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那拉氏贵为乾隆的皇后,可是却在跟随乾隆南巡的时候在杭州众人眼前自行断发。要知道在古代,女子自行断发是非常令人忌讳的事情,很不吉利,因为只有家里有大丧的时候才会有断发一说。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更是令乾隆非常不满。乾隆本来对乌拉那拉氏就没有那么喜爱,因为他心底藏着富察氏和高佳氏。所以在并不得宠的情况下,自行忤逆乾隆并且断发,实在令乾隆宠不起来,进而断发后将乌拉那拉氏关进宫里幽禁起来。
乌拉那拉氏看似是贵为皇后,可是深宫中的寂寞谁能懂她?在前皇后富察氏病逝后,乌拉那拉氏才被晋封,乾隆爷四年富察氏,经常惆怅思念,新人并不能代替旧人。乌拉那拉皇后其实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生不逢时。乾隆爷宁可宠爱新的妃子,也对乌拉那拉氏冷冰冰的,惹得乌拉那拉氏内心很是愤愤不平,对乾隆的怨恨也与日俱增。
当乾隆带着她和新宠魏佳氏南巡之时,乾隆爷对魏佳氏照顾有加而冷落了乌拉那拉氏,招致其不满,自断长发。终于惹怒了乾隆,让乾隆对其厌恶加深,并进行了幽禁。在乾隆回到朝廷之后,不但基本上断了乌拉那拉氏的俸禄,而且裁减了她手下大部分太监宫女,只剩下两名宫女侍奉。这个待遇在当时的清宫里面,跟常在的待遇一样。
乾隆的这种做法跟废后一样,虽然并没有昭告天下,乾隆的后续做法更是比废后还绝情。在乌拉那拉氏病逝后,乾隆听到消息之后仍旧在木兰围场继续打猎,丝毫没有伤心之情。而且乾隆命手下按照皇贵妃的礼仪来为乌拉那拉氏下葬,并没有按照皇后的礼仪,更甚至并没有将乌拉那拉氏的灵柩放在乾隆地宫,可见这个乌拉那拉氏有多让乾隆厌烦。
最爱的应该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帝第一任皇后,满洲镶黄旗人,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世家,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保和殿大学士傅恒(后追封郡王)姊。史载皇后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乾隆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乾隆十三年,随帝东巡,崩于德州舟次。乾隆深为哀恸,作《述悲赋》悼之。
《如懿》历史下场凄惨!乾隆听闻死讯竟继续玩乐,为何如此恨她?
看过如懿传的都知道,周迅饰演的继皇后平静地离世,乾隆皇帝则是无限悔恨。但要是知道如懿的“真实下场”,恐怕观众会更加心碎!历史上的乾隆,听到那拉氏的死讯,不但没有一丝哀伤、继续狩猎玩乐;更故意将那拉氏的丧礼办得极其简陋、连尸骨棺木都随便放在妃子的陵墓之中,对大清皇后来说,是何等羞辱!究竟乾隆为何恨她入骨、连死后都要剥夺她的“善终”呢?
纯妃墓中,竟有另一具无名尸骨
1981年,乾隆裕陵中的纯惠皇贵妃(也就是纯妃)墓发生塌陷,工作人员为了抢救第一次进入墓室,但在打开墓室的那一瞬间,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墓室中竟放着两口棺材!在清代,嫔妃共享墓室并不合礼制,那另一具尸骨究竟是谁、胆敢长眠在皇贵妃的地盘呢?
但查明了尸骨的身分,解踵而来的问题反让史学家更困惑为何史书上对她的记载简直少的可怜,35万字的《清史稿》,有关那拉皇后的部分竟少于400字?,乌拉那拉氏贵为大清皇后,为何她死后落得随便被塞进纯妃墓室、没有牌位的下场呢?
