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xìng lín chūn mǎn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著名医生董奉每天免费为人治病,医术十分高明,经常手到病除。病人要给他送礼,他坚决不收,只要求病人在他门前种一棵杏树,时间长了,他房子周围种上10万棵杏树,春天花开十分漂亮,他用杏树周济那些穷苦人家。
【解释】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术高明。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医生
【近义词】誉满杏林
【同韵词】传杯送盏、雨后送伞、来之坎坎、输肝沥胆、离题太远、日近长安远、花遮柳掩、披沥肝胆、柳眉星眼、一手包揽、......
【成语示列】他送给医生“杏林春满”的锦旗。
一、译文
董奉住在山里不种田,天天给人治病也不取分文。得重病经他治好的,就让患者栽五棵杏树,病轻的治好后栽一棵,这样过了几年就栽了十万多晷树,成了一大片杏林。
他就让山中的鸟兽都在杏林中嬉戏,树下不生杂草,像是专门把草锄尽了一样。
杏子熟后,他就在杏林里用草盖了一间仓房,并告诉人们,想要买杏的不用告诉他,只要拿一粮食倒进仓房,就可以装一罐杏子走。
曾经有个人拿了很少的粮食,却装了很多的杏,这时杏林里的一群老虎突然吼叫着追了出来,那人听得捧着装杏的罐子急忙往回跑,由于惊惶逃命,一路上罐里的杏子掉出去不少。到家一看,剩下的杏正好和送去的粮食一样多。
有时有人来偷杏,老虎就一直追到偷杏人的家中把他咬死,死者家的人知道是因为偷了杏,就赶快把杏拿来还给董奉,并磕头认罪,董奉就让死者复活。
董奉每年把卖杏得来的粮食全部救济了贫困的人和在外赶路缺少路费的人,一年能散发出去两万斛粮食。
二、原文
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瘉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
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
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
三、出处
《太平广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为宋代人撰写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
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二、作品赏析
《太平广记》的编者把神仙、道术放在异僧、释证等类的前面,显然有尊崇“民族”的宗教文化的意思。异僧、释证等讲佛法智慧和因果报应的纪实故事,虽然润物细无声,能潜移默化获益,启迪学问德行,但艺术性恐难如神仙故事。
唐代小说里往往讲仙女下凡,又有灵丹度世,还有许多神奇灵异的变化,更能眩人耳目。
三、作者简介
李昉(925-996)字明远, 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人,宋代著名学者。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书侍郎。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术,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他虽然医术高明,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
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
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
行医济世的董奉品德高尚,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词语解释
名称杏林春满
拼音xìng lín chūn mǎn
解释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术高明。
事例他送给医生“~”的锦旗。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医生
成语典故
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这里有这么个典故
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伦、张仲景齐名,号称 “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7,“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他虽然医术高明,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 “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这样一来,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是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导语 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下面给大家送上杏林春满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
奉山居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五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杏子盛,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往取一器杏去。’
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
译文
董奉字君异,候官县人。董奉住在山里不种田,天天给人治病也不取分文。得重病经他治好的,就让患者栽五棵杏树,病轻的治好后栽一棵,这样过了几年,总计栽了十万多棵树,成了繁茂的杏林。他就让山中的鸟兽都在杏林中嬉戏,树下不生杂草,像是专门把草锄尽了一样。杏子熟后,他就在杏林里用草盖了一间仓房,并告诉当时的人们“有想要买杏的`,不需要打招呼和交钱,只要把一器谷放到仓里,就自己去拿一器杏离开(就行了)。”
董奉每年把卖杏得来的谷,立刻用来救济了贫困的人和在外赶路缺少路费的人,一年能散发出去两万多斛粮食。
各大浏览器平台都可以观看。
张辉马东是《杏林春色》这部小说里面的角色,这部小说现已连载于各大浏览器的网站上,直接进去浏览器网站搜索就可以直接观看。
《杏林春满》是连载于百度的一部古代言情类网络小说,作者是霜降时分,作品简介中医内科研究生唐青鸾穿越成为太医院院判的女儿,她依然能继续研究医学为病人治病,清清静静的过日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不小心的诊出了一个喜脉,居然就被牵连到了宫廷夺嫡的大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