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顿报告书》中承认,“九一八”事变是日方的预谋,但不敢谴责日本的侵略,没有认定日本军事行动的侵略性,却诬蔑中国的革命运动,为日本的侵略行为遮目;报告书承认,东北三省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揭露了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权,但又“承认满洲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极大重要性”,说什么“日本在满洲的权利和利益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为日本侵略制造合法依据。
1924年11月21日,国联大会决定组成李顿调查团赴中国东北调查“九一八”事变。为了对付李顿调查团,日本决定利用调查团尚未踏进中国国土的时机,加快策划成立“满洲国”的步伐,企图给占领东北披上“合法”的外衣,蒙骗世界舆论。
国联调查团这个几乎全由殖民主义分子组成的调查团成立后,行动迟缓,2月3日从欧洲出发,直到4月21日才到达沈阳。此时,日本已在调查团到来之前成立了伪满洲国,造成既成事实以迫使李顿调查团承认现状。李顿调查团在东北活动了一个半月,6月5日回到北平。9月4日,调查团完成了报告书。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又称《李顿报告书》),在国联所在地日内瓦、中国南京与日本东京三地公布。
国联理事会就日本武装入侵中国东北问题争论了3个月,既不谴责日本,也不制止日本扩大侵略。日本正是在这3个多月的时间里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完成了对中国东北的占领。随着军事行动的结束,国联活动的中心也转向国联调查团。
根据1931年12月10日的国联决议,调查团由5人组成,其任务是“到当地调查并向理事会报告任何影响一切能危及国际关系,威胁或扰乱中日两国间的和平的一切情况”。中日两国可各派一人参加调查团,并对其活动提供一切方便条件。
1932年1月21日,国联调查团正式成立。团长为英国前驻印度代理总督李顿爵士,团员为美前任菲律宾总督麦考益少将,法国殖民地防御咨询委员会主席、前驻印支法军司令克劳德中将,德国前任东非总督希尼以及意大利外交官马柯迪伯爵。中国派前外长顾维钧、日本派驻土耳其大使吉田伊三郎作为顾问参加调查团。
这个几乎全由殖民主义分子组成的调查团成立后,行动迟缓,2月3日从欧洲出发,直到4月21日才到达沈阳。此时,日本已在调查团到来之前成立了伪满洲国,造成既成事实以迫使李顿调查团承认现状。李顿调查团在东北活动了一个半月,6月5日回到北平。9月4日,调查团完成了报告书。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又称《李顿报告书》),在国联所在地日内瓦、中国南京与日本东京三地公布。
英国外交官 (1831.11.8,英格兰伦敦1891.11.24,法国巴黎) 笔名Owen Meredith。 英国外交官,印度总督(18761880),出生于印度西姆拉,早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生前以写诗出名。最初任英国驻华盛顿公使随员,1874年任驻里斯本公使,1875年任印度总督。他就职时,俄国在阿富汗的影响正在增长,他与阿富汗谈判驱逐俄国人未成,就挑起第二次阿富汗战争(18781880)。 1880年辞职,晚年担任英国驻法公使。略有诗名,作品有《克莉坦妮斯特拉及其他诗篇》(Clyemnestra...and Other Poems, 1855)、抒情诗集《流浪者》(1858)和浪漫主义韵文小说《露西尔》 (Lucile, 1860)。 李顿调查团团长 (1876.8.9,印度西姆拉1947.10.26,英格兰赫特福德克内卜沃斯) 19221927年任英国驻孟加拉总督,并于1932年担任国际联盟派至中国东北的调查团团长,发表所谓《李顿报告》。布佛-李顿生于印度,他的父亲李顿第一伯爵是当时的印度总督,李顿在学童时代即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他在伊顿公学及剑桥的三一学院接受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海军部担任政府公职。 1920年出任印度部政务次长,1922年成为孟加拉总督,以后数年中,当派任的印度总督请假时,亦曾代任临时印度总督。 1932年李顿所领导的国联中国东北调查团,无法对日本进行有效的制裁。之后,李顿虽在各种官方或非官方的团体中任职,可是地位均无足轻重,遂于1945年退休。
麻烦采纳,谢谢!