《如懿传》真相继皇后在乾隆眼中几乎没有存在感
不论是《环珠格格》中的继皇后、《延禧攻略》里的娴妃,都将那拉氏描绘的恶毒心机,直到《如懿传》中周迅才将那拉氏对皇帝的爱恋、对宫廷生活的绝望,演绎得凄美动人。但历史上真正的那拉氏,在乾隆眼中可以说是存在感极低。
众所周知,乾隆一生最敬爱的是富察皇后,最宠爱的是令妃。明明那拉氏从乾隆还是宝庆王时就嫁给他,但受宠程度连当时还是侍妾的纯妃都比不上,即使在乾隆登基之后被封为娴妃,也没有获得乾隆的宠爱。
照理来说,那拉氏要问鼎皇后宝座应该是不可能的,但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富察皇后病逝。
这时,太后就开始物色下一个皇后,经过多次的比较,她认为那拉氏可以胜任后位。不久,那拉氏就被册封为皇后。但攀上后位的那拉氏却没过几年好日子,竟让乾隆对她深痛恶绝、连死后都不愿给她善终......
乾隆对那拉皇后有多狠心?听闻死讯仍继续玩乐
乾隆对继皇后的深痛恶绝,从她过世那天就闹得众人皆知。
当时乾隆皇帝正在木兰围场打猎,听到继皇后的死讯之后,不但没有表现出任何悲伤,还继续游玩。更下达了让王公大臣都摸不着头绪的圣旨——降阶以皇贵妃的等级安葬皇后。
更可怕的是,许多大臣上书劝谏,没想到乾隆看到这些为那拉皇后抱屈的奏折竟大发雷霆,许多上奏的官员被流放惨死异乡。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那拉皇后彻底失宠、甚至在她死后几十年乾隆都怨气难消呢?谜底就在南巡短短的一天之内......
“自行断发”彻底激怒乾隆
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一行人到杭州,乾隆与那拉氏还一起用早膳、毫无异状,没想到用晚膳时,那拉皇后却没再出现了。从此之后,那拉氏更是一次都没有出现在皇帝身边过......
虽然令妃出身低,但史学家大多认为她极富心机,乾隆跟太后都被她收服了。所以在南巡过程中,母子俩商量想把当时的令贵妃晋升为皇贵妃,但这件事大大的触怒了那拉皇后。因为皇贵妃这个等级一般都视为虚设,若令贵妃成为皇贵妃,那么令妃的儿子也很有可能被立为太子。而在剪发事件过了半年之后,乾隆就把魏佳氏封为令皇贵妃,并掌管后宫,而她的儿子永琰也立为太子、之后成为嘉庆帝。
这个人就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之所以乾隆这么骂她,是因为她自己断发,自此她的后位不废而废。乾隆恨她也是有原因的,毕竟身为一国之母,竟然形似疯迹的断发,这还真是千百年来第一人。
我一直认为辉发那拉氏是一个挺悲剧的存在,因为她这一生当中都生活在富察皇后的阴影之下。在王府的时候,她是侧福晋,而富察皇后是嫡福晋,并且富察氏出身名门,深受乾隆宠爱。等乾隆登了基,富察氏被封为了皇后,而她只不过被封为了娴妃,就连出身汉军旗的高氏都被封为了贵妃,而且在她已经是侧福晋之时,高氏那会才是格格也就是侍妾。从这点上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对于辉发那拉氏并没有特别多的宠爱。
富察皇后在乾隆十三年的时候突然去世,这件事对于乾隆的打击十分大,也是这件事使得辉发那拉氏成为了继后。这里有人会问,如果乾隆不是很宠爱她,为何要选择她为继皇后呢?其实当时的苏氏也是继后人选,因为苏氏出身没有辉发那拉氏好,所以继后这个位置就归了辉发那拉氏。
根据记载,其实她也算是出身名门,祖上是辉发那拉氏国主,诗词歌赋都算得上精通,并且女红做的也挺好。因为她的前任富察皇后太过于优秀,她是怎么也追赶不上,再加上乾隆又喜欢把她们俩作比对,久而久之,继后不抑郁才怪呢!所以继后选择了断发这条路,也正是这条路彻底断送了她和乾隆两个人的夫妻情分,她的皇后之位就算是废了。
从乌拉那喇氏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从一开始,她就不是乾隆喜欢的菜,为什么这样说呢?乌拉那喇氏早在乾隆还是亲王时,便是他的侧福晋。当时,乾隆正和嫡福晋富察氏你侬我侬情更浓,也没时间搭理乌拉那喇氏。
