩淑秀落荒而逃,并在新民县被奉军逮捕,并被击毙,曝尸三日,郭松龄时年仅42岁。
关于郭松龄为何失败,原因我们不难分析。其一是郭、冯、李同盟的瓦解;其二是张作霖应对策略的正确性;其三是郭松龄的偏执性格的性格注定最终的失败;其四是日本人的插手。了,哪怕最终郭松龄反奉成功,其对东北的统治也注定不会长久,因为郭松龄反奉,并非大家所说的那么高尚,只是因为“分脏不均”所引发的军阀内战,难脱其军阀本质
他不过是一个野心家,但我们反过来细细思考,若没有张学良对他的肆意放纵,他走不到反奉这一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领导者给予自己下属过分的尊重与宽容,只会养出一堆“骄兵悍将”,当不顺其意之时反叛之心立生。
事实上郭松龄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郭松龄还是一个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人,注定不会成功。就以他起兵时,因为和姜登选私人恩怨的原因,下令杀了姜登选为例。姜登选是什么人,在奉军中姜登选以宽厚待人著称,人缘出了名的好。郭松龄因个人之私杀了姜登选,试问郭松龄手下的那些将领们不人人自危?这样的人注定是难成大事的。
“郭鬼子”是郭松龄的绰号,他人大身高,平素穿一套布军服,和士兵军服一样,当时奉军将领都是穿的质素很好的呢军服,布军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军服又长得像白俄一样高大,遂被人呼为“郭鬼子”。
我在翻阅沈阳的老照片时,不经意间有两张照片像枪弹一样将我射中,我被这发黄的照片上散发出的悲惨和恐怖的气氛刺激得心里不住地战栗。这是1925年12月25日轰动全国的郭松龄倒戈反奉失败后,郭松龄将军和妻子韩淑秀被处决并遭到暴尸羞辱的写实记录。
我不忍心看下去。谁都不会忍心看下去。沈阳市档案馆周庶江副馆长在一旁连连唏嘘“太惨了!太惨了!太惨了!这两个人太好了!太好了!太好了!”这是对此情此景此二人最到位的评价。但我屏着呼吸一定要看个仔细,仿佛这样才能对他们不死的灵魂表达敬意。
全奉天城为之震动了,没有谁不为他们的壮举所动容。报上载文称“郭松龄之败,非败于张作霖,乃败于日本帝国主义。”
郭松龄被捕时,王永清曾电告张学良。张学良得知高金山受命押解郭氏夫妇,拟电令高金山将郭押解到军团部,想救郭松龄一命,送他出国留学。但电未发出,即接高金山电话,告张已将郭处决。张学良得到郭松龄被处死的消息后,痛惜地说“如郭不走,决不致死。”
郭氏夫妇被害后,张作霖命令将郭氏夫妇的尸体运回奉天,在小河沿体育场曝尸三日示众,并将遗体拍成照片各处张贴,传示东三省各市、各县,惩一儆百。当时小河沿围观群众数以千计。
郭氏夫妇死后,因父母、弟弟和继子逃难在外,遗体由亲友代为装棺,暂厝于小东门外珠林寺。“九一八”事变后,其家属才把郭氏夫妇安葬在家乡附近。1948年,由其继子郭鸿志移葬于沈阳东陵区七间房墓地。
张学良对郭松龄夫妇的死很是惋惜。1926年,张学良给饶汉祥的信中说“良与茂宸共事七年,谊同骨肉,其去冬举事鲁莽……良事前不能察防,事败不能援手。回忆前尘,曷极方事之殷,良惟自愧。”后来,每当张学良遇到难办的事,就感叹说“有茂宸在,哪用我为这份难?”1981年,“九一八”事变50周年之际,张学良回顾往事仍扼腕长叹说“如果当时郭松龄在,日本人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这是张学良对郭松龄军事才能的一种充分肯定,也是对良师益友郭松龄的深切缅怀。
1925年12月,郭松龄、韩淑秀夫妻惨遭“曝尸”之辱。
当年就是这两张照片被张作霖贴遍东三省。张作霖总算没有做得太绝,派人洗净了郭松龄夫妇身上的血迹,换上了一身新衣服,曝尸处用席子围上。
提起郭松龄,不了解历史的人对他知之甚少,但老沈阳人却都知道这个大名鼎鼎的“郭鬼子”。
“郭鬼子”是郭松龄的绰号,在东北讲武堂任战术教官时,由于他鬼主意多,为人机灵,学员们就给他起了这个绰号。
郭松龄是奉系历史上唯一大规模武装反对张作霖的人。受张家大恩的郭松龄为何发动反奉战争?其说不一,甚至连最了解他的张学良在郭松龄被捕之后也想当面问问他。
