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撰《翠微北征录》。该书卷七记 “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但没有给出“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
明代后期万历年间,“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有了新的表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在古典小说和传统评话中,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
扩展资料
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所谓“十八般”,并非仅仅局限于十八种兵器,而是古代多种武艺的概说。晚清和民国时期,“十八般兵器”成为各个武馆的必须陈设,而成为中国武术和武馆的象征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八般武艺
我们小时候在一些电影电视剧当中,包括一些武侠小说当中都经常听到一个传统术语,那就是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呢,也被称为十八般兵器和十八般武器,出自于我国古代的戏曲小说当中,一般而言指代武术器械的功夫和技能繁多。在2011年5月23日的时候,十八般武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我们中国的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八般武艺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眼球当中,是出自于南宋华岳编纂的一部兵书《翠微北征录》当中,他在书中自称是听别人说的,也就是说十八般武艺的这个说法,实际上已经在民间口头传说很久了,又或者说是在别的已经失传的兵书中无法考证了。
的说法,十八般武艺中的前17种都是武器,第18种是一种徒手拳术。它们分别是“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十七棉绳套索,十八白打”。
在其他的著作中比如《水浒传》或者传说当中,也有说18般武艺是指九长九短的兵器一说。不过一般而言都还是认为是上面的说法。
数百年以来我们的十八般武艺,几经磨难,几经沧桑,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十八般武艺的相关兵器都基本被烧完了,并且相关的传承人都已经基本过世,十八般武艺的传承形势十分严峻,大家且看且珍惜吧。
元末明初,十八般武艺指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明代后期万历年间,“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又有了新的表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白打”即徒手搏击。
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种兵器。
扩展资料
实际上,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
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
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张兴德以双刀著称,人称“双刀张”。当时山中多狼,为害行旅,张兴德携刀而往,三日之内连杀九狼,传为佳话。同治年间,捻军中有一少妇名刘三姑娘,也以双刀闻名,但后来率众投降清军。
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开封有一少妇杜宪英精于剑术,曾因事乘船于长江,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杜宪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群盗 鼠窜而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八般武艺