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惊世绝句”+低成本宣发+“好听的BGM”,
在他的电影里,总是能蹦出几句听上去意义深刻且脍炙人口,说出来淡淡的,配上BGM却贼有范儿的话。例如,在《后会无期》中苏米的那句,“从小我就听过无数大道理,却仍旧过不好我这一生”。这句话在电影上映当年、甚至直到现在,可谓是经典金句了。还有当晧汉找到刘莺莺,却被告知,“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却是克制”,以及那句“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分利弊”。是不是全都是经典台词,且现在还常在用呢?在《乘风破浪》《飞驰人生》虽然减少类似语句的数量,大多都融化成了电影的笑料。
韩寒几乎是近几年唯一一名导演作品受到偏好评推荐的作家。且浛浛十分聪明,将微博宣发这一方式发挥到极致。影片的名称、开拍时间、主角海报、首款预告海报、预告片……这些过去通过发布会、媒体才能告知观众的物料,他都通过微博,直达了粉丝和对他感兴趣的用户。这样的宣传不仅几乎零成本,而且针对性极强。韩寒的粉丝,除了陪着他一同成长的读者,更多的就是处于青春期尾巴、正在形成自己独立价值观的高中生、大学生,与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特征重叠度极高,也同各项数据调查中我国买票观众的主要年龄段相符,此乃先天优势。韩寒通过微博呈现出来的个人风格,也与当下社交媒体上“段子手文化”的调侃风格契合较高。
前面说了,好听的bgm是他的电影一大特征之一,那么我们来介绍一下韩寒电影中的音乐吧。《乘风破浪》的首部预告片完全没有台词,由一首老歌《在雨中》贯穿,韩寒在前半段的独唱同后半段的合唱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为该片的怀旧氛围奠定了整体基调。
选歌、写词也是韩寒最为人称道的能力,《后会无期》的两首《后会无期》与《平凡之路》,都分别在影片之外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一半人生》是韩寒的第三部电影《飞驰人生》的主题曲,从《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再到《飞驰人生》,韩寒的三部电影的三支主题曲都火了。
韩寒执导的电影《四海》表达如下,他的导演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韩寒是作家,也是导演。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浓烈的作者性有点反叛,有点恣意,有点犀利,还有点柔情与哀伤。从80后到00后,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青春成长。每每问世,都渗透着一种强有力的青春共鸣,让人从心底里喝彩,那个懂我的人,终于又来了!
从本质上来说,《四海》讲得还是一个追梦的故事,来到广州之后,男女主都在努力地实现梦想,实现自我价值。转动的车轮和飞扬的尘土,承载了他们的热爱与梦想。只不过,韩寒这次置入了更为残酷的现实表达,他撇开了以往自说自话的个人叙事,兼顾了环境、阶层乃至时代对个体的碾压与撕裂,《四海》这一部片子延续他以往的风格,情感方面表达的非常饱满和充沛,所以看得我五味杂陈,每一个人都在为了某样东西而努力,有些人是为了梦想而奋斗,有些人是为了生活而奋斗。
韩寒最佳电影,既有逆袭取胜的雄心,也有阴错阳差的精妙转折,浪漫爱情戏也真挚感人,尹正、冯绍峰承包多数幽默笑点,刘浩存也很单纯善良可人,刘昊然还是很有拼搏精神,飙摩托、飞越珠江都做很惊艳,人生有再多艰难也不要怕,去拥抱,去爱。《四海》很难用一个类型定义,它会让你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喜剧表达多元,沈腾和刘昊然之间的幽默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提炼,很接地气,而黄晓明饰演的修塔哥的前后呼应以及冯绍峰和王彦霖之间的较劲又很无厘头。
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我个人非常喜欢,而且他的导演能力非常强,很有共情能力吧!
从《乘风破浪》再到如今的《飞驰人生》,我眼中作为导演的韩寒是,一个从前和世界过不去的人,到了某个节点突然发现拗不过世界,只能选择和自己过不去。
《乘风破浪》,是人近中年的韩寒展现出了温柔的一面,开始(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和世界和解;那么《飞驰人生》,则是历尽浮沉的韩寒带来的,关于“被打倒一千次后也依然要爬起来”的热血和勇气。
我们从他的电影中了解了他所有的童年回忆和作者印记。他的小镇、小岛、伙伴,对赛车和速度的追求,对人生抒发的金句,在路上的状态,还有一点无伤大雅的荤味。这些元素反复交织在他的作品中,让每部电影都像是一座情怀展览馆,凭一张电影票就能遁入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追溯他逝去的那些时光。
《乘风破浪》则更加的故事性强,那个二十年前的小镇如梦似幻、既写实又超出于现实,是韩寒回忆里的南方小镇,他借阿浪对父亲阿正的理解,完成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和解。
到了《飞驰人生》,他再也不藏着掖着,直接讲述了关于赛车手“奉献”自己的所有,乃至生命去追逐梦想的故事。也许经过前两部电影的积淀,韩寒觉得他已经可以用一部电影来阐述自己生命中另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了。
《飞驰人生》既像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也像是一个终点。集大成在于,能定义韩寒赛车喜剧电影类型的元素全都有,也改掉了一些毛病,例如放弃了过多的金句,不再靠台词推动剧情。而终点就在于,当飞驰人生的主线开始讲油腻臃肿的中年赛车手开始回望过去辉煌,一次为梦想燃尽自己。
观点粗糙,欢迎大家互动、评论。
《四海》想表达的是小镇青年吴仁耀在面对梦想和现实挫折中起伏跌宕,进而对人生产生的思考和选择。这次依然是情怀大于故事,情节零碎,但已经不足以让观众为了情怀而买单。
一、故事表达太浅,情节零碎
《四海》依然是韩寒式标准故事设定。热爱摩托的小镇青年、肆意的青春爱情、以及浪子回头的父亲,甚至包括后面进城打工还债等,看起来既有文艺片的浪漫气息,又表述着现实的残酷无奈。在两种风格的融合上却出现了问题。电影包含的元素很多,热血、青春、懵懂、现实、悲剧等,但大概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过多,导致整个剧情东一脚西一拳,几个层面都没兼顾到。观众根本没办法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故事并没有深入本质,还表现于表面的无病呻吟,观众无法共情。主演们宛如工具人,在为了制造某种氛围或者推动某些剧情,而强行做出一些行为举动,没有逻辑可言。
二、重情怀而忽视故事
《四海》依然是饱含了韩寒导演关于情怀的经典套路。比如摩托车、小镇风光,以及量身打造的影视金曲等。特别是前期影片的宣传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甚至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影片歌友会,简单可行,直达人心。但期望越高,在直面整个电影的剧情时就会有多失望。好的插曲确实可以掩盖剧情的漏洞,但没有明确的故事内核,却容易导致观众认为这是一种矫情或鸡汤。
韩寒导演以前的电影就有这个问题,但还不足以引起重视。而《四海》则是直接让观众无法忍受。当表达过于自我之后,就会面临着观众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