不久后,雍正赐给乾隆一名姓高佳氏的使女,这个使女是汉人包衣出身,身份非常低微,不过她颇有姿容,性情又活泼,所以吸引了乾隆的注意,对她也颇为宠爱。有富察氏和高佳氏在,乌拉那喇氏的存在感被刷低,所以在《清史稿》中,她这段时间没有一件事发生。雍正去世后,乾隆便将从潜邸便跟着他的女人们分封了位份。
嫡福晋富察氏册立为皇后,使女高佳氏封为贵妃,至于乌拉那喇氏本来没她什么事,不过乌拉那喇氏在潜邸时一直对富察氏恭敬有加,看在富察氏的面子上,封她为娴妃。一个侧福晋居然沦落到还没有一个使女的位份高,也只能说明乾隆对乌拉那喇氏的感情有多么淡薄了。乌拉那喇氏是个聪明又有野心的人,不甘心一辈子就只在后宫做个普通的妃子,乾隆对她又相当淡漠,所以她另辟蹊径,巴结皇太后钮祜禄氏。
皇太后是乾隆的亲娘,乾隆又是个大孝子,搞定了婆婆,儿子不还得听亲娘的嘛。所以,乌拉那喇氏每天早早起床,到皇太后的宫中问安侍奉,周到细致,时间长了,皇太后觉得她敦厚娴淑,愈发喜欢这个儿媳妇了。乾隆十年,在皇太后的建议下,乌拉那喇氏被封为了娴贵妃,不过,受封的不止她一个,高佳氏也在这次被册封为皇贵妃,地位始终在她之上。想要混上人生巅峰,先得有个好身体,高佳氏就差这个,所以在她做皇贵妃没多久,就病逝了。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由于受不了丧子之痛,在随同乾隆东巡时撒手而去。两个乾隆最宠爱的女人接连死去,让乾隆倍感悲痛。就在此时,皇太后提出六宫不能无主,乌拉那喇氏娴良淑德,有母仪天下之风,当立为皇后。乾隆也深知后宫需要人掌管,乌拉那喇氏一直帮助富察皇后协理后宫,可以说对管理事务驾轻就熟,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将乌拉那喇氏封为皇贵妃,命她统管六官事务。
次年,乌拉那喇氏被册封为皇后。乌拉那喇氏凭着努力,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可喜的是,此时乾隆对她态度有所缓和,两人的关系也渐渐融洽,在乾隆十六年,乌拉那喇氏诞下了皇十二子永璂,次年又诞下皇十三子永璟,由于连育两位皇子,乾隆对她也颇多赏赐,乌拉那喇氏的人生终于迎来了春天。
,皇帝毕竟不是哪一个人的?不久,乾隆便迷恋上了年轻貌美的令妃、芳妃,再加上他又常常对死去的富察皇后念念不忘,乌拉那喇氏对乾隆渐生怨言,两人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感情顿时又恢复如初。紧接着,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乾隆对乌拉那喇氏的憎恨到了极至,不仅收回了她的册宝,还将她打入冷宫。
乌拉那喇氏在羞愤中去世后,乾隆命按皇贵妃的葬礼规格下葬,并不许她入裕陵,也不单独给她建陵寝,只草草地塞在纯惠皇贵妃的地宫一角,不光如此,在她死后,乾隆还命将她的画像悉数烧毁。乾隆为何对乌拉那喇氏讨厌成这样呢?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三十年,乾隆由于连失两子,心情非常低落,决定再下江南散心。和往常一样,他恳请皇太后同往,皇太后很高兴,想到乌拉那喇氏操持后宫多年,还从没有跟随乾隆出巡过,于是带上了乌拉那喇氏。就这样一群人浩浩荡荡出发了,一路上景色怡人,众人都很高兴。
可走到济南的时候,乾隆想到这是富察皇后去世的地方,顿时难过之极,连写两首诗表达自己的对富察皇后的深情,乾隆是够深情了,乌拉那喇氏可不高兴了,毕竟富察皇后都死了那么多年了,乾隆对她还念念不忘,自己活得好好的,却倍受冷落。等到了杭州,便发生了“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的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乌拉那喇氏剪头发呢?
