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4日,被告人李某因犯罪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为二年,2008年1月2日刑满释放。2008年4月,经他人介绍,李某与被害人徐某(女,殁年26岁)建立恋爱关系。
同年8月,二人因经常吵架而分手8月24日,当地公安机关到李某的工作单位给李某建立重点人案时,其单位得知李某曾因犯罪被判刑一事,并以此为由停止了李某的工作,李某认为其被停止工作与徐某某有关。
02案件经过
同年9月12日21时许,被告人李某拨打徐某某的手机,因徐某某外出,其表妹王某某(被害人,时年16岁)接听了李某打来的电话,并告知李某,徐某某已外出。后李某又多次拨打徐某某的手机,均未接通。
当日23时许,李某到哈尔滨市呼兰区徐某某开设的“小天使形象设计室”附近,拨打徐某某的手机,与徐某某在电话中发生吵骂后李某破门进入徐某某在“小天使形象设计室”内的卧室,持室内的铁锤多次击打徐某某的头部,击打徐某某表妹某某头部,双手数下。
稍后,李某又持铁锤先后击打徐某某、王某某的头部,致徐某某当场死亡王某某轻伤。为防止在场的“小天使形象设计室”学徒工佟某报警,李某将徐某某、王某某及佟某的手机带离现场抛弃,后潜逃。
同月23日22时许,李某到其姑母李某某家中,委托其母转告其母亲梁某某送钱。梁某某得知此情后,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并于次日晚协助公安机关将来姑母家取钱的李某抓获。
03最终审判
在本案审理期间,李某的母亲梁某某代为赔偿被害人亲属4万元。一审法院认定被告人李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李某提出上诉。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复核后裁定不核准被告人李某死刑,发回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经重新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罪行极其严重,论罪应当判处死刑本案系因民间矛盾引发的犯罪;
案发后李某的母亲梁某某在得知季某杀人后的行踪时,主动、及时到公安机关反应情况,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将李某抓获归案;李某在公安机关对其进行抓捕时,顺从归案,没有反抗行为,并在归案后始终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认罪态度好;
在本案审理期间,李某的母亲代为赔偿被害方经济损失;李某虽系累犯,但此前所盗窃犯罪的情节较轻。综合考虑上述情节,可以对李某酌情从宽处罚,对其可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鉴于其故意杀人手段残忍,又系累犯,且被害人亲属不予谅解,故依法判处被告人李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04法律小常识
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我给你贴上一个《三国演义中99个戏说的历史真面目》,因为超过字数删了几条。不知是否有用?
1、桃园三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从年龄上说,关羽>刘备>张飞。
2、温酒斩华雄华雄实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这十三家。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鸟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徐晃所为。
6、张飞鞭督邮其实真正的肇事者是刘备。让我们看看正史的描述“先主(刘备)讨黄巾贼有功,除(授与官职)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两百,解绶﹝系印章的丝带﹞系其颈,着马柳(下民服装)弃官亡命。”(《三国志.先主传》)为什么刘备要杖打督邮,弃官潜逃?典略有记载这件事的原因朝廷下诏书要州郡淘汰一些因军功而当官的小吏,刘备在黑名单里头。督邮到安喜县要遣散刘备,刘备知道了便前去求见。督邮称病不见,刘备大怒,把督邮捆绑于树上,鞭杖百余下,刘备逃亡。三国演义描写督邮求贿不成处处刁难刘备,惹得张飞怒鞭督邮。把官场的丑、张飞的鲁、刘备的正,描述得丝丝入扣。虽不符合史实,不过情节铺设相当精采,生动刻划了老实人在丑陋官场的为难和无奈。
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是虚构的。
10、连环计载有貂蝉之人,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但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
11、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国演义》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刘备的妻子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12、过五关斩六将 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而且有几个关在三国时代根本不存在,至于名称,则是唐宋以后才有的。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13、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14、孙坚之死孙坚死于砚山,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马及被流矢射死。