1925年11月21日,郭松龄通电全国,宣布脱离奉军,并率领所部七万余人征讨张作霖。至此,对奉军影响最大的“郭松龄倒戈事件”正式爆发。由于郭松龄所掌握的部队,是奉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在战斗初期,郭松龄部屡屡得手,很快便打到了奉天附近。
▲郭松龄、张作霖照片
最终双方在巨流河一带展开决战,当时张作霖东拼西凑组织了不少抵抗力量,不过军队人员相对较杂。而郭松龄的部队虽然一路高歌猛进,但也是一支孤军,而且其中大多数人的家就在奉天附近,军心士气很不稳定,最重要的是严重缺乏后勤补给。所以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憋着一口气,谁能坚持住,谁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张作霖为了取得的胜利,不仅一股脑把东北兵工厂里面所有的武器库存都运到了前线,还自掏腰包对前线将士进行慰问。与此,他还请求日本协助自己抵抗郭松龄。最终,在日本人的干预下,郭松龄快速结束战斗的计划落空。
1925年12月23日,张作霖成功终于等来了吴俊生的黑龙江骑兵,这只生力军的加入,让战局发生了根本性扭转。当天晚上,黑龙江王永清的骑兵旅冲击了郭松龄的司令部,并引爆了附近的弹药车。眼看败局已定,郭松龄带着少许卫队,与夫人一起逃亡。
▲郭松龄夫妇剧照
第二天,郭松龄一行人与王永清的骑兵旅在新民县的苏家屯相遇,由于郭松龄的身边只有数量不多卫队,战斗能力很弱。王永清很快便取得了这场遭遇战的胜利。不过,虽然击溃了郭松龄的卫队,但王永清并没有找到郭松龄夫妇。于是他们便向周围的老百姓询问,有没有见过郭松龄向哪个方向逃了。
结果老百姓都表示不清楚,不过有一个老百姓的回答还是引起了王永清的注意,这个老百姓说“我不认识什么郭鬼子,只知道有一男一女下了菜窖”。王永清遂断定这两人就是郭松龄夫妇。于是便命人下地窖抓人。就这样,郭松龄这个在奉军叱咤风云的人物,被人从地窖里抓了出来。
▲郭松龄剧照
张作霖得知郭松龄被抓到后,非常兴奋,当即命人将郭松龄押到奉天。他要亲自审问郭松龄,为什么老张家待他不薄,他却要反过来要反老张家。不过最终郭松龄还是没有活着走到奉天,而是被就地枪决且曝尸荒野三日方准许收尸。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杨宇霆与郭松龄不和,他担心郭松龄回到奉天以后,张学良会出面营救郭松龄,于是便未经张作霖同意,私自命人枪决了郭松龄。另一种是杨宇霆劝说张作霖,反正郭松龄都是要杀的,没必要再弄回来,容易节外生枝,于是张作霖下令杀死了郭松龄。
▲杨宇霆、郭松龄剧照
至于这两种结果哪一个才是事实,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料去证明了。不过有一个事实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张学良确实准备营救郭松龄。而且不是到了奉天才营救,而是让押郭松龄的队伍要改道经过他的司令部兴隆店,他准备在这里放了郭松龄。
只是他尚未来得及有动作,郭松龄就已经被枪决了。事实上,张学良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亲口表示,如果让他处理郭松龄,肯定不会杀了他,而是让他先到外国去,等到奉军真正需要他的时候,再让他回来为奉军所用。
▲郭松龄、张学良剧照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张学良对郭松龄确实是真的惜爱,即便是他差点逼死自己的老爹,但依然不愿意取他的性命。退一步想,如果郭松龄不选择反叛奉天,等张作霖把权力交到张学良的手里面,到时候郭松龄在奉天的地位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如果没有郭松龄倒戈事件,以当时奉军的实力,其他军阀还真不是他的对手。可惜历史不接受如果,郭松龄还是选择了倒戈,这既让自己丢了性命,也让奉军丢了逐鹿全国的实力。
张作霖是奉系老大,手下有很多得力干将,其中有杨宇霆、姜登选、孙烈臣、郭松龄等人。虽然是得力干将,但也有人心中有异议,他就是郭松龄。据说是因为张作霖论功行赏的时候,漏掉了他,他心中不满,就起兵反对张作霖。此举对奉军造成的损失不仅仅是精锐部队的损失,还有战斗力下降的损失,更有精诚团结之心的丧失。
