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是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他的事迹,可以说许多都家喻户晓。他凭借如簧的巧舌和过人的胆识,开创了与苏秦“合纵“理念相对应的“连横“学说,主张“以横破纵“。张仪主张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瓦解苏秦所建立的六国抗秦联盟。
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并为秦国争取到了许多的利益,于是地位尊崇,被封为“武信君“。但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了国君的支持,无奈之下只得远走魏国,并担任了魏国相国,不久去世。那么,《史记》对张仪这样一个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的人有何评价呢?
张仪本是魏国人,“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年轻时,他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那里学习辩论、游说的学问,而苏秦则认为自己比不上张仪。学成之后,二人分头前往各国施展自己的才学。
张仪先是到了楚国,“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张仪和楚国的相国饮酒时,相国丢失了一块玉璧,他门下的人都说,张仪又贫穷又品行低劣,一定是他偷了玉璧。于是人们将张仪抓起来,打了数百大板,但张仪一直不承认,众人只好将其释放。
回到家,张仪的妻子责怪他说“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意即,要是张仪当年不去学习辩论游说,怎么会受到这种屈辱。但张仪不以为然,反而开玩笑地问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妻子给出肯定的答复后,张仪云淡风轻地回答道“足矣。“
张仪出师不利,苏秦则虽然一开始不顺利,但渐渐得到了燕文公的赏识,奉命出使赵国。但苏秦害怕秦国会趁着他商谈合纵大事时贸然出兵,坏了好事,便想到让张仪前往秦国,稳住秦君。于是苏秦派人引诱张仪前往赵国见自己,又故意闭门不见,激怒张仪。
苏秦的计策果然成功,张仪被激怒后,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痛击赵国的国家投奔,秦国作为西边的“虎狼之国“,成为了张仪的首选。苏秦见张仪去往秦国,对手下说道“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于是在苏秦派去的人一路隐藏身份护送和帮助之下,张仪得以面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张仪安顿好后,苏秦派去的人向他辞别,这才说出是苏秦“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张仪在秦国做了相后,便写了一道檄文给当年羞辱他的楚相道“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这番气势汹汹的豪言,可谓张仪向曾经结下仇怨的楚相的一次正式宣战,不久,张仪便得到了机会。
秦国想要征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联盟,双方合力的话秦国占不到便宜,于是秦王派出张仪面见楚王。见到楚王后,张仪说道“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贪图小利,听说和齐绝交就能换来六百里土地,便欣然接受,并将楚国相印赏赐给张仪。为了向秦国表示自己与齐国断交的决心,楚王甚至派人前去辱骂齐王。
,楚国与齐国绝交后,秦国马上就和齐国组成了联盟,楚国则被孤立。楚王派出使者索要土地时,张仪则装傻道“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原本的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王是勃然大怒,发兵攻打秦国,但没了齐国作为盟友,楚军被秦军痛击而大败。
这之后,张仪又四处奔走,将各国的合纵破坏,改为各自和秦国交好的连横。,在张仪成功游说诸国,准备回到秦国的途中,秦惠王去世了,新登基的秦武王听从大臣们对张仪“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的评论,不愿重用他。
张仪害怕重蹈商鞅的覆辙,只好回到祖国魏国,并于一年后去世。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仪“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他认为张仪所作所为超过苏秦,实在称得上是阴险狡诈。
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集团的人,借助团体的力量,两人都叱咤风云。
张仪,官至秦丞相,封为武信君,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苏秦,担任了六国的国相,佩戴六国相印,形如帝王。
但从整个集团内部来看,每个人力量微弱的几乎都无法自拔,一旦他们的个人意志违反了整个团体的利益,或是违背了团体的意志,他们一下子会变得虚弱不堪。
张仪离开秦国后,任魏国国相,到任后的当年5月便身死,死因不明,一直是迷。
苏秦,被人暗杀死的,但他比较厉害的是,他死前设计抓捕暗杀他的人,具体做法是,他在齐国遇刺受重伤,但凶手逃脱,在他快死的时候,他给齐宣王出了个计策,说他死后就以谋反的罪名,把他公开五马分尸,以诱使凶手现形,结果果然在他死后顺利抓住了凶手。这刺客是秦国派的。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受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是,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张仪在“收拾”了楚国之后,又先后到齐国、魏国等地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历尽艰辛,终于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为后来秦国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勋。秦惠王死后,秦武王上台,张仪不被秦武王所信任,只好离开秦国回到了魏国。在魏国当了一年的相国后,寿终正寝。张仪没有像苏秦死得那样惨烈,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