在这里先要解释一下,满清一直有奴隶殉葬的习俗,有一种折衷的方法就是剪发代头。这也是为何乌拉那喇氏剪头发会遭到乾隆大发脾气的缘故。乌拉那喇氏为何要剪头发呢?据严譄的文字狱案中提到,乾隆想将一名风尘女子带回宫中封为妃,乌拉那喇氏苦劝无效后,为了皇家的颜面,怒而剪发。
,由于史书并无记载,究竟是因何事而起,乾隆又讳莫如深,直到现在这仍是个谜,但不管怎么说,乌拉那喇氏并没有失德的行为,被乾隆逼到剪发,也只能说是乾隆一定是欺人太甚了。一句话,乾隆绝不是深情之人,这在他对待乌拉那喇氏的点滴之中,完全感受得出来。
乾隆后来之所以恨绝了如懿,是因为如懿故意为之。如懿至始至终,都只想和乾隆一生一世一双人,只想得到皇上的宠爱和那一颗真心。皇上的后宫佳丽,皇上对如懿的猜忌,都令她不断失望,,她毅然决然地剪断头发,失去了皇后之位。
乾隆恨如懿吗,恨。感情的事,若无爱,哪来的恨。两人在府中之时,感情深厚,互相照顾,生活甜蜜蜜。弘历非常在意青樱的感受,处处体贴入微;青樱也时常挂念着弘历,一直陪伴左右。两人恩爱往常直到入宫。原本相亲相爱的一对眷侣,却因种种事情生了嫌隙,二人最终走向了陌路。
青樱刚入宫时,因为自己表姑母的身份,受到排挤。虽然有其他妃嫔的欺压,皇上力排众议,对她关怀备至,两人之间还算甜蜜。但时间久了,弘历已不再是那个少年,他成了大清的皇帝,凡事以国家为先。皇上因为自己不是皇太后的亲儿子,对自己的身世一直耿耿于怀,想要好好栽培如懿的十二阿哥,如懿却不愿十二阿哥从小就负上沉重的枷锁。皇上对如懿产生了不满,认为如懿不理解自己,不能替他分忧。
后宫佳丽三千,如懿体谅皇上的苦衷,不争不抢,但皇帝却以为她不在意自己,怀疑如懿的感情,皇上的猜忌一步一步让她寒了心。曾经,青樱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常伴身侧的爱人,皇帝一步一步离开了她的身边。皇帝要求如懿能一心一意的对待自己,自己却一次又一次践踏如懿的真心,让她难堪,令妃等人的算计,也让如懿力不从心。
而如懿放弃争宠,每日不再过问时,皇上又嫌弃如懿的冷漠。如懿恨皇上,恨他不能给她想要的,如懿不贪图荣华富贵,只希望能求得一颗真心。她知道帝王无情,不再信任皇上,倔强高傲的如懿,不会别的妃嫔的谄媚讨好,终归是选择了与帝王陌路。
在清朝,断发是大忌,心灰意冷的如懿还是选择挥刀断发,一同剪断的,是她对皇上的爱,是她的一丝希冀。如懿断发之后,皇帝勃然大怒,他将如懿打入冷宫,并收回封号。如懿一个人深幽冷宫之中,受尽折磨之后离开了人世。
这部剧里,没有人是获得最终幸福的。如懿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她心中理想的恋爱,皇上也在如懿死后,感到悔恨内疚。
其实现实世界里,常常会有情侣因为这种种的阴差阳错而无疾而终。不论是如懿还是青樱,她想要的一直都未曾改变,弘历在当上皇上之后,因为天子权倾朝野,众人皆是奴仆,没有人敢忤逆。
如懿一次一次的冲撞皇上,不听从皇帝的命令,只顺从自己的内心,导致了皇上的厌恶。再加上宫中政治关系复杂,妃嫔和太后等势力互相牵制争斗,使得如懿成了深宫之中的牺牲品。