一、精锐部队的损失
郭松龄是张作霖的得力干将,还是一位很有头脑的将领。曾经直接对孙文慷慨陈词,让孙对其刮目相看,多次在下属面前表扬他,可见郭松龄的智谋很高。有人说,郭松龄属于城府很深且多狡诈。从他杀姜登选就可以看出来,两个人不睦由来已久,但姜登选在他反张后,亲自去劝说他,就可以看出来,姜登选为人豪义,郭能杀他,说明他心中有鬼。
不管怎么说,郭松龄带着奉军的精锐部队是不争的事实。最初的时候,郭松龄的军队进展得挺顺利,要不是冯玉祥从中捣乱,说不定反张斗争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因为冯玉祥,郭松龄不敢急行军了,给张作霖以可趁之机,派军队攻打郭松龄,再加上日军的帮助,郭松龄兵败,只好跟妻子化妆逃走,还是被奉军抓住了,张作霖下令枪毙,曝尸三日。
郭松龄死了,姜登选也死了。张作霖手下干将一下子就失去两个,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郭松龄手下掌管的,是东北军的精锐部队。精锐部队之间的斗争,损耗是相当大的。对于郭松龄而言,他觉得张作霖的分配极不公平,但他将那么多东北军兄弟带着离开奉军,倒戈相向。损失的,是奉军。
奉军的精锐部队削减了三分之一,对于奉军的打击,是很大的。张作霖没有想到,郭松龄会反,因为他是张学良的老师,也是张作霖认可的优秀将领。此事对张作霖的打击,也是蛮大的。军队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更何况那些精锐之师。奉军内部的争斗,让奉军损失惨重,战斗力下降不少。
二、奉军的战斗力下降了
郭松龄的奉军在攻打的时候,张学良派飞机发消息“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散了郭军的心,毕竟郭松龄的军队战斗力在,他们的武器装备好,实力强。虽然郭松龄兵败被杀,但奉军的整体实力被削弱了。对于张作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无心再到关内争夺了,冯玉祥占据的地方,就多了。
奉军在郭松龄倒张事件中暴露的问题,很多。一个是军队的管理上,依然是老派的做法,利用亲属关系、部系来维持。但这种方式在作战中并不一定有很强的战斗力,毕竟大家在军队中的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傅首尔曾说,上司义气就两个字加钱。在军队中,也是如此。郭松龄反张的原因,是张作霖分配不均,他没有看到希望。
不仅管理上出现问题,在作战能力上也有问题。普通兵员的战斗力不足,武器装备也不够。虽然郭军的实力强,架不住张作霖有很多支持的将领,郭军失败了,内耗导致的物资短缺,物资短缺带来的后果,就是战斗力下降。奉军在张作霖的治理下,还是不错的,但架不住郭松龄这种人的倒戈。奉军战斗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的精气神少了,无论是在之后的争斗中还是抵御外来侵略中。
三、奉军那种精诚团结的劲头,少了很多
奉军的战斗力,在直奉战争中体现得很好。郭松龄的军队,在直奉战争中取得的成果,让张作霖记在心中。张学良也是很倚重他,曾经说“茂宸就是我”。郭松龄和张学良的关系,一直很亲密,奉系中有些人的观点不一样,但不会打自己人。郭松龄让奉军的团结,大打折扣了。
他们面对自己人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如何做。听长官的命令,那就要举起手中的武器,对着自己人。要是不听,就是违抗命令,对于奉军而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虽然郭松龄被杀,但那种团结之气,大不如前了。张作霖下令杀郭松龄,并曝尸,是想以此唤回人心,效果不是很明显。