15、孙策之死实乃遭刺客暗算伤重不治。在攻打陈登的途中亦是单骑轻出,不过更夸张,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打猎。无巧不巧被许贡的三名家客给盯上(许贡死于孙策之手),即便孙策骁勇,但脸上一箭,受创极深,虽有黄盖等人后来极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
16、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真有此事,原因是吕伯奢的儿子欲抢夺财物和报官领赏才死的,罗贯中为了污蔑曹操还编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
17、徐庶进曹营他本名叫单福,化名徐庶。徐庶的母亲在当阳被俘虏,于是徐庶指着心向刘备说“我和将军共建霸业,全靠此方寸之地。而今娘亲失踪,方寸已乱(成语“方寸大乱”的由来),留在这里对你没有帮助,请就此别去。”于是投奔曹操。《三国演义》说徐庶因为曹操在南征之前就捉了徐庶的母亲,并且伪造书信,诱骗他到曹营,这和正史不合。刘备阵营似乎很体谅徐庶的离去,诸葛亮在益州时就公开称赞过徐庶。
18、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之手笔也,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9、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赵云推倒土墙盖井的事情。
20、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赵云实则战功平平。
21、怒吼长板桥《三国演义》写道曹军夏侯杰肝胆俱裂被吓死,这是典型的小说夸张手法。
22、苦肉计正史上确有黄盖诈降曹操一事,否用了苦肉计,未见记载。
23、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24、孙夫人投江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本来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是孙夫人去荆州,并没有刘备跑到东吴去娶亲。这里并没有多少男欢女爱的色彩。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后来孙夫人投江自尽是假,绝无此事。而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
25、曹操与二乔二乔姐妹国色天香,人称“小霸王”的孙策和儒雅俊秀的周瑜在奋力攻破皖城,娶了二乔为妻。如果后来赤壁之战能够取胜,曹操揽“二乔”于铜雀台以供享乐,是有可能的,可惜战败了。曹植的《铜雀台赋》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让父亲曹操过了把干瘾。
26、周瑜智算蒋干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27、赤壁之战太史慈并未参加赤壁之战,而是在战前已经去世; 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曹操横槊赋诗的事情并非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夜,而是在为迎接汉献帝迁往许都而举办的酒会上;张松见曹操是在赤壁之战前,并不是曹操击败马超之后;曹操建铜雀台以及曹植为之作赋,都发生于赤壁之战之后。
28、草船借箭无此事。古代夜战时对船的箭头一般都会有火,试问有几人敢冒此险呢?历史上曾有次曹操进攻濡须,赶上孙权坐船来察看敌情。曹操命令放箭,结果孙权的船挨了很多箭,船身倾斜就要翻了。孙权急中生智,命令掉转方向,等另一侧也挨了很多箭,两边均衡后就撤回去了。这样的“借箭”,显然并非预谋,而是随机应变。
29、黄忠之死黄忠病死,并非在夷陵之役时战死,他也未参加此役。
30、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31、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罗贯中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和孔明军事天才形象而虚构的。孔明根本没想到曹操会走华容道,是刘备想到的,刘备率军去追击曹操时,曹操已经跑了,不过由此可知孔明的军事才能恐怕还不如刘备。
32、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33、刮骨疗伤关羽刮骨疗伤时面不改色的事迹,在正史里头有记载。正史并未言明是谁帮他刮骨疗伤。如果依三国演义情节,关羽是在北伐攻打樊城时受伤,那肯定不是华佗帮他刮骨疗伤,因为那个时候华佗已经不在人世间。三国志正史记载曹操的爱子曹冲病危时,曹操一直懊恼不该杀死华佗,使爱子无人可救。曹冲死于公元208年,所以华佗早在公元208年以前就不在人世间了。关羽是在公元219年北伐,华佗至少已死了十几年。同样的道理,曹于公元220年,三国演义说曹操在病危时杀了华佗。也不符合史实。,据史书记载庞德射中的并非是关羽左臂,而是前额。