《风起洛阳》皇帝是李顿。
《风起洛阳》背景朝代是武周时期。剧中的圣人就是武周神皇武则天,太子李顿就是那个倒霉催的唐中宗李显,而年轻能干的东川王,就是早期封临淄王、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
作品评价。
该剧改编自马伯庸所著的小说《洛阳》,讲述了在时值盛世的神都洛阳,出身不同阶层的高秉烛、百里弘毅、武思月因为共同的目标而结盟,调查洛阳各种悬案,最终粉碎春秋道的阴谋,守护神都太平的故事。
《风起洛阳》共复原场景100多处,占地超过4万平方米;准备服装5000多套,造型饰品5000多套,道具共超过1.5万组,力求展示盛唐时期洛阳的繁华景象。
李顿调查团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于1932年1月21日正式成立。团长是英国人李顿爵士,故亦称李顿调查团。国联行政院规定他们除调查日本在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而形成的满洲问题外,也调查中国的一般形势。后来由于控制调查团系列强国家,致使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及国际联合调查委员会中国代表处受到制约,无法发挥更大作用。1932年9月4日调查团完成调查报告书,各委会签字。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东京、南京和日内瓦发表。
1932年1月,由英、法、美等五国代表组成的调查团开始着手调查“九·一八事变”,以英国代表李顿为团长。经过八个月的调查,这个代表团出具了调查报告,即“李顿报告”。报告声称,中国抵制日货运动是导致这场冲突的重要原因,也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
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看到国联的报告后非常不满。,虽然国联在1933年通过了这一报告,日本还是拒不接受。
《风起洛阳》是以武周时期的历史为原型,剧中的圣人就是武周神皇武则天,太子李顿就是那个倒霉催的唐中宗李显,而年轻能干的东川王,就是早期封临淄王、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
剧中圣人说的皇帝被废的原因,其实也是历史上唐中宗李显被废的原因,就是他对顾命大臣口吐狂言,要把国家让给岳父老丈人,被废的。从李显的言行看,这货的确是个中二崽。
历史上的唐中宗和剧中的太子李顿一样,是个怯懦的人,他亲娘武则天自从跟了前夫的爱子李治后,一气儿生了两个闺女四个儿子,抛开没有长大的安定公主李思,在剩下的姊妹五个中,李显不论是情商还是智商,都是最低的那一个。
剧情简介
武艺超群、颇有市井智慧,混迹于洛阳底层的不良副帅高秉烛(黄轩饰)阴差阳错卷入案件,成为嫌疑人,在想方设法自证清白时,与为查清父亲被毒杀真相的百里弘毅(王一博饰)相遇,二人就此开始合作并展开调查。
世家出身的内卫武思月(宋茜饰)为调查相关案件而接近高秉烛,想要寻取与案件有关的告密信,高秉烛与百里弘毅这两个完全不同阶级的人互相看不顺眼,却不得不捆绑在一起。随着三人对案件不断的深入探查,他们也最终发现了一个足以毁灭神都、血染洛水的惊天阴谋。
九一八事变后英勇抗击日军的爱国将领有王铁汉、马占山、“沈阳九君子”等。
1、王铁汉他打响抗日第一枪
北大营之夜是屈辱之夜,也是点燃中国人民抗日怒火之夜。1931年9月18日夜里十点二十分,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段。随即,驻“满铁附属地”的日军用重炮轰击北大营,驻扎在文官屯的日军向东北军独立第七旅的驻防地北大营进犯。
刚刚就寝的东北军官兵,慌忙起床应变,纷纷要求与日军拼个你死我活,却接到了“不抵抗,等候交涉”的命令。正在家中的620团团长王铁汉骑马赶到北大营,他义愤填膺地表示“敌人侵吾国土,攻吾兵营,斯可忍,则国格、人格全无法维持。”
面对三面包围,王铁汉令620团向日军进行猛烈还击,从南北两侧出击,掩护战斗部队从东面撤退。凌晨四点左右,620团成功突围,转移到东大营。清晨5点30分,北大营陷落。北大营之夜,孤立无援的东北军第7旅爱国官兵伤亡335人、失踪483人。
2、张占元“九·一八”主动抗日殉国第一人
张占元,字冠一,1929年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第九期步兵科,进入张学良卫队旅。九一八事变前,张占元已经升任上尉连长,所在部队就驻扎在北大营东侧500米旧无线电台院内。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许,日军炮轰北大营,张占元带领部队利用黑夜通过乱石山火车站南方的道口转移,在行至距铁路路基百米时,遭遇到早已埋伏好的日军。由于接到不许抵抗的命令,部队本该绕开敌人撤退,但张占元却奋然选择了主动进攻。