在张作霖被炸死之后,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占领了东三省,奉军的抵抗力,让很多国人诧异,他们之前的那股子精气神,哪去了?这不是张作霖指挥下的奉军,更不是直奉战争中的奉军。之前的奉军,不见了。要说奉军精气神弱了,与郭松龄脱不了干系。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大家留言,我们讨论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化的国家,56个民族相亲相爱,这也正体现了我泱泱大国的风采,而中国人口最为众多的是汉族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而历史上蒙古族也曾建立过王朝,而且蒙古族还出了一个历史名人成吉思汗,他当时征服了整个亚洲,然后挥兵攻打到欧洲,直到毁灭,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现在蒙古人的骄傲,同为中国人,蒙古人和汉人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蒙古人和汉人的区别
其实汉人和蒙古人有很多不同之处,汉人祖先是炎黄二帝,蒙古一词出自匈奴意思是永恒的圣火,汉人的图腾是龙和凤,而蒙古人的图腾则是熊、狼、鹰等动物,这也应证了蒙古人喜欢自由,而且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汉人以农耕为主,汉人曾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蒙古则是有过最为庞大的帝国,汉人比较理性,蒙古人则比较感性,而且因为历史的原因,汉人的传统服饰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而且两族人不论从饮食、穿着和生活习惯都有很大不同。
蒙古族男人的服饰
蒙古族美女盛装出行
蒙古人放马
汉人为何是蒙古人种
其实最早的时候,世界上并没有人种的划分,因为汉人和蒙古人都是黄种人,而当时蒙古人种是对黄种人的统称,这也就是为什么称汉人为蒙古人种的原因。
蒙古人在骑马比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一次对张学良的访谈中,张学良坦言道茂宸在时,奉军战斗力很强。若他不死,日本未必会进犯。
张学良这里说的茂宸,是指郭松龄。
(郭松龄旧照)
我们知道,郭松龄曾经反奉,被张作霖杀掉后,还暴尸三日。可是,张学良为什么却说出这样的话呢?
郭松龄于1883年出生在奉天,族谱记载他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在人生的头二十年里,郭松龄继承了父亲的志向。他想要考取功名,复兴祖上的辉煌。在1905年,日俄战争的爆发,使得郭松龄无法继续专心致志去研学。他的家乡处于日俄交战区中,无数房屋被毁,无数居民被杀。郭松龄受到很大的触动,他由此改变了入仕的想法,转而进入了陆军学堂。
毕业后,郭松龄进入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并很快得到了陆军统领朱庆澜的赏识。之后几年中,郭松龄跟随朱庆澜去四川进行革命活动。
1911年武昌起义后,朱庆澜遭到排挤,被迫出川,郭松龄也就回到了奉天。
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次年又考入中国陆军大学。在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松龄积累了大量军事理论知识,这也使他能在后来的战争中大放异彩。
1917年,郭松龄前往广东追随老领导朱庆澜。后来护法运动失败,郭松龄再一次返回奉天,成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一名教官。
在这里,郭松龄遇到他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张学良。
在张学良的推荐下,郭松龄成为奉系军官。
在随后爆发的多次战争中,郭松龄为奉系立下汗马功劳。
可是,1925年,郭松龄却选择起兵反奉。不过,在合伙人冯玉祥的背叛,以及奉军与日本关东军的夹攻下,郭松龄最终还是失败了。他和夫人一同遭到枪杀,并且还被张作霖曝尸三日。
(张作霖旧照)
那么,郭松龄本来是奉军主力,怎么会走上反奉的道路呢?