34、诸葛亮三气周瑜与周瑜之死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也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35、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36、赔了夫人又折兵单纯的政治婚姻,无他。
37、诸葛亮一直是蜀汉的实权人物其实刘备手下的集团分为三类,即原从集团、荆州集团以及蜀中集团。原从集团的代表人物为关羽,张飞,赵云等。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有诸葛亮,马良,马谡,伊籍,黄忠等。蜀中集团有黄权,李严,法正等人。刘备最为重用的是“蜀中集团”,由以黄权、法正为甚。占领四川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荆州集团一直居于其下。刘备认人是很准的,想想他对诸葛亮说“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就知道了(这是史实)。直到蜀中集团死光了,荆州集团才在诸葛亮的政治手腕下熬出头。后来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诸葛亮也说 “如果法正不死,就一定会劝阻主公(刘备),即使劝阻不了,也不至如此失败。”明知谡“不可大用”,仍然非用不可,与其说是不智,不如说是政治使然。
38、计借荆州实乃鲁肃之计,以刘抵曹。
39、马腾讨董卓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40、马超兴兵实乃背父,叛乱。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不顾其父亲马腾在曹操手中,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一老妇曾骂道“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英明的枭雄刘备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用了他一下,之后居束之高阁了。因为这种人,带兵多了危险,权力大了是个自己挖坟,马超在本质上和吕布差不多。
41、取蜀攻略由法正、庞统完成。
42、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43、乔国老应是“桥国老”。人们常常把桥国老与东汉太尉桥玄视为一人,有些传统戏曲干脆就把 他称作「乔玄」。其实,桥玄乃是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生于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卒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曾任太尉;桥国老则是皖县(今安徽潜山)人,建安四年前后在世,其生年大约比桥玄晚40年。所以,无论是从籍贯还是年代来看,二人都不能混为一谈。桥玄也不是什幺“二乔”的父亲。
44、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
45、刘岱正史有两个刘岱,反董卓联盟的刘岱和曹操手下的刘岱并不是同一人。
46、韩遂的年龄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四十。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47、关羽单刀赴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三国演义》本末倒置。,“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48、关羽与同僚关羽与同僚的关系很不和谐。
(1)马超听说马超归附,对其不服,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幺人相比?”(《三国志‧马超传》)
(2)黄忠听说黄忠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
(3)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私人关系不和),叛迎孙权。”(《三国志‧麋竺传》)
(4)傅士仁“与羽有隙,叛迎孙权。”(《三国志‧杨戏传》)
(5)刘封、孟达二人镇守上庸,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请二人发兵相救,二人坐视不救。
(6)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蒋琬面前评论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凭恃英勇的名声,带兵没有章法,简直是主观蛮干。”)(《三国志‧廖立传》)
(7)潘浚“亦与关羽不穆(不和)。”(《三国志‧杨戏传》)
49、关羽好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
50、关羽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51、关羽为何亡命天涯《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那幺,他作为山西人,为什么亡命到了河北呢?史书并没有交待。《三国演义》中,关羽自述说“因本处势豪仗势凌人,被吾杀了。”