在《如懿传》中,周迅演绎了一个贤良淑德、逆来顺受的如懿,正是因为剧中如懿对乾隆爱的真诚,所以做出了一系列让乾隆十分生气的事情,被乾隆打入冷宫。其实乾隆到也未必是痛恨如懿的,只是那份感情中带着一份怨和一份悔,很复杂。下面我们来讲讲如懿让乾隆不满的几件比较突出的事情。
,如懿作为皇后,曾经多番顶撞过乾隆。在剧中,令妃为了讨好乾隆,给乾隆献上可以壮阳的酒,乾隆喝了以后精神大振,并且渐渐就迷念上了酒,也渐渐在政务上出现了懈怠。面对这种情况,如懿前去劝诫,并且当着令妃的面丝毫不给乾隆台阶下,这让乾隆非常不满。
,如懿与侍卫凌云彻因为共患难过,所以之间有些交情。二人纯洁的友谊被有心人利用,伺机在乾隆面前添油加醋惹得乾隆误解了二人的关系,最终导致乾隆在如懿面前多番羞辱凌云彻。心底善良的如懿不忍凌云彻受苦,自然明里暗里给予凌云彻帮助,这一举动反而加重了乾隆的不满,二人的裂痕也渐渐加深。
,最让乾隆不满的就是作为皇后的如懿断发。在乾隆那个时代,一般君主驾崩的时候皇后才会断发。剧中,如懿还是名义上的皇后的时候,就做出了断发的举动。其实如懿想表达的,只是他心中那个与她相知相爱的少年已死。剧中乾隆知道这一点,自然又气又恨又恼又悔,二人关系再无破镜重圆的可能。
以上三点就是电视剧《如懿传》中,如懿做的最让乾隆不满的并惹得乾隆怒目相对的事情。
在大家的印象当中,乾隆身边的女子有很多都比较出名,比如孝贤皇后、令妃,但也有一些女子不仅在影视剧当中没有出现过,史书的记载也是比较少的,像寿贵人,在史书当中基本上没有找到什么记载,就连姓氏记载的都是某氏,堪称乾隆后宫中的无名氏。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她的故事,她曾逼宫女自杀,乾隆得知后仅回复三个字。
史书上记载,她于乾隆二十九年三月正式册封,被册封为那常在,按照这个位份来看的话,在宫里面的地位肯定不高,也可以猜测出她的出身地位不怎么样。假如出身地位较高,第一次册封就应当至少也是个贵人,但她却只被册封为常在,猜测她很有可能是一名内务府的包衣女子,又或者只是一名出身低微的汉族女子。被册封为常在以后便没有了关于她位份晋升的记载,不仅位份没有晋升,而且在乾隆四十年还被降为了答应。
她被历史浓重笔墨记载的一件事是她曾经逼得服侍她的宫女自杀。乾隆五十三年,那常在的宫女五妞自杀,经调查宫女自杀很有可能和那答应有关,是因为受到了虐待,绝望之下才选择了自杀。虽然并非亲手杀害宫女,但宫女的自杀终究和那答应脱不了关系,按照当时的规章制度,要受到惩罚,但乾隆在得知后却仅回复了三个字“知道了”,之后便没有了任何下文。
之后,寿贵人就老实多了,独自继续在深宫中生活。嘉庆初年,她又被晋封为寿贵人,后来嘉庆帝为了彰显恩德,又把她尊称为寿太贵人。不管如何,寿贵人在乾隆的后宫当中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资料上并没有过多的关于她的记载,也不知道她是否生育了子女。
或许有人觉得她的存在并非特殊,只是因为乾隆并不宠爱她,所以才没有进行详细的记载,不过,综合我们的考证,我们发现即使是不受宠的妃子,只要伺候过君王,一般都会留下有关名字的痕迹,而寿贵人却有封号无名字,堪称无名氏,不得不说确实是非常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