郭松龄在加入奉军后,很快成为一名团长。在1920年发生的直皖战争中,张作霖以调停为由,挥师南下,郭松龄的部队很快抵达了前线。在同皖系军队的作战中,郭松龄以一个团的兵力,成功击溃了皖军两个旅。虽说当时的皖军本来就已经阵脚大乱,并没能完全发挥出实力。但郭松龄以区区一个团的兵力,就兵不血刃解决了敌人,也着实展现出了他的能力。此战之后,张作霖将郭松龄提拔为了混成第八旅旅长。
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在奉军前线溃败的情况下,郭松龄与张学良领导的东路部队,与数倍于自身的直军进行作战。最终,他们击败吴佩孚部队,成功突破了山海关。这也使得张作霖能够全身而退。
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作为第三军副军长的郭松龄,带领部队大破直军,其军事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有一件事让郭松龄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这就是他和姜登选的关系。
郭松龄与姜登选同属张作霖帐下的五虎将之列,并且郭姜二人还都曾追随过朱庆澜,可以说是共事很久的老同事了。但郭松龄偏偏因为一些小事,最终残杀了姜登选。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姜登选的第一军率先传来捷报,眼看已经快要立下大功。此时张学良却命令郭松龄亲自带队,增援第一军战场。看起来似乎有让郭松龄“抢功”之嫌。
(姜登选旧照)
会后,第一军副军长韩麟春讽刺郭松龄说“这计谋好,你也可以露露脸。”郭松龄勃然大怒道“我郭某绝不沾别人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随即他愤怒地离开了大营。姜登选随即说“这打破了我们的全盘计划,如此妄为,该当何罪?”接着他便让韩麟春到张作霖那里去告了一状。郭松龄由此开始嫉恨姜登选。
战争结束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张宗昌、杨宇霆等人都得到了各省督军之位。而本属于郭松龄的安徽督军,却被姜登选抢占。这让郭松龄更加厌恶姜登选。
1925年11月,郭松龄倒戈之后,姜登选亲自拜访郭松龄,想劝他不要铸成大错。结果郭松龄反劝姜登选反奉,遭拒绝后,便将姜登选闷死棺中。
说起来,郭松龄之所以反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日本期间得知了张作霖与日本密谋的计划。郭松龄认为张作霖卖国,随即便举起爱国旗帜与冯玉祥合作反奉。这也是很多人认为郭松龄是民族英雄的重要原因。
1925年12月24日,郭松龄夫妇化装坐在驴车上围着棉被南逃,途中藏在老乡地窖里时被俘。张大帅电令押回奉天,张学良却强硬地命令押交给他审理,他想私自放他们出国。而与郭松龄结怨甚深的杨宇霆,却怕夜长梦多有变化,密令就地枪决。
25日那天是最黑暗的一天。囚车开至辽河滩边时停了下来,押解人员喊道“郭军长请下车吧!到地方了。”郭松龄和爱妻韩淑秀从容下车,两人怜惜地稍一对望,都露出不屈的神色。韩淑秀脸上漾开笑意,她曾从过去的法场上夺回她所敬重的丈夫的生命,伴他轰轰烈烈地走了一程。
这回她却要用自己的生命陪他走进又一个法场,相伴到永恒,她死而无憾。所有的押解人员都听到了她朗声的话语“大丈夫为国而死,死得光荣。军长请先走一步,我随后便来了!”一声枪响,郭松龄倒在地上,又一声枪响,韩淑秀追随而去。
郭松龄出生于奉天东郊渔樵寨村,祖籍山西太原。郭松龄的父亲郭复兴曾想追求功名复兴家业,但家境的衰落迫使他放弃进仕之路,在乡村做了一名私塾先生。郭松龄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勤劳善良,尽管自家不富裕,也常救济比自己更困难的人,这给郭松龄以很深的文化影响。
韩淑秀是奉天小东关人,毕业于奉天女子师范学校,在该校附属小学执教。她思想进步,经常从事社会福利与救济事业。经人介绍,她与刚回奉天的郭松龄相识。郭松龄被她的美貌和才识所打动,她也被郭松龄超拔的军人气质所吸引,两人相见恨晚,可说是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