52、蜀汉五虎将正史从未提到蜀汉有五虎将。刘备打败曹操,占有汉中后,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各为前、右、左、后将军,魏延为汉中太守,赵云并未并列其中。三国演义说赵云也被任命为中将军,与关、张、马、黄合称为五虎将,并不符合史实。赵云的地位类似曹操的许褚,皆为君王的侍卫官和禁军的队长,这种职位是受到君王极端信赖的人才足以担任,不过也由于职位性质,统领大军出外打仗的机率自然大为减少,更不用谈立战功升官了。赵云少有统领大军的机会,所以也就难以评论他的领兵作战才能。不过从正史和野史来推断,赵云的政治思维相当不错,打仗有勇有谋,个性上又没有关、张二人令人不敢恭维的缺陷,刘备非常信赖他也是无庸置疑的 ,刘备临终时,赵云是极少数被扥孤的人选之一。这样一位好人才,难怪三国演义会极力美化他,还帮他升官,实际上赵云官位并不高,年纪也比刘备还大﹝项羽和刘邦也有同样的情况。刘邦比项羽老了几十岁,在戏剧中,项羽反而成为满脸胡子的老生,刘邦变成白面小生﹞,都无损中国人对他的敬仰。顺便一提在正史记载中,曹操就真的有五虎将。诸位猜猜是哪五位?答案是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被列为五虎将之中,可说是武将至高的荣誉,曹操也藉此拢络这些人才的向心力。至于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才高功高官大,与前五位相比毫不逊色,不过他们皆是曹操族人,所以曹操用不着拿五虎将之名拢络他们。
53、《后出师表》一直难辨是否是诸葛亮所作。陈寿《三国志》没有采用,《诸葛亮集》也没有收录,文中个别词句意思与历史事实不符。《后出师表》据云出自《张俨默记》,“默记”云者,是凭记忆默写出来的,就像郭靖黄蓉抄写的《九阴真经》,既可能有故意的删改,也可能有无意的疏漏,以讹传讹是难免的。所以《后出师表》的真假,很难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就把《后出师表》当真的用。
54、追命吕蒙,玉泉显圣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不多说。
55、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度量不下于笑口常开的弥勒佛,程普“数陵侮瑜”,而瑜从不计较,“折节容下,终不与校。”以致于程普发自内心地告人曰“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56、七擒孟获虚构,并无此事。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57、三顾茅庐大多都记载刘备的确是去过三次,但究竟是怎么去,因为什么去,说法还不统一。
58、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死司马懿和魏延那回,纯属虚构。
59、六出祁山诸葛亮实际上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60、木牛流马与八阵图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八阵图乃优异的行军布阵之法,绝非《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奇门遁甲之术。
61、诸葛亮何时掌权刘备兵败东吴,驻扎永安的时候,“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刘备专门把李严从外地招来,拜他做尚书令。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兼“尚书令”,应该是蜀国军事上的绝对实力派人物。而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录尚书事”,只是政务首脑。刘禅初即位至诸葛亮驻汉中这一时期,即使诸葛亮“录尚书事”未必见得军国大事一人独裁。后来诸葛亮驻汉中,开始北伐以后,蜀举国上下以“北伐”为最高国策,所有军政、民政必须围绕“北伐”这一继承刘备遗志的大事来转,举着“兴复汉室”效忠刘备这杆大旗,如果刘禅反对,就是反对他老子,就是反对“兴复汉室”,那么诸葛亮可以名正言顺取而代之;如果刘禅不反对,那么举国上下必须围绕北伐转,也就是必须围绕身为北伐首脑的诸葛亮来转。诸葛亮名正言顺可以把持国家军政、民政包括人事大权。
62、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作者又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当时在魏军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63、曹军潼关战马超事战斗确实很激烈,《三国演义》写曹操割须弃袍乃得脱则完全是为丑化他。实际上,潼关大战,曹操是赢家。
64、曹真还记得那个老是打败仗,而且看到孔明写的信就被气死的曹真吗?三国演义为了突显孔明和曹真的接班人司马懿的智能,把曹真写的一无长处。曹真果真那么没用吗?实际上刚好相反,正史的曹真不但??次北伐时,曹真的部将张合在街亭大败马谡,使情势逆转。曹真更精确算准了诸葛亮下次会攻陈仓,所以先派郝昭防守。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军就是因为屡攻不下陈仓,只好撤兵。曹真还主动率大军想要大举攻蜀,结果因为连续大雨造成路断而班师。他是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曹真的长子曹爽就真的是无能,他因为专权,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兄弟慌张不知所措,他的谋士桓范大哭说曹真乃一世英雄,没想到却生了一群蠢猪。
