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史恒侠
英文名
生日1977年7月19日
星座巨蟹座
国籍中国
地域中国大陆
职业其他
身高166cm
下面这篇文章就是讲这个问题的,你看看吧。
芙蓉姐姐,你为何走红
“芙蓉姐姐你都不知道,太土了吧!”就在你庆幸自己没有落伍之时,几天前,又有人告诉你,如果你仅仅知道芙蓉姐姐,还是落伍了,因为,网络中又惊现一位模仿芙蓉姐姐的“芙蓉哥哥”,以前赴后继之势登台亮相,吸引人的手段与芙蓉姐姐如出一辙。
如今在清华、北大的BBS上,据说芙蓉姐姐的风头比众多明星都劲,她以别样的文字和独特的自拍照片引起无数学子的关注,并迅速蔓延到网络社区中,甚至传说她创造了一个5000以上的人在线等待她“妩媚”的经典S造型。
其实像芙蓉姐姐这样的行为在网络上早已不是什么奇闻,在她之前,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她们都以一种在常人看来离经叛道的奇特方式在网络上刺激眼球,并轻松地名声大噪。
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想“出奇制胜”,甚至不惜成为“呕像”?究竟是谁,捧红了芙蓉姐姐?
将娱乐的激情推上八卦的巅峰
——社会学家称网络作秀令人担忧
仅凭几张挺胸翘臀、高难度姿势的照片,模糊不清的舞蹈视频,配上自我赞美的文字,就能在网上狂飙突进,为什么?有人怀疑这是一起比照片姿势更高难度的炒作策划;有人怀疑这“芙蓉姐姐”子虚乌有,是一个恶作剧;有人怀疑她是个疯子,急需看心理医生……
见过她照片的人大多数都觉得实在很难把芙蓉姐姐文字中那个妖娆脱俗的女子和照片里的她对上号。北大社会学系的博士生张茂元称,早在两年前这位芙蓉姐姐就常常在北大的图书馆等地方出没,印象中,芙蓉姐姐经常去北大的图书馆看书,非典时期还常常看到她在教别人跳舞。张茂元的描述大概会让只从照片上欣赏过“芙蓉”面目的网民感到意外,他说“看上去很文静,很舒服,比后来网络上发的那些照片漂亮多了。不过,我感觉她本人似乎比网络上公布的照片要胖很多。”
就是这样一位平时看上去和常人没什么区别的芙蓉姐姐,如何会做出如此惊世骇俗的事情来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德育心理学老师吕澜对此现象分析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强调张扬个性,由于社会竞争等原因导致他们做出一些反叛、出格的行为。一些人急于成名,而在正常途径没办法达到的情况下,他们就开始做一些出格的,甚至是背离社会道德的事情来吸引人,以奇制胜。
一些社会学专家认为,芙蓉姐姐从网络红到社会,是社会把她推到了当下的位置。他们认为,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关注、谈论芙蓉姐姐的行为,使芙蓉姐姐感觉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她才会继续这样的行为。
一些社会学家对网络作秀现象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今天有芙蓉姐姐,以后难说会有人选择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引人注意,如果社会只是对此包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鼓励,就会造成社会道德边缘化。当社会价值观念变得模糊,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掀起她的面纱
这是芙蓉自传体小说中的姓名,根据她平时的ID及“可儿”的昵称,真实度50%。