作为张占元的部下,曾任张学良卫队旅二团二营五连排长的赵明义回忆道“我们连长张占元,令同我走在前头,绕过敌军的阵地向西走,张占元对我说铁路上的敌军不多,我们攻击他!随即张占元即带头率部向敌人猛冲,距敌百米时,日军发现铁路西侧由我军攻击其背后,我们连排长负伤,只得放弃进攻撤出战斗。当退出20里外的阿吉堡时,张占元因伤势严重不及抢救死去。”
在著名爱国将领,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的黄显声将军的回忆中,也证实了在九一八事变当夜,张占元率领所部的讲武堂学兵主动进行了抵抗。84年过去了,对于以张占元为代表的,在九一八事变当夜主动抵抗日本侵略者而献出生命的那些爱国官兵们,历史不会忘记,后人理当铭记。
3、沈阳九君子向世界“呐喊”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拼凑伪满洲国,妄图掩盖侵略事实。国际联盟委派李顿率领“国联调查团”到中国调查“九一八事变”和“满洲国”的真相。日本侵略者一边实行白色恐怖,一边销赃灭迹、编造假情况,甚至特地编印了一套《想定问答集》,要求东北民众只能照此回答。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公开身份是银行家的巩天民和其他八位沈阳的知识分子自发秘密组成“国联外交爱国小组”,冒死收集证据。为了拍照取证,因为相机快门按下去会有声音,巩天民就借着汽车经过的时候,在声音的掩护下拍下照片。可是当时的汽车很少的,等了很久才会来一辆,就这样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
在腥风血雨的沈阳城里,九位爱国人士就这样秘密奋斗了40多天,照相、复印,搜集了大量证据。之后又整理、翻译成英语,形成了一份400多页英汉双语汇编文件。
参与者张查理的夫人赶做了一个蓝缎子外皮,用红丝线绣上了英文真相“TRUTH”。“TRUTH”全部采用原始性、实证性的罪证材料,包括九一八事变时早有计划的侵略行为、日军在东三省肆意杀戮百姓,炮制伪满洲国。
文件准备妥当,但还有特别关键的程序。根据国家法庭的原则,提供材料者必须在文件上签字。这9位爱国志士毫不犹豫,郑重签下名字。几经辗转,在外国友人帮助下,他们终于将这份名为“TRUTH”的生死文件当面交给了“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并与李顿秘密面谈。这份材料成为《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对日军侵华行为做出定性的重要依据。
1932年9月,42个国家同意《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结论,这是国际上第一个对“九一八”事变定性结论的文献。日本恼羞成怒,退出国联。怀恨在心的日本侵略者经过长时间的秘密侦查,1935年10月逮捕了巩天民等九位爱国志士,进行了数十天的严刑拷打,但他们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后人尊称他们为“沈阳九君子”。
“沈阳九君子”名单
巩天民,1887年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山西大同人,银行家,当时与荣毅仁并称“南荣北巩”。
刘仲明,1893年生,辽宁葫芦岛人,伪满前的奉天医专副校长,东北医学界名人。
毕天民,1899年生,黑龙江赫哲族人,英国剑桥大学公共卫生学和医学博士,后又获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于光元,1899年生,山东烟台人,1921年毕业于奉天医科大学,1925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
张查理,1895年生,山东蓬莱人,1918年留英归国任奉天医学院教授、院长等职。
李宝实,1900年生,吉林梨树县人,1918年考入奉天医专学校,1929年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大学研究生学历,1932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斗争。
张韵泠,1895年生,辽宁辽中县人,毕业于奉天两级师范学校本科,与抗日名流阎宝航是同班学友,1931年燕京大学毕业后参加抗日斗争。
刘仲宜,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创办奉天同仁医院,任院长。因参与“国联外交救国活动”被捕入狱,惨遭酷刑折磨至精神失常。
邵信普,曾任营口银行经理,与巩天民是老乡,共同参与了“国联外交救国活动”。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军视网-纪念“九·一八”回顾爱国志士的英勇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