65、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公元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完全虚构。
66、马超战张飞正史上,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二人大战李恢劝降。
67、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68、魏延反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人投地,人必毁之。魏延才是受害者。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倒是那个被诸葛亮委以重任伙同马岱诱杀魏延的杨仪,在权力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曾经言到早知若此,当初丞相死时,吾若以全军投魏,何至有今日耶。
69、落凤坡落凤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并非死于落凤坡。
70、黄忠战关羽纯虚构,并无关羽义释黄忠的故事。正史中关羽嫌弃黄忠老,听说黄忠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又怎会有“义释”。
71、关于年龄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 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一些资料表明,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72、七星灯续命、延寿祭坛封建迷信,无需解释了。想也晓得是假的,罗贯中为了丑化魏延而安排他害孔明的祭坛失败。
73、周仓历史上没周仓之人,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74、刘琮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
75、彝陵之战刘备仅带了四万多人,而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陆逊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仅靠的是优良的战术。
。
77、赤兔马: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关羽跨下并无赤兔,为表达勇武形象,更虚构赤兔马在关羽死后也绝食而亡。
78、刘皇叔刘备实为无稽之谈。虚构刘备被献帝称“刘皇叔”,来表达刘备是“捍卫汉室”,和曹操是“国贼”的假象。如果刘备是刘皇叔,那刘表、刘璋是什么?另据史书记载,刘备“身修长,双手及膝,喜怒不形于色……”绝不是小说里的“爱哭”的皇叔形象。
79、孙尚香历史上并未提到名,只知姓孙。
80、的卢妨主,马跃檀溪故事的主人不是刘备,而是晋人庾亮。《世说新语•德行》篇东晋大臣庾亮的坐骑名叫“的卢”。有人劝他把马卖绰,以免遭祸。庚亮回答“我卖了它,必然有买主,那么它不是还会妨害新主人吗。我怎么能嫁祸于他人呢?。
81、粗人张飞张飞并非字翼德,而是益德。《演义》中张飞豹头环眼,燕颌虎须。(胡志明诗中有“树梢巧画张飞像”,即是将参差不齐的树梢比作满脸胡须的张飞)。实际上张飞慈眉善目,无胡须,为玉面小生。历史上的张飞并不仅是一员粗中有细的武将。他不但喜欢画美人图,还擅长草书。
82、辕门射戟真有其事,距离没有《三国演义》中说的那么远,而且此戟也非吕布自己的兵器,是临时借用部下的武器。《三国志》记曰“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严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83、关兴一介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据《演义》所写,关羽死后,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为其父复了仇,与史实并不相符。在《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诸书中,都没有关兴参加夷陵之战和擒获,处死仇人的记载。另据《三国志‧潘璋传》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拜官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死于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战后还活了十多年。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书绝载。至于士仁、麋芳二人,以后也不见史书记载。他们本是一些平庸之辈,投吴后没有什么建树,默默无闻,史书也就没有记载他们的必要了。另据《蜀记》魏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公元263年),因为庞德被关羽杀害,庞会为了复仇,诛灭了关氏全家,所以关羽没有留下后人。
84、张苞早夭。非北伐时跌落溪涧而死。
85、关索只出现下民间传说、野史中,乃虚构人物。
86、关平关羽的亲生儿子,不过在《三国演义》里名字只出现过两次。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到了《三国演义》里,成了义子,还那幺厉害!