网名huobingke即“火冰可儿”。
昵称芙蓉姐姐、水媚妖姬
前者是大家对她的昵称,后者是她对自己的昵称如水般妖媚的姬女。
生日1977年7月19日
———出自芙蓉自传体小说,待考。
年龄疑似28岁
———“芙蓉姐姐”原话她说自己的脸比实际年龄至少小8岁,幼稚的(得)要死。(出自《呜呜呜,未语泪先流》)
星座巨蟹座
———“芙蓉姐姐”原话过于母爱泛滥,容易感情用事(巨蟹座的一大弱点)。(出自她《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跳舞的激情,寻找一生一世的幸福(征男友)》)
血型O型
———“芙蓉姐姐”原话所以我的性格有些怪异,极其执著极其倔强极其急躁(O型血的特征)。(出自她的《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跳舞的激情,寻找一生一世的幸福(征男友)》)
体重一尺六寸的腰围、不足90斤的体重
———“芙蓉姐姐”原话166cm的身高,一尺六寸的腰围,不足45公斤体重,胸至少比现在大两倍。(出自《呜呜呜,未语泪先流。》)
爱好跳舞
———“芙蓉姐姐”原话我很喜欢跳舞,看过我跳舞的人一定还记得我吧,不是因为我的疯狂,而是因为我的投入。跳舞是件快乐的事,因为它可以让人忘记一切,从我的舞姿上,你可以看到我丰富而激情的内心世界。(出自《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跳舞的激情,寻找一生一世的幸福(征男友)》)
简历现供职于北京某地的一家电子出版社,任图书。参加过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北大是她的未圆之梦,清华是她的第二个未圆之梦。在水木清华,任何一个明星和公众人物都盖不住她的风头,传说有5000以上的人在线等待她“妖媚的pp”。一颗璀璨的新星在迅速席卷了中国至高学府北大、清华之后,终于崛起,成为新世纪年轻人的偶像。
说起我国的第一代网红,那真是80后、早期90后的集体回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他们了。2000年以后,互联网开始在我国大面积普及,那时候人们聊天用QQ,逛的是天涯、贴吧,认识的初代网红是芙蓉姐姐、龅牙哥、后舍男孩、葬爱家族、唱《老鼠爱大米》的杨臣刚、唱《猪之歌》的香香……说到这些,一下子就暴露了年龄。让我印象最深的初代网红就非芙蓉姐姐、凤姐和犀利哥莫属了。
一、芙蓉姐姐
芙蓉姐姐可以说是远近闻名的网红鼻祖了,当时一个身材丰腴,摆着各种姿势搔首弄姿拍照的女子的照片在网上疯传,有着赘肉的身材、极其做作的姿势和脸上的蜜汁自信让人不忍直视,这个人就是芙蓉姐姐。传播着如此低俗、辣眼睛的照片,却偏称自己有如出水的芙蓉,这给她在网上引来一片骂声,但骂声越大就越令她火,芙蓉姐姐也赚足了眼球和捞了不少金。
二、凤姐
如果说芙蓉姐姐的认知度还不够高的话,那么凤姐应该是人人皆知了,凤姐原名罗玉凤,她的走红路子与芙蓉姐姐类似,都是以夸张的卖弄来博眼球,以背负广大网友的骂名来走红。与芙蓉姐姐不同的是,凤姐不是靠搔首弄姿的外在博取骂名,而是靠言语,长相、出身、学历、工作都非常一般的他说非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不嫁,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一篇唏嘘。凤姐和芙蓉姐姐的走红都靠的是低劣的审丑手段。
三、犀利哥
犀利哥的走红源于一场意外。犀利哥原本是个流浪汉,一张摄影师抓拍的他的照片突然在网上走红。照片上的他身穿一件军大衣、有着放荡不羁的发型和胡子,走出了潇洒的步伐,整个状态看起来不输模特。犀利哥走红后结束了流浪的生涯,还接起了商演活动,不知道现在的他怎么样了。
你记忆中的第一代网红都有谁呢?