87、刘备用牛血破张宝妖法封建迷信。
88、陈宫捉曹操陈宫本来就一直在曹操手下,捉放曹的事发生于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陈宫开始跟随曹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故陈宫捉放曹是虚构的。
89、陶谦的为人和“三让徐州”与史实不附。陶谦,一个白手起家的封建官僚,具备一定的内部管理和军事作战能力,但在宦海沉浮几十年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善于政治投机、时时刻刻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的政客,是“偷鸡不着折把米”,以失败告终罢了。
90、杨修之死杨修并非因说出“鸡肋”的含义后被杀,而是几个月后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被杀,死的时候也并不年轻,已经45岁了。
91、左慈戏曹操无此事。
92、山野慵懒之徒刘备二顾茅庐时遇见的石广元、孟公威,并未甘??农校尉、凉州剌史;
93、刘备托孤刘备临终是托孤与孔明和李严二人。
94、张郃与张辽张郃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象颇不喜欢张郃。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满衰的。张辽并非力战被俘,而是率众投降。
95、黄忠计夺天荡山无此事。
96、水淹七军此事件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虚构庞德抬榇死战,大战关羽,对于禁纯属污蔑。《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97、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这一说。
刑事侦缉档案iv武俏君和徐飞没有在一起的原因是徐飞只爱芊芊,对俏君是喜欢,但俏君根本影响不了徐飞的理智。
督察江子山(陈锦鸿饰)头脑冷静,思想缜密,做事客观,虽与新调任性格独断独行的沙展徐飞(古天乐饰)合作,但仍能以柔制刚,充份利用对方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经验,屡破奇案。
徐飞亦因江子山助他立下不少大功,事业亦见起色,对江子山深感佩服,在工作上二人顿成无敌拍档,私底下也成为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在感情上,这对好拍档却分别纠缠于两段解不开的情缘之间江子山徘徊于文婉兰(佘诗曼饰)与唐心如(李姗姗饰)之间,不知从何选择,直到他决定取舍的时候,奈何却天人永隔。
徐飞一直对失踪 多年的女友梁芊芊(向海岚饰)未能忘情,至武俏君(宣萱饰)出现,二人擦出火花并共赋同居。待二人感情渐渐升温之际,不料,徐飞此时突然收到芊芊的消息,面对旧爱与新欢,他最终将如何抉择。
扩展资料
陈锦鸿演的江子山是个典型的青年才俊,比起习惯沉默的徐飞来,他更有领导者的气质和宽容。古天乐饰演的徐飞非常硬朗,显得成熟很多,也酷了很多,他和武俏君在一起的时候偶尔露出的调皮笑容,显得特别可爱。演武俏君的宣萱有专业技能的职业女性、言语机智。李姗姗饰演的唐心如让人感到感性与可爱。
佘诗曼演的婉兰从最初的娇娇怯怯到后来的坚强自立,都表现得很有特色,与唐心如可称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配角里,苏志威扮演的警察韩国仁、郭晋安扮演的杀手郑东成也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郭晋安演的郑东成,出场不多,却抢了不少古天乐的风头。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不爽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性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
第一个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泡到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为了使气氛更为轻松一点,我们可以想想一下这个女人的姿色和身材。李白带着这个女人曾经到安徽买了一套房子,也可能是公寓,也有可能是别墅。,他们没有经过明媒正娶就这样生活在一起了,应该算是非法同居罢。,这个女人却没有觉得李白买了房子就跟定他了,大约嫌他没车,或者不是政府领导,也或者嫌他生活作风有问题,,不久两人就拜拜了。通过李白在这段的生活状态来看,整体比较颓靡,经常喝酒。估计两人的性生活也不怎么和谐了。
第二个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嫖娼取道河南商丘,并再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寂寞的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当下便领了结婚证。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三个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保洁员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人家保洁员,不擦掉是会被扣工资的。无奈,宗氏实在是被这首才华横溢的诗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考,此时我已经开始嫉妒李白这小子了,吗的,凭什么美女一个接一个的都被他占了去了。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唉,羡慕啊。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现在的这个妻子应该和李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学道德情操,应该算有记载的李白的第一次爱情,注意是爱情。,也是可能是信仰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有时候甚至会超过爱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邝山学道去了。于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后便不复再娶,男人要是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便视天下女人如无物了。由于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从磷冤案时多次施救。得一此女为妻,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