“芙蓉姐姐”(原名林可,网名火冰可儿)的那天,所有的谜,也许都解开了。林可,1977年7月19日生于陕西省某县,现供职于北京上地的一家电子出版社,任图书。参加过三次高考,三次研究生考试,北大是她的未圆之梦,清华是她的第二个未圆之梦。
正在网上“如日中天”的芙蓉姐姐也受到了媒体追捧,一贯号称“低调的”她此时也开始频频接受采访。本报记者与芙蓉姐姐取得了联系,在对她进行专访之前,通过邮件进行了沟通。对于网络上一些人的攻击,芙蓉只说了四个字“清者自清”。记者随后又采访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们都认为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芙蓉姐姐。
心理学家
她有轻度自恋和臆想
记者就“芙蓉”现象,专门采访了心理医生刘临玲,刘医生表示就芙蓉姐姐的做法来看,应该是有轻微的自恋倾向。不过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恋情节,只不过展现的方式不一样。“在公开场合暴露自己的照片,是想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她的文字和照片看来她很自我,但也说明她是个很有头脑的人,现在的社会‘裸照’和‘性’已经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和注意力了,而‘芙蓉姐姐’的出现正好顺应了大众的期待———另类。”
刘医生说,从“芙蓉姐姐”的表现中不难看出,她曾经受过打击———没有通过考试,出过车祸等等,她一直不甘于平凡,往往生活又不尽如人意,于是她选择了暴露自己来获取大众的眼球,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关注,但芙蓉这种做法无伤大雅,大家可以对她宽容一些。
教育学家
应该平和地看待“芙蓉”们
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庞晓虹认为,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美的、最吸引人关注的。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失落感。而女性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网络出现后,给大众一个自由不受约束的空间去表现自己,其实“芙蓉姐姐”的这种行为也就是这样的目的。
庞晓虹说,“芙蓉姐姐”的自恋倾向出发点是很精明的,现在社会比较容易接受性格张扬的人,她的出现满足了某些人的需求,她也得到了自我满足。追捧“芙蓉姐姐”的人,也在她的身上找到了共鸣,“芙蓉姐姐”把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实现了,她成了英雄,理应得到“膜拜”,而且“芙蓉姐姐”是很真诚的。“芙蓉姐姐”这样的人只会有一个,毕竟社会变化速度快得惊人,一浪盖过一浪,“芙蓉姐姐”也会很快地被淹没在这个潮流之中,正如她自己说的,“大家压力大,叫着好玩而已。”其实大家对此并不要认真,本着娱乐的精神来看待她,既搞笑了大众,又开心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刘哲)
芙蓉姐姐与泛偶像时代的审美疲劳
这段时间网络论坛上最红的人,不是木子美,也不是什么竹影青瞳、流氓燕之类,而是“芙蓉姐姐”。传说每天都有5000以上的人在线等待有关她的消息。如今,有关她的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已经遍布网络的各个角落。“芙蓉教”也随着这股风潮迅速崛起。用某网友的话说芙蓉一出,谁与争锋,千秋万载,一统江湖!(6月19日《时代人物周报》)
芙蓉姐姐到底有什么特殊魅力?两个字———自恋。她在文字里总是表达她被众多追求者所困扰的苦恼,“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正是此女的自画像。而她三次高考和三次研究生考试,也被她的“险象环生”的经历所神话。芙蓉姐姐经典S型造型和舞姿,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位崛起于清华北大BBS,成名于天涯论坛的28岁大姑娘,正在利用网络无可比拟的繁殖能力成为众多学子和青年人的偶像。
这是个消费引领一切的时代,这种消费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消费原则强调的是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在这样的逻辑下,任何东西都存在着被拿来消费的危险,甚至包括人的尊严。“芙蓉姐姐”在网络迅速蹿红的背后,与其说满足了人们好奇的目光,不如说恰好迎合了某些人心中隐秘的欲求。她近乎疯狂自恋般的自信,不仅让整个事件充满荒诞的喜剧成分,正如专栏作者胡续冬所言,也包含了诸多真诚的因素,给人们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快乐和关于“做梦和自信”的感动。
在这个泛偶像的时代,有太多风采照人、气质高雅的“星”和学富五车、雄韬伟略的“家”,他们固然值得仰望和崇拜;,这也是一个反偶像的时代,当正统的“偶像文化”被推到极致后,许多人产生“审美疲劳”,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颠覆传统、告别英雄、躲避崇高。“芙蓉姐姐”的出现和风起云涌正是如此“她颠覆了理想型偶像的高大全假大空,掏出大众心中的真、小乃至庸常的一面,甚至以反讽、自嘲的面目出现。”殊途同归的是,在民众的集体狂欢之后,所谓的反偶像,最终又走上了炮制偶像的路子。
反偶像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深刻的“反智主义”思潮。“反智主义”虽然是一个舶来词汇,但在中国的传统中并不缺乏,甚至在历史背景中演变成一场政治灾难。古代社会的“焚书坑儒”是一例,“文革”时期对文化和政治精英的迫害也是一例。
而今天大众文化中的“反智主义”,则作为对抗主流和精英的一种“亚文化”,搭上网络的快车,成为解构一切的重要武器。老板和上司的教训已经够多,而政治家、教授和学者、专家们的高智商、高知识和重要见解也让平头百姓在潜意识中不堪重负。对知识的“疲劳”之后,人们更愿意去听一个喋喋不休、超级自恋的女人的呓语,并从